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族古籍文献类型及其价值体现

2012-08-15余曰昆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黎族古籍民族

余曰昆,邱 红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口 571158)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分为有文字类和无文字类两种。黎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黎族古籍文献主要指反映黎族的民族起源、历史变迁、民族性格、生活习俗等历史资料,主要表现为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形式。由于黎族古籍文献存世较少,黎学研究者将其时间范畴界定于1949年10月之前书写或出版的黎族古籍资源。

一、黎族古籍文献的基本类型

(一)口碑古籍文献

海南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通过大量的神话、民间故事、歌谣、叙事诗等形式,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将其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信息、经验和知识世代承袭流传下来。这种文化信息的传递方式没有信息的物质载体,严格地讲还不能称为文献。但这种口耳相传的文化信息仍有重要的价值,被学术界称之为口碑文献。黎族的口碑古籍文献具有蕴藏量大、内容丰富、流传久远的特点,涉及历史、地理、文学、宗教、艺术、医药、建筑、生产技术、生活知识等,能反映黎族文化的所有学科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即成立自治州文化局,培养黎族本土作家,抢救黎族口碑古籍文献。但当时多从民间文学的角度进行搜集整理,重视对口碑古籍文献的文学加工润色,忽略对语言材料的搜集保存,使史料价值淡化[1]。

(二)汉文古籍文献

由于黎族有语言而无文字,除口碑古籍文献外,漫长的黎族历史主要依靠汉族士人的记载来追溯和重现。在我国汉文古籍文献中,关于海南黎族的古籍文献很多,除大量的官修正史、方志、舆图外,还有不少稗官野史、私人著述、旅游见闻等。虽然这些“他者书写”的汉文古籍文献,与黎族亲身经历、感受、体验的历史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视角和观念的差异,但其仍是黎族古籍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黎族汉文古籍文献搜集整理的难度较大,因为这些汉文古籍文献被不同的单位收藏,分布于各种书籍报刊资料中。黎学研究者现已开始整理黎族汉文古籍文献的书目索引工作,2009年王献军编的《黎学研究备览》,较为全面地收录了黎族汉文古籍文献的研究书目。

(三)外文古籍文献

对黎族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在严格的科学意义上来说,从一开始即是国际性的。最早记述黎族的外文资料是1825年出版的出自海军上将Purefoy撰写的《从Manchao(海南岛南部海岸)至广州的航行日记》。民国时期,外国学者对黎族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展开人类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如德国民族学家史图博1932年编著了《海南岛民族志》,日本侵华期间在黎族地区进行了社会调查。黎族外文古籍文献,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外国人对黎族及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看法,它是黎族古籍文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06年,海南省民宗厅广泛搜集日文等外文黎族资料,已完成《外文部·日文卷》和《外文部·英文卷》的编纂工作。日文《海南岛黎族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中文译本《黎族三峒调查》也于200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2]。

(四)实物古籍文献

海南黎族地区现存着许多摩崖石刻和碑刻作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规等方面,其作者多为各朝官府与贬官谪士、文人墨客。这些保存在黎族地区的石刻和碑刻,记载着黎族地区的开发,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黎族社会的历史变迁情况,是重要的人文景观,也是重要的实物古籍文献。此外,黎族人民同世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也常用一些简易的图符来记录和传递文化信息,如竹契、木契,以及在物品上刻的特殊符号等,它们反映了古代黎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在纺织品、工艺品、妇女文身及占卜器具上所刻的图案图符,也反映了黎族社会文化生活、情感、原始崇拜等信息。这些实物都是黎族实物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黎族古籍文献的价值体现

(一)学术研究价值

近20年来,国内不少民族拥有自己的民族学学科,如藏学、蒙古学、满学、彝学、苗学等。许多民族文献的研究为世界所关注,成为国际性的学科,其中汉学、藏学、蒙古学、满学成果最多,影响最大,被学术界并称为“四大显学”。相比之下,黎学由于研究力量薄弱和研究成果不足,研究发展相对滞后,黎学这一学科名词也鲜为人知。

