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2012-08-15吕荣亚
吕荣亚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腹痛、腹泻、便秘并常伴有全身症状,但无异常的生物化学或形态学的异常。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取中医辩证施治配合西药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3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罗马标准Ⅱ[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3.6岁,病程7~15年;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9例,寒湿困脾型10例,脾胃虚弱型8例,肠燥气滞型8例。对照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平均42.8岁,病程6~15年;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8例,寒湿困脾型9例,脾胃虚弱型9例,肠燥气滞型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200mg,每日3次,口服,谷维素50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在上述西药治疗基础上,按中医辩证施治:肝郁脾虚型,证见间歇腹痛,排便排气可缓解,但时而又痛,有时窜及季胁,有的肠鸣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稀水便,粪水夹气,水气俱下,神疲,苔薄白,脉弦细,每于情绪紧张、激怒、变动而诱发,治以疏肝健脾,用痛泻要方加减(防风、木香、白术、白芍、焦三仙、茯苓、甘草);寒湿困脾型,证见时溏时泻,粪便常混透明粘冻,腹胀身重,纳减泛恶,口中粘腻感,面色黄滞,舌苔白腻,舌质淡红,脉濡缓或沉细,治以燥湿健脾,用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藿香、半夏、陈皮、茯苓、泽泻、赤小豆、甘草);脾胃虚弱型,证见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脐周痛伴肠鸣,进食生冷油腻,腹部受凉,很快发作,或餐后即便,粪量虽不多,内混白色粘冻,但难以控制,神疲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或沉细,治以益气健脾,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太子参、白术、藿香、莲米、山药、薏苡仁、焦三仙、茯苓、陈皮、制诃子、甘草);肠燥气滞型,证见大便坚结,粪如羊屎,腹痛甚,腹胁气逆攻窜,里急后重,口燥咽干,烦躁易怒,头痛失眠,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苔,黄白相兼,舌质红,脉弦,治以润燥行气,用麻子仁加减(火麻仁、杏仁、桃仁、黄芩、白芍、当归、肉苁蓉、柴胡、枳实、甘草、制大黄)。两组疗程均为30d,期间禁用影响胃肠功能药物,并嘱患者注意精神调理,避免刺激性饮食及饮酒,多吃纤维素的食物。
1.3 疗效判定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伴随症状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肠道易激综合征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内脏感觉过敏是重要发病机制,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参与,即所谓脑一肠轴改变。西药治疗多以马来酸曲美布汀调节胃肠道运动节律,用谷维素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纠正胃肠动力紊乱。
本属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等范围。病位主要在肝、脾,久病可及肾。病因多为七情不和、肝气横逆、克伐脾土、或饮食不节、寒温不和而伤脾。一方面表现气滞、痰湿、郁热的实证,如腹痛、腹胀、里急、便结夹带粘涎,另一方面脾虚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引起泄泻,久病致虚,泻久由脾及肾。虽俱为里证,常虚实夹杂,数脏同病。调治不当,反复发作,终年缠绵不愈。治疗本病应根据脏腑相关,动态变化,以和法为主要治法。所用的中药如防风、木香、白术、白芍等具有疏肝健脾的功效,苍术、厚朴、藿香等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党参、白术、茯苓等具有益气健脾的功能,火麻仁、杏仁、黄苓等具有润燥行气的功能。
本研究显示,运用中医辨证施治配合西药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1]王伟岸,钱家鸣,潘国宗.肠道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10:106-109.
[2]陈治水,张万岱,危北海.肠道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3):282-284.
[3]李江波.辨证施治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76例临床研究[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1:44-45.
[4]肖艳辉.中医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J].中医临床研究,2010,16:102-103.
[5]陈云.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道易激综合症5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2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