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2012-08-15孙静黄琳琳
孙静,黄琳琳
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孙静,黄琳琳
文科研究生的创新包括理论上的创新和思维上的创新。当前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弱化是主因。分析了文科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文科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
研究生教育;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中央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将创新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建设创新型国家,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自然也离不开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和繁荣。文科研究生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后备军,是未来的“思想库”、“智囊团”。高举创新大旗,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而批判性思维训练,则是文科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文科研究生创新的内涵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主要指理、工、农、医等类学科,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指哲、经、法、教、文、史、管、军等类学科。从范围上来讲,文科涵盖的层面更宽、更广。文科研究生所从事的研究虽然承继性较强、内容相对稳定,但是它以人和社会为研究对象,这就决定了它与社会的运行发展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文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批判精神,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策略、管理理论等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政策导向都会产生影响。根据人文社科的学科特点,文科研究生创新的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创新,包括对已知领域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已知领域的纠偏或颠覆,对未知领域的尝试性开拓;二是思维上的创新,如打破习惯性思维的禁锢,尝试多种途径的解决方式,运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常规思维的合力去思考、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就这两个方面而言,思维上的创新更具有重要性。因为理论知识积淀、储备的再多,思想上没有迸发出火花,一样不会有创新成果的产生。
目前,我国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创新思维的滞后,究其根源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弱化。批判性思维使大脑发生革命性转变,使之可以高效地筛选、吸收、整理并长期储存信息,并从一个简陋的作坊变成工艺先进的信息加工厂,从而生产出知识产品尤其是创新性的知识产品[1]。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能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批判性思维必须以创新思维为目的和方向,没有创新,批判也便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总是交织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一同对事物起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于批判性思维,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心理学把批判性思维看作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被公认为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的约翰·杜威则认为,批判性思维“即反思”,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2]。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批判性思维是指一种理性的思维过程或思考行为,是指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主动的思考过程,能够辨别真伪,不盲目服从。怀疑、反思、批判、辩证否定是它的基本特征。
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主观需要还是客观现实都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与应用。第一,这由是知识的非永恒性、相对真理性决定的。波兰尼的知识理论认为:“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个体参与的”,“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包含着个人系数”。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个体精神活动的产物,就像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会有对客观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知识不是独立存在于认识者之外的东西,不是一朝确定就被封为客观普遍、永恒真理的,而是复杂多样、动态多元、变化发展的,不应该用单向性的思维去看待。也就是说,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是相对正确的,都有怀疑、修正、发展、完善的空间,要敢于“把一切送上理智的法庭”。只有对知识进行辩证的多视角看待,对其进行过批判与重构后才会有创新成果的产生。第二,传统教化模式下所形成的定势思维妨碍创新,呼唤批判性思维的出现。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授—受”式的,教育者将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通过教化使受教育者接受和认同。这种模式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和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但它往往是将空洞的、抽象的规范从外面注入,无法穿透学生的心灵世界,达不到内化的境界。同时在“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学生对教师的权威十分敬畏,对于老师的观点不敢质疑,不敢有异议,这就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在思维上就表现为定势思维的稳定和强化。这种定势思维是模式化的、定型化的,它会阻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的求同性、单向性、封闭性的特征会妨碍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必须改善教育模式,通过教化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以学生这一现实的主体为出发点,让他教主体和自教主体共同参与,引导学生摆脱经验的束缚,突破思维的定势,养成批判性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人格的完善有重要作用。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动力。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志贤教授曾指出:“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在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3]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者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有突破从众模式、二元对立模式等思维模式的障碍,敢于对常规进行怀疑与否定,才能产生新颖的、独特的认识成果,才能达到认识上的升华。
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中国的批判思维是以“质疑”为核心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旨在培养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而西方则将批判性思维当作个人人格完善的一部分来看待。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调查》将批判性思维分为7个维度:求真性、思想开放性、分析性、系统性、自信性、好奇性和成熟性,都是与创新人格紧密联系的。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或技能,更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发展人的主体人格与多元个性,就不能强制灌输,克隆千人一面,而要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一切问题及做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人格特质。
三、文科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路径
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学生双重主体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文科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将批判性思维真正内化为一种人格品质,才能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一)树立批判性思维理念
树立批判性思维的理念,是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批判性与反思性是哲学思维的两大特性。首先,哲学的批判内在地包含着否定,但并不仅仅是否定,也包括对对象的辨别、肯定和选择。哲学是“爱智慧”的,它始终在追求对事物合理的解释。合理的在于它是辩证的。“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对文科研究生而言,就要敢于对他人、对经典进行批判。文科知识的承继性较强,很多都是以经典的形式传承下来,后继者往往将经典奉为圭臬,不敢逾越,不敢质疑。虽然经典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事物都要经过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既有稳定性又有动态性。因此,对于前人的理论成果,就像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马克斯·霍克海默指出的那样:“无论科学概念还是生活方式,无论是流行的思维方式还是流行的原则,都不应该盲目接受,更不能不加以批判地仿效。”[5]对于经典,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自己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其次,哲学的反思就在于它的批判不仅是针对外部对象和客观事物的,更是对自我的批判,是一种更加彻底的批判。反思就是思想主体以自身为对象来进行反省和思考,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自我批判是人类思维高度发展的体现,反映了思维的自觉。”[6]对文科研究生而言,批判不仅包括发现别人思想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敢于对自我进行否定。文科研究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养达到了相对成熟的水平,对事物应该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这就需要时刻反省自己,要有敢于自我批判的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给思维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才能自我超越、自我发展。
(二)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批判思维教育就逐步实现了制度化和课程化,许多发达国家的高中和大学都开设了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波士顿马萨诸塞大学常年开设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研究生课程,规定学员完成30个学分和包括《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10门课程。而在中国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还寥寥无几,并且也只是相关哲学专业开设;在教材方面,也侧重于逻辑论证和推理,对思维培养的涉及不多。因此,把国内的批判性思维训练逐步以课程化、体系化的形式确定下来便迫在眉睫。首先,要开设相关的批判性思维课程,课程内容应该包括有关归纳分析、演绎推理、问题解决、假设测定、可能性和不定性确立等方面的技能。其次,学校应该成立批判性思维教育中心或研究会,每年组织开展批判性思维研究活动,对一些前沿性、争议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开设科学化、系统化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帮助文科研究生掌握思维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加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条件。
(三)营造批判性思维环境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是激发批判性思维的沃土。而营造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氛围,则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第一,要努力培育一种探究式学习的环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作为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一般不要给出知识的全貌或问题的确切答案,而要给学生一个知识的框架,推动学生去追溯知识的逻辑来源和历史来源,独立思考,探究知识的内在规律,论证概念或命题的合理性,挖掘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第二,要创设一个平等对话、自由交流的环境。思想和灵感往往来自于信息交换和思考的激发。教师可以时常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独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盲从别人的观点,同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意识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进行创新的起点。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与空间,有批判性思维的环境,才能激发文科研究生的灵感,使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会有创造性的成果的孕育。
[1]黄朝阳.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0(5).
[2]Rober Ennis.Critical Thinking:A Streamlined Conception[J].Teaching Philosophy,1999(1):22-25.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6:231,34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112.
[5]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243.
[6]谭清华,郭湛.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3).
G643
A
1673-1999(2012)03-0167-03
孙静(1987-),女,陕西宝鸡人,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黄琳琳(1986-),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1-11-20
2009年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 “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内容、评价体系、评价办法研究”(YJG2009Y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