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世界》中非真实性话语的语境顺应性
2012-08-15郦珲
郦 珲
(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171)
《小世界》被世界众多的学者喻为西方的《围城》。书中描述了当代西方学术界的种种离奇现象。作为英国当代后现代主义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的经典作品,《小世界》中的学者们不再仅仅苦读书本,潜心研究,他们的注意力也扩展到周遭的现实世界。坐着飞机满世界飞来飞去,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同行切磋,学者们关注更多的是名利,这也是《小世界》讽刺英国学术界的重心所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因为各种原因在交际中很可能没有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意利用一些讽刺、反语、回避用语或者模糊用语等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有些非真实性话语稍加琢磨可以被受话人理解,有些则不然。对非真实性话语的研究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兴趣,他们从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修辞学和语言逻辑等角度关注非真实性话语的研究。非真实性话语DEC(deception)从语用学的角度指的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说话人往往把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有意对其言语信息的命题内容进行调节,使得受话人产生错误的信念”[1]。
何自然和张淑玲认为:“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可以指导和解释作为语用策略的DEC现象。一方面,人们在交际中选择语言做出相互顺应时,他们有可能、甚至有必要应用DEC以避免出现语用冲突、尴尬、失误,从而提高说话人的语用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语言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角度综观语言现象,而DEC现象亦往往涉及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因此,运用语言顺应论也就能够对DEC的应用和意图作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1]
一、顺应论的定义及其研究综述
顺应论(theory of adaptation)最早是由Vershueren在1987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在交际过程中对语言的使用存在一个选择的过程,而选择的参考因素涉及到很多方面。选择的层面不仅仅包括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篇章等,还涉及到语用策略的选择。说话人和听话人根据各自的立场有选择地使用话语、理解用意,达成交际目的。人类的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征,这使得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必然依照对于话语的表面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动态地理解话语的真实意义继而给出应对。语言使用的过程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描述和解释:即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语言结构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es)。其中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语境是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具有动态性。语境又分为交际语境(communicative context)和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交际语境包括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心理世界(mental world)和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2]。
二、《小世界》中DEC的语境顺应性实例分析
(一)DEC的社交世界顺应性分析
在社交世界中,人们不仅仅通过直抒胸臆的话语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很多时候还必须借助于另外的有效措施来间接表达思想,顺应真实社交环境的需求。言语交际双方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交环境、自身的身份地位和说话习惯等选取恰当的语言符号进行有效的交际。
例1:莫里斯·扎普继续从英国古典文学和美国文学中,援引大量章节为例证说明他的观点。他坐下来时响起了稀稀落落的掌声。
(会议主持者问观众是否有问题)……
长时间的沉默。接着,菲力浦·史沃娄站了起来。“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听了你的报告,莫里斯,”他说,“极大的兴趣。从我们第一次认识到现在,你思想的敏锐丝毫不减,但我遗憾地看到你这些年已毁于结构主义的流行病。”
(菲力浦和莫里斯对刚才莫里斯发言所述的研究意义有一番争论)……
(莫里斯说)“看来我们似乎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工作,我们是不是休会去喝点什么?”
