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在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作用
2012-08-15张国全
张国全
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且患者常会伴有一定程度的白内障症状。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尚存在一定的争议,而患者单纯地接受青光眼手术治疗,则会导致白内障症状逐渐加重,因而加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难度;而患者接受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白内障摘除治疗,则能够显著降低分期手术造成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有助于患者眼压的降低,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眼部损伤症状较轻。本次临床研究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在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次医学研究以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35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医学研究对象,其中,12例男性,23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35岁至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10.2)岁。所有患者均为单眼手术。患者的术前视力在0.06至0.3之间,所有患者的术前晶状体核硬度分级结果均在Ⅱ~Ⅳ级之间。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20例,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和视力等情况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2.方法:患者术前均局部或全身使用降眼压类药物,以缓解其术前眼部高压症状。对于眼部前节炎性症状严重的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患者均行球周麻醉,在11点位透明角膜处行手术切口,并实施原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治疗,将残余晶状体皮质I/A吸除,在表面虹膜根部向房角处,特别是房角关闭粘连部位,行黏弹剂加压推注,从而分离和钝性撑开粘连关闭的房角,将折叠式IOL囊袋植入。
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使用X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全部35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视力均恢复至0.3至0.8之间,其中,实验组患者平均视力为(0.7±0.21),对照组患者平均视力为(0.4±0.01),两组患者视力情况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前房深度为(3.30±0.21)mm,对照组患者前房深度为(1.60±0.31),两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讨论
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完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已经逐渐成为了可能,且该手术的术后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作用机制在于:第一,超声乳化头所发出的超声波能够对患者的睫状体分泌功能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减少房水生成。第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前房内的灌注液压力会逐渐传导向四周,进而再度开放房角,分离房角黏连,向后推虹膜,并撑开房角[1]。第三,植入人工晶体后,能够将晶状体悬韧带拉紧,对小梁网孔产生牵拉作用,进而提高房水流出量。第四,白内障摘除手术过程中会逐渐释放房水中的前列腺素、自细胞介素等炎性介质,增加房水流出量,激发小梁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作用,同时能够对睫状体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并减少房水生成量。第五,手术过程中软器械使用黏弹剂进行钝性分离,从而重新大面积开放黏连的房角。第六,白内障摘除能够消除阻滞瞳孔的晶状体因素,改善眼前段的拥挤状态,加大前房深度[2]。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后,其视力状况显著改善,术后眼压得到有效控制,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虹膜周边部位萎缩黏连,且房角部位存在留有空隙的可能,进而为房水的流出提供方便,超声乳化治疗还有助于分离开放房角。第二,对于无明显小梁网黏连的患者,能够保证其小梁网功能恢复。第三,对于未完全损害小梁网滤过功能的患者,增宽房角和分离虹膜周边前黏连后仍能够保留部分滤过功能。第四,虹膜周边前黏连形成不牢固或是尚未形成的患者,虹膜周边前黏连更加易于分离。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患者术后眼压控制效果较为理想,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1 林明楷,葛坚,刘奕志,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J]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3):218-220.
2 胡劼,郑丹.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J]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8):9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