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抢救室护理安全因素的分析及管理对策

2012-08-15周涛红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年23期
关键词:抢救室护士病人

周涛红

现代护理安全是指病人在整个治疗期间的身心始终处于接受治疗与护理的良好状态,并得到适当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未发生任何医源性疾患,比较顺利地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从而重建健康[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在不断增强,急诊抢救室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专用设施,患者病情不但急危重,且病情复杂,变化快,预后凶险,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工作中每一环节均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分析急诊抢救室护理安全影响因素,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对策是患者与护理人员共同的愿望。

1.急诊抢救室护理不安全因素

(1)护理人员因素:①人员配置因素:美国急诊医学院(AA EM)说明[2]:注册护士(RN)与确诊后收入急诊科治疗的患者比例应为1∶1或2∶1;急诊医生的配置数量也应参照科室就诊病人流量,每位医生每小时诊治患者不得超过2.5人次。但是,随着经济、交通的高速发展,各种外伤、心脑血管疾病的剧增,床护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急诊抢救室患者的需求,劳动强度与压力大,容易导致工作紧张、服务不到位、病人不满意使护理安全隐患增加。②人员素质方面:整个急诊队伍比较年轻、护士学历低,在抢救时,有些年轻的医护人员由于经验不足,对某些病情变化迅速的疾病等缺乏应有的警惕性与预见性,其最终结果都将是贻误抢救时机,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③医源性因素:医源性因素主要指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结果。调查显示[3]:65% 的护理纠纷是由于护士语言使用不当所引起。危重症患者及其家属往往都存在焦虑与急噪情绪,而抢救危重患者时一系列工作,均在患者家属的视线与协助下完成,任何的失误,言语不当、交流沟通不及时均可成为纠纷的触发点。

(2)管理因素:①抢救预案、抢救程序不完善:目前抢救室尚缺乏一套较为系统的急诊急救预案与抢救程序图解,突然停电、突然停水、突然火灾时,正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遇突然停电时的紧急处理;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电除颤抢救时,该设备目前的电量在突然停电时能否足够目前这个病人的抢救除颤;急需洗胃的病人遇突然停电停水时的紧急处理;突然火灾时的紧急处理等等。②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之间的衔接不到位目前所欠缺的是:接诊时无患者主诉、体检、病情及治疗等记录,也没有规范表格式病历,全凭口头记忆;急救中心与医院急诊科缺乏有效的提前告知和联络,遇有危重急需抢救或大批的伤员情况,急诊科往往限于被动的、仓促的救治境地。

(3)物质因素:急诊抢救室是医院危重病抢救的一线场所,抢救仪器在这样一个高频率使用的科室里,本身极易老化、故障;而有些医院为了压缩成本至使其质量不达标、不健全(包括血滤机、超声检查仪、床头X摄片机及手术全套装备仪器等)与数量不够。当本科室现有的设备突然故障或不能满足需要时,这样的状况如何应对等,均能耽误抢救时间造成纠纷。

(4)环境因素:急救室规模不够及布局不合理使抢救室空间狭小;同时急救室通路不畅通,无单独的通路,不利于快速进出抢救室;加之家属常常很多,使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得拥挤嘈杂和秩序混乱,既干扰抢救工作进行,又防碍了其他病人的休息。

2.急诊抢救室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1)护理人员安全管理对策俗话说: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质量首先是人的质量。因此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强化护士素质培训;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是关系到护理安全的首要因素。①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合理而充足的护理人力配备,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护士弹性上班是满足患者需求的保证:急诊抢救室护士与患者的比例应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变更,例如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的高峰时间等调派更多护理人力,同时应注意高低年资的搭配,以实现合理的人员配置。②强化护士素质培训:经研究发现[4]:危重病人的存活经常依赖于提供紧急救助的护士的决策。所以,急救室的护士要求毕业3年以上,均应具备大专学历,责任心强,技术全面、熟练,服务态度好,应急能力强,有及时迅速处理各种常见急症的能力;必须经常性地训练心外按压、呼吸机、电除颤、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等复杂抢救操作,对常见异常心电图能作出初步诊断。只有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才能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

③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及证据收集:抢救现场紧张有序,不说与抢救无关的话,认真做好抢救记录,做到忙而不乱,快而不慌,准确及时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准确记录病人与医生到达时间、病情动态的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生命体征尤为重要,确实因忙于抢救未能及时记录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h内按时补记并加以说明;患者发生病情变化要及时告知家属,如患者拒绝检查、治疗、不愿在观察室或抢救室时要说明原因并签字,以示知情同意,否则会给纠纷埋下隐患。

(2)完善抢救室各项制度:①制定抢救流程图、严格执行抢救制度护士长一手抓管理,一手抓落实。对最常见最危急的重症分别制定切实可行抢救预案及抢救流程图,如心肺复苏术、急性心梗、失血性休克等等,以模式化的行动,在抢救过程中通力协作;加强急诊抢救护士"慎独"修养,增强"自律"意识: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严格执行抢救制度与抢救操作流程,认真做好"三查七对一注意";对不详医嘱应向医生询问清楚并核对无误后再执行,切勿盲目机械执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②紧急状态时的应急程序突然停水停电遇急需洗胃时,立即使用纯净水或生理盐水;抢救仪器使用后及时充电备用如除颤仪及心电图机等;使用呼吸机遇突然停电时应及时更换简易呼吸器;突然火灾时发现人员要立即利用就近灭火器具,采用相应方法灭火,同时启动火灾应急预案等。③患者外出做检查或转出时的护理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治疗面临较大的生命风险和法律纠纷:在转运前要请专科医生一起进行风险评估,在征得病人家属的同意并签字后才能启动转运程序。常规备氧气袋、简易呼吸器、常用抢救药物及注射器,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医生与护士陪同,为危重症患者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④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之间的联系衔接:要进一步完善急救中心与全市综合性医院急救资源信息网,建立一条畅通的危重患者救治绿色通道:院前医务人员在现场或在车上,将患者现场的病情、生命体征、心电图等及时传输给调度指挥中心及接诊医院急诊室,以便接诊医院提前完成人员到位、药品到位等准备工作,争取缩短抢救时间。

(3)保证急救药品、设备完好:设备准备完好是避免发生法律问题的重要措施。为了确保抢救的迅速和准确,抢救仪器时刻均处于应急状态(最佳备用状态)。对急救药品、设备要做到100%的准确到位,专人检查、专人保管,使用后及时补充、维修。

(4)改善环境 周继如提出:抢救室面积在65 m2以上。但目前急诊抢救室空间远远不够用。应改善急诊环境和配置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扩大急诊面积,尤其是尽可能扩大急诊抢救室,有条件时设计为单间或每张抢救床单位用窗帘隔开,减少抢救干扰以及有利于病人康复。

小 结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较完整的急诊护理安全监管系统,护士自主参与安全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5]。为此,探讨急诊抢救室护理安全管理,是医院护理管理者需探索的永恒课题。

1 廖云,姚林春,黎维芳.急诊科护理安全危机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6,1(5):103.

2 张岚.国外急诊护理工作发展趋势[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1 -2.

3 张敏.护士交流技巧与病人满意度的关系[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4,3(3):237 -238.

4 谢屹红.护士排班方式与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B):65.

5 季晓鹏,王志红,陈亚华.国外护理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8 -59.

猜你喜欢

抢救室护士病人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谁是病人
限制抢救室人流量对急诊医疗质量的影响
急诊抢救室创伤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
我爱瑞金之温情抢救室
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模式的构建
病人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