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学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2012-08-15乔连军

关键词:将人人学马克思

乔连军

马克思人学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乔连军

马克思将人置于社会关系当中加以研究,提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人生活在整个自然环境之中。基于这一前提,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将人的发展合乎逻辑地置于整个自然环境中。因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三对关系也成为马克思所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人学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

从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到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思想,再到康德提出“只有人才是目的的本身”[1],人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示出主体与核心的地位。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将人本身的认知问题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费尔巴哈将人作为其哲学的最终归宿。针对黑格尔“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人的社会性,从而实现了对传统人学思想的超越。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这集中表明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立场。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置入具体的历史进程当中加以考察。在马克思看来,脱离一定社会历史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对于人本身的哲学思考,应该将其纳入社会关系当中,离开了这个前提,讨论人的存在问题便是毫无意义的。在谈及人的类本质问题时,马克思也明确表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而“有意识的活动”即是人的劳动。由此,通过“劳动”将人与自然界区分开来,完成了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置于人类社会当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重新解读了人的发展问题。人的发展并非指某一方面的,而是人的全面复归,而人的全面发展脱离不了整个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4]马克思深刻研究了人活动的规律性,指出:人的活动总是被置于一种自然、社会中的活动,在这样的空间内人才有活动的意义,脱离这种空间的活动是不存在的。马克思还深刻揭示了人类活动的内在规律性与目的性。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使其看到了这一点,“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5]。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研究马克思经典著作,可以发现马克思丰富而深刻的人学思想。马克思将人置于社会关系当中加以研究,提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同时,马克思也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人生活在整个自然环境之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都先天的存在于这个大环境中,脱离了这个自然大环境便意味着人类社会失去了根源和依靠。基于这一前提,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并将人的发展合乎逻辑的置于整个自然环境中。这也是一种理论必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三对关系也成为马克思在著作中所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态思想的研究形成了一股浪潮。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认知,认为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没有关于生态学方面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有一个“生态学思想的真空地带”。随着对马克思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关于生态学方面的思想则逐渐展露出来。一些西方学者批判马克思只注重人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而忘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为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是残缺的,对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毫无指导意义。更有甚者,认为正是马克思只注重经济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对自然观的研究,才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所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指责是不切实际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反映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义。人总是作为自然的人存在,然后才是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的,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不仅揭示出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而且也科学地指明了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马克思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粗劣统治,认为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的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们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6]对自然的支配不是统治和破坏,而应该认知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在遵循自然本身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类必须要服从这一原则。

人类发展至今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造成了人与自然日益显著的对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难频发,这对当今的人类敲响了警钟。面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矛盾也逐渐激化,这些矛盾和对立促使人们开始寻求解决之道。人类必须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来。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按照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一般环境问题会在工业化后期集中爆发。然而,我国的环境问题在工业化初期就已经有所显现,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科技水平不高,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殊情况,将国情和世情结合起来,有所为有所不为。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有关的政策措施,必将有效避免和改善现代化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获得和谐发展。

[1]周辅成.西方著名伦理家续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

[4]马克思著作编译甲种本(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37.

[5]韩庆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59.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7.

A81

A

1673-1999(2012)03-0004-02

乔连军(1983-),男,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哲学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1-11-14

猜你喜欢

将人人学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让爱“可持续”的旧衣再造
北人学没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清晨的叫卖声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美计划12年内将人送往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