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浅说
2012-08-15马颖
马颖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学界有多种观点,笔者将其大致分为四类:(1)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属于意识领域,是一定社会的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属于意识形态,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却是客观的,是客观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2)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由人的理想及追求理想的决心决定,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目的的高度及宽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主体性特点。(3)作为人们高度理性的思想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4)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对象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因此它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一、空想还是理想
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他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却忽略了主观能动性、主观的意愿与主体实际能力的差距。也就是说,主体的实际能力是有限的,当主体的能力到达极致后却远远落后于主观意愿,那该怎样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空想还是理想?
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类的发展须经历“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等发展阶段。现阶段,我国坚持全面发展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然而,当下社会却是金钱至上、人情冷漠,人们的道德观、人性观下滑,全面发展会不会距离现实太遥远,脱离实际?其次,现阶段的人是否足够成熟,以满足摆脱“对物的依赖”为目标的条件。既然“人们对物的依赖”已经满足不了人的发展,人需要更高一层次的目标来追求,然而人们是否能够胜任将全面发展树立为目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说,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要有足够发达的生产力作为基础。当今的经济能否胜任,生产力可否满足我们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并非如莫尔所构想的乌托邦或者柏拉图的理想国,仅仅停留于空想,而是具有明显的理想性、超越性,它超越现实,但是萌芽于现实当中。张耀灿等人的定义是:“它的诞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与实现基础”,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必须同时注意要保持它的现实性,在不同的时期、阶段,它的目标都不尽相同,需要保持目标与实际的联系。
二、隐性还是显性
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直接向受教育者阐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它是一种有形的教育方式。相反,隐性教育则是在教育活动中隐藏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有意识教育是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譬如上课、讲座、演讲、讨论等,这种教育方式直接明了地告诉受教育者该达到的目的,有利于人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等。但是,这种赤裸裸展示出教育目的的教学形式会带来一些问题,诸如以理论灌输为主,显得枯燥乏味;教育目的彰显,教育手段直接,给人以强塞硬灌的印象,而非有效的消化理解;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无意识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目的隐藏起来,藏于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之中,这样不易被学生发觉,避免了学生的逆反、排斥心理的产生,可以使学生相对容易在潜移默化中轻松接受教育。弗洛伊德提过,无意识潜藏于人的心底,它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没有自觉意识的心理过程。无意识不是指“没有意识”,它是指人在不知不觉中对某种事物进行认识和体验,是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意识。无意识教育理论从无意识心理学理论中得到启发,认为教育者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将教育目的和内容寓于一定的生活环境、组织活动与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此种形式不等于教育没有目的,它只是将目的隐藏了起来。在笔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也不能够只是单纯地依靠有意识教育或者是无意识教育,而应该是显性与隐性的结合。单靠显性的教育可能会引起受教者的逆反心理,进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相反,隐性教育有诸多好处,若只靠此方法,受教者将无法在其知识库里树立起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缺乏理论认识。
三、社会还是个人
社会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以是否符合社会的利益,是否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为衡量标准。其缺陷是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压制人、控制人的工具。
与“社会本位”相反,“个人本位”主张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主要以实现个人价值为中心,依据个人自身情况和需求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它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但是其过重强调个人,而无视社会——这个个体存在的背景。而“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脱离了社会就无法谈人,更无法谈思想政治教育。
这两种观点分开来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应取长补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两者的结合,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场合有所侧重而已。首先,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群体,离不开社会。人作为个体只有在群体中生活,才能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才能发挥出人的价值。相反,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个人的推动。人在受社会制约的同时,又要改造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追求现实基础上更好的生活,进而实现超越、改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离开社会的人,失去群体的帮助,无法获得进步,而没有人的社会,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也无法实现发展。张耀灿说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社会与个人同样重要,没有偏颇。
虽然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间存在矛盾,即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与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现实力量之间存在差异。但矛盾双方是促成事物发展的动力,相互促进依存。总而言之,我们在对个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时,不能仅从维护社会利益的角度进行,还应兼顾个体特征及个体发展需要。
四、对策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相结合,隐性与显性并行,着重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保障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的个性化教育。无论是隐性的教育目的还是显性的教育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产生正面的影响,进而影响个人、影响社会,达到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首先从个人角度而言,当今时代是一个崇尚个性、张扬个性的时代,当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们的特点就是寻求个性、张扬个性,他们有更加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个性化教育正好迎合了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时代的潮流。其次,从社会需求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高要求,而个性化教育的出现,既满足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完善教育体制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单一的元素,而是多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对此,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避免片面、局部地看待。同时,它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以验证,还需要众多的经验积累促其完善。我们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待它。现在很多受教育者先入为主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党服务,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于是在一开始接触时就产生抵触思想,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做的工作是:一方面,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容、形式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片面认识或错误理解;另一方面,要改善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形式上吸引受教者的注意,进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张耀灿,郑永延,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新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3]席颖.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J].学理论,2009(27).
[4]张耀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