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诊断分析
2012-08-15李强
李强
鼻腔鼻窦SNEC属于极为少见的高毒性恶性肿瘤,临床上和影像学表现均没有特异性,其诊断率较低,发病没有相别差异,患者年龄平均在51岁左右,常见的症状表现为鼻塞,面部疼痛,鼻出血以及眼球突出[1]。病变的范围可以累及鼻窦或鼻腔一个或者多个解剖的部位,筛窦和上颌窦是好发的部位。随机抽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接收诊治的15例SNEC病例临床资料,经过CT和MRI的诊断,对他们进行治疗,现今报告如下所示。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的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接收诊治的15例病患,其中男患者10例,女患者5例,年龄在41至78岁,中位年龄是52岁。患者发病的时间为1个月到3年之间,中位数是1年。其中男患者经过专科的检查:右侧的鼻腔粘膜充血,下鼻甲充血肥大,中鼻道出现大量的暗红色新生物,表面凹凸不平,容易出血;中下鼻道出现大量的白色脓性分泌物,没有明显的异味,中鼻甲以上没有窥测到。女患者右侧的鼻腔通气不顺畅,鼻涕中带血,经过前鼻镜检查得知右总鼻道出现一新生物,呈现暗粉红色,表面显得粗糙,手触碰容易出血。病理报告显示应该首先考虑右鼻腔神经内分泌癌,不能够排除神经母细胞瘤。
2.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CT和MRI的检查。其中,MRI检查包含T1T2加权像及增强T1加权像,CT检查包含增强的扫描[2]。
(1)CT诊断及表现:CT扫描使用Toshiba Aquilion4层螺旋CT扫描机,将OM线作为基线,扫描的范围是从胸锁关节到鞍上池,使用增强扫描。扫描的参数是120Kv,120mA,均使用轴位的连续扫描,扫描不包括软组织窗外提供的必要层面骨窗。如果怀疑有颅底的侵犯,则应该在1至2mm的连续层面进行扫描。
(2)MRI诊断及表现:MRI扫描使用Siemens Avanto1.5T磁共振成像仪,头颈联合线圈。均进行快速的自旋回波T1WI,T2WI平扫以及 T1WI,T2WI脂肪抑制的序列,扫描的方向是横断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扫描的范围是从鞍上区到第二颈椎椎体的下缘。厚层:轴位5mm,间隔1.0mm。所有的病例在平扫之后均静脉注射二乙烯五胺乙酸0.1mmol/kg体质量,对平扫层面作T1WI横断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增强扫描。
男患者MRI表现为右侧筛窦,上颌窦,鼻腔和双侧鼻咽顶后壁见不规则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变呈现明显的强化,筛窦内能够看见骨质破坏,病变的广泛累及周围的结构,双侧上牙槽骨受到侵犯,信号减低,双侧咽旁间隙和颈深部能够看出多发肿大淋巴结。病理诊断为右侧鼻腔鼻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女患者MRI表现为右鼻腔出现如组织块影,T1W,T2W均呈现出软组织信号,肿块的基底和鼻中相连。于是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鼻内镜下右鼻腔新生物切除术,手术中发现肿瘤来自中鼻甲的前端,肿瘤组织极其容易出血,将肿瘤和部分的中鼻甲一起切除,手术之后肿块送去进行病理检查。镜下发现破碎的肿瘤组织,肿瘤细胞呈现巢团状分布状态,县部分的呈现出索状的排列形式,肿瘤细胞核为中等大小,核质的比例已经失调,卵圆形,核圆形,染色质浓,病理的诊断为右鼻腔神经内分泌癌。
结 果
SNEC可分为三个类型:类癌(高分化)、不典型类癌(中分化)、小细胞癌(低分化)。经过CT和MRI的扫描诊断,男患者的病理诊断为右侧鼻腔鼻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女患者的病理诊断为右鼻腔神经内分泌癌。
结 论
发生在鼻部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极为少见。按照分化的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抑或大细胞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卫生组织将这种肿瘤分成类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以及肺典型类癌。根据目前的资料分析,这类肿瘤的来源在于胺前体摄取和脱羧细胞,在组织学上的特征表现为:处在疏松结缔组织间质之中,有界限清楚细胞群,细胞含有少量的到中等量的胞质。部分的区域它们能够贴近抑或围绕腺上皮,亲银和嗜银染色通常呈现阳性。电镜的研究证明细胞质内含有圆形,含有致密核心由胞膜裹的颗粒与细胞连接,电镜的观察在肿瘤细胞的胞质中含有神经分泌颗粒。细胞可能来源于嗅黏膜基底层细胞。这类肿瘤患者发病大多在60岁之后,即便是出现复发以及转移,预后同样良好。鼻腔鼻窦SNEC影像学的表现没有特异性,但是鼻窦内窦壁骨质破坏以及新生物导致窦腔的膨胀基本上会同时的出现。所以,出现窦腔的膨胀可以作为鉴别鼻腔鼻窦SNEC和通常的鳞状上皮细胞癌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综上所述,CT和MRI对SNEC治疗的帮助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1 黄德亮,于国,杨伟炎,等.神经内分泌癌[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9,9(33):265 -266.
2 张海燕,薛林荚,程庆芳.鼻神经内分泌癌6例报告[J].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9(28):337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