“我恐怕只能喝茶了。”鲁伯特·沙克利夫庆幸有解脱的机会,抓住这个提议很快结束了会议。“非常感谢你所做的——呃——很有刺激性——呃——很有启发性的报告。[3]48-49
莫里斯·扎普是《小世界》中一个重要学者角色,他飞来伦敦参加学术研讨会。但在学术研讨会上,莫里斯的论文没有得到多少人的关注,有几个人甚至在他没有讲完就提前退场了。被安排做会议主持的鲁伯特·沙克利夫在听报告的过程中“嘴角令人不易觉察地逐渐下垂,弯成越来越小的锐角,他的眼镜不断地滑下鼻梁”[3]48。菲力浦在观众沉默没有问题之际,以“极大的兴趣”肯定了莫里斯的论文宣讲,且再三表达自己怀有极大的兴趣。但他的实际意思却是否定莫里斯的论文研究,说其“已毁于结构主义的流行病”。其实之前重复强调自己带着“极大的兴趣”确为保全莫里斯的颜面,菲力浦的话语选择顺应了社交需要,在学者云集的研讨会上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而会议的主持者鲁伯特在终于能够结束无聊的论文宣讲,却又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兴奋劲儿时,感谢了莫里斯的“很有刺激性”“很有启发性”的报告。将念得叫人几乎困乏的论文说成是“很有刺激性”“很有启发性”,明显是说话人鲁伯特的非真实意图的表达,这种表达还算不失礼貌的遮掩;而说话中,两个“呃”的使用完全暴露了鲁伯特不善于用非真实性话语来顺应社交需要以保全对方面子的窘境。或许他担心自己听报告时候开小差的样子被莫里斯看到了而紧张抑或是词穷。
例2:她将一块陈布里推过桌子。“我恐怕,食物是我仅存的一点,可怜的乐趣之一了,”她说。“它带来的可悲的后果就是我的身材,这你是看得见的。随便喝酒嘛。”这是他们喝的第二瓶洒。
“你的身材好极了,希拉莉,”他说。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她硕大的乳房看起来需要一个结实的老式乳罩才能支撑住,腰间和臀部满是—嘟噜—嘟噜的肥肉。她的头发,暗淡的棕色夹杂着灰色,往后校成小面包状发髻,但无法掩盖或舒展额上的皱纹和突起的筋脉。[3]99
这是莫里斯和希拉莉的一段对话。莫里斯·扎普是《小世界》中描述的来英国参加学术研讨会的英语教授,而希拉莉是莫里斯·扎普好友菲力浦·史沃娄教授的妻子,正是菲力浦·史沃娄邀请莫里斯·扎普来参加研讨会的。在菲力浦家用餐过程中,莫里斯称赞女主人希拉莉的烹饪技术比十年前好。希拉莉谦虚起来,称烹饪是自己唯一兴趣所在,只是身材因此发福很多。莫里斯用了大部分人特别是中国人较常用的非真实性话语,不仅没有顺着对方虽是自谦但却是事实的话语说下去,而是采取了顺应社交需要的赞美之词,遵循了社交中的礼貌原则。但是下文中作者的语言描述却恰是莫里斯真实内心思想的最好诠释。
(二)DEC的心理世界顺应性分析
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在言语的选择过程中,不仅要顺应社交世界的需求,而且要满足自身内心世界的需求。在获取对方话语表达之后,心理世界对于话语的理解和解读也有一系列的顺应性变化。作为语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世界涉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包括个性、情感、观念、信仰、欲望、愿望、动机和意向等。交际双方通过各自的言语交际,顺应自身的心理世界,同时也对对方的心理世界产生一定影响。
例3:“安吉丽卡——”他刚要说话,他们就听到了电梯驶向顶层的声音。“如果又是登普塞,”柏斯喊叫道,“我要把他推下机井。”他奔回平台,面向电梯门,摆出一副挑战的姿态。门开了,露出的是菲力浦·史沃娄的身形。
“哦,您好,莫克加里格尔,”他招呼道,“我在找帕伯斯特小姐。罗宾·登普塞说她可能在这里。”
“不,她不在,”柏斯说。[3]71
柏斯是小说的中心人物,靠着运气获得了一所大学的任教资格并来伦敦参加学术会议。而安吉丽卡是《小世界》中最重要的一个女性角色,她自称是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漂亮大方,身材很好,性格活泼可爱,因而吸引了来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很多男性学者,特别是柏斯。《小世界》的写作线索之一就是围绕柏斯追求安吉丽卡的轨迹而展开的。柏斯和安吉丽卡在顶层畅聊正欢,从当晚的月光到文艺作品,柏斯完全被这个美丽的女孩所吸引,央求她嫁给自己。柏斯用《圣爱格尼斯之夜》的措辞以期望安吉丽卡接受自己的爱。正在此时,电梯上来了菲力浦寻找帕伯斯特小姐(即安吉丽卡),完全破坏了这美好的气氛,柏斯当然否认说“她不在”,选择顺应自己的情感,期望继续和安吉丽卡沉浸在二人世界里。