黎学是研究黎族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黎族的起源与历史演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风俗、社会组织、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民间文学等,涉及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艺术学、建筑学、医药等多种学科[3]。黎学的基础研究依赖于黎族古籍文献。黎族的族源至今仍没有令人满意的说法。从黎族古籍文献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来看,黎族来源不是单一的。西汉时期,海南的黎族,被称为“骆越之人”。在我国古籍的记载中,黎族先民先后被称作“雕题”、“穿胸国”、“骆越”、“蛮”、“俚”、“僚”等,唐代才开始有“黎”的称呼,而“黎”作为专用族名则是在宋代被普遍使用的。近年来,有些黎学研究者从黎族的铜鼓、干栏式建筑、文身、织锦等民族学材料方面考证黎族与骆越族的关系;也有研究者从黎族的吉贝文化、稻作文化、制陶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研究黎族文化的多元性。此外,黎族汉文古籍文献中记载的“黎乱”揭示了黎族社会制度的变化、管理机构的更迭、民风的变迁、经济的进展、汉黎的交往等内容,都是研究黎族社会史的重要资料。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加速,黎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生激烈的碰撞与融合,使得黎族传统文化迅速消失,因而抢救黎族传统文化的形势日益紧迫。于是,海南省政府加强了对黎族古籍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加快了对黎族口碑文献的发掘,出版了多种研究黎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学著作。其目的就在于深入挖掘那些日渐消失的黎族传统文化。目前,海南省内黎学研究逐步形成热潮,人们对黎族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珍贵的黎族古籍文献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大放异彩。

(二)旅游开发价值

近年来,世界旅游业兴起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相结合的热潮,日本爱奴族文化重建就是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相结合的经典范例。为重建一度遗失的爱奴族文化,日本有关方面请教耆老并藉由耆老的记忆,制作出传统服饰、传统屋、传统手工艺品等,并将制作过程记录下来,使爱奴族文化得以传承。日本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将居民居住区主街的两侧建设了民族工艺品店和饮食店,在部落中央的恩内齐塞可以观看爱奴古典舞蹈,欣赏民族乐器口琴的演奏[4]。日本爱奴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保护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海南岛拥有热带海岛、名胜古迹、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赞誉为“东方的夏威夷”。2010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但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有一现象应引起我们重视。随着黎族地区居住条件的改变,海南的黎寨村落村容村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许多珍贵的黎族传统器物、建筑也在迅速消失。由此导致黎族的民族文化被迅速同化,甚至使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因而,如何在原生态的条件下保存黎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充分挖掘海南黎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黎族地区的风景名胜的旅游价值,从“历史遗产—现代文明”纵向切入,侧重于黎族的“文化遗产”和“当代生活体验”等角度开发旅游资源。我们要保护好黎族地区的风景名胜,保留一两个较典型的茅草房村,可在五指山脚下兴建具有黎族传统风格的黎峒大观园。在园内建设黎族五个方言村寨,建造风雅古朴浪漫的船形屋,汇集富于文化内涵的黎锦等艺术品。还可营造浪漫的黎族情人节“三月三”,引入黎族“打柴舞”等,全面挖掘黎族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实现黎族文化旅游产品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我们要通过将黎族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资源开发,逐步建成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三)传承教育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黎族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衰落。黎语有5种方言,相互之间有一定差别。由于黎族没有文字,黎语更难继承。目前,忽略母语、不讲母语的现象在黎族地区极为普遍,黎族语言正在加速消亡,许多年轻的黎族人已经不会讲黎语。基于此,黎族口碑古籍文献急需抢救和搜集整理,尤其是口头传承的大型家族的家谱。这些大型家族的家谱,只有70岁以上的老人才会吟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口碑古籍文献就可能随着年岁已高的长者的逝世而消失。还有,黎族棉纺织技艺也急需抢救和搜集整理。目前,黎族棉纺织技艺在海南已濒临失传,方言区中能熟练掌握黎族织锦技术的黎族妇女年岁已高,缺少传人。此外,由于黎族民居改造没有兼顾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文化,导致黎族传统的民居(茅草房)消失速度加快,导致黎族传统生活空间的民俗活动和民间歌舞日趋衰落。

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是通过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表现出来的,黎族传统观念文化渗透在黎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出黎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东西。黎族人民所具有的诚实守信、勤劳俭朴、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传统,对内是一种振奋民族精神的动力,对外是一种保持良好形象、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的品质,是黎族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想更好地开展黎族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就需要我们“保护”与“发展”黎族古籍文献,将黎族古籍文献中文化精粹的部分加以弘扬和传承。我们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以文字、摄影、摄像、录音等方式,或师徒相传物化方式将黎族生息、创造、进步的文明史迹保存下来。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应增加一些介绍黎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乡土教材,让黎族学生从小就认识、了解本地区的民族构成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让黎族学生感受到黎族的奋斗精神及身为海南岛先住民族的骄傲,培养黎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有人说过,“一个民族文化的丢失,意味着这个民族文明的终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应重视黎族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加强黎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研究,使黎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

[1]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拂拭历史尘埃——黎族古籍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2]王芹.海南文献探微[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3]王献军.黎学研究备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4]佚名.日本北海道访爱奴民族行程后记[EB/OL].[2010 -11 -01].http://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403276

猜你喜欢

黎族古籍民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我们的民族
《黎族母亲》等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多元民族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