例4:“我明白了,”菲力浦有点吃惊地说。“那一定非常有意思。”
“绝对有趣。我等着去培训都等不及了。”她又瞟了他一眼。“你好像不太热心。”
“这太突然了,”菲力浦竭力装出笑脸说。“我没有心理准备。我肯定你会干得很好的。”
……
“你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希拉莉问。
“不,没什么。”菲力浦无力地说。“没什么大事儿。”[3]371
菲力浦偶遇之前的情人——有夫之妇乔伊,本误以为乔伊空难已死,却在做客时意外遇见,旧情复燃。菲力浦答应乔伊回去和希拉莉离婚,但回家以后发现妻子希拉莉正在申请作婚姻指导,因而大惊失色。当希拉莉问到他为什么不热心时,菲力浦借口没有心理准备来应对表情的不自然,并鼓励妻子。之前想和希拉莉说离婚的事情到这时候被噎了回去,所以当被问及“你要告诉我的是什么”的时候,菲力浦选择用“没什么大事”来顺应自己的情感世界。他看到妻子对这段婚姻还是很在意的,离婚这一话题在这时候不适合被提出,遂使用非真实性话语,达到掩盖自己真实目的的语用功能。
(三)DEC的物理世界顺应性分析
交际双方处在一个时间和空间交织的多维物理世界里。交际者的身体状态、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也属于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物理世界的诸多因素会对交际双方话语的理解和语言的选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5:将近一个小时过去之后,柏斯听到电梯吱吱嘎嘎地从机井里爬上来的声音。他奔到电梯门口,站在那儿,微笑着屏息而待。门打开了,钻出来的是皱着眉头的登普塞,柏斯急忙重新调整自己的表情。
“你在这儿干什么?”登普塞问。
“思考。”柏斯回答。
登普塞走出电梯。“我在找安吉丽卡。”他说。
“她没在这儿。”
电梯门在登普塞身后自动关上了。“你能肯定吗?”他问,“这上面很黑,你为什么不开灯?”
“我在黑暗中思考更好些。”柏斯说。[3]64
柏斯在学术会议上遇到美丽的安吉丽卡,一下子被她吸引了。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等待后,在顶层的柏斯满以为电梯门打开出来的会是安吉丽卡。于是他微笑着屏息而待,希望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她。当意外地看到登普塞出现在电梯门时,柏斯只得急忙调整自己的脸部表情,避免被登普塞看出端倪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当登普塞问柏斯为什么在这里,柏斯选择了用“思考”来回答,顺应了他之前做出的表情调整。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开灯时,柏斯选择继续用喜欢“在黑暗中思考”这个答案来搪塞,顺应了和先前一致的借口,达到了掩盖自己真实目的的语用功能。
三、结语
《小世界》语言的幽默精妙、讽刺机智以及文中人物的形象刻画成就了这部西方的《围城》。虽然文中的人物众多,时间和空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但是在对于人物的语言刻画中,非真实性话语能恰到好处地嵌入,顺应了人物的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使不同的人物在人际交往中更顺畅、更礼貌,而人物形象也随之变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戴维·洛奇在其他的作品中同样使用了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充分发挥了DEC的语言魅力,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1]张淑玲,何自然.非真实性话语研究评述[J].现代外语,2006(1):37 -43.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英]戴维·洛奇.小世界——学者罗曼司[M].罗贻容,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4]李树德,冯奇.英语修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Buller D,Burgoon J.Interpersonal Deception Theory[J].Communication Theory,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