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的由来与理论要义
2012-08-15朱春奎
朱春奎,严 敏,曲 洁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包容性增长的由来与理论要义
朱春奎,严 敏,曲 洁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包容性增长正在引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展开新一轮的战略调整与政策制定。本文在阐释包容性增长的由来与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认知与政策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并提出中国实施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建议。
包容性增长;贫困;公平
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与共同富裕,是贯穿人类文明始终的三大主题。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旨在坚持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扩大生产性就业保证经济机会最大化、提升人力资源能力保证经济机会平等以及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最低水平的经济福利①,最终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包容性增长正在引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展开新一轮的战略调整与政策制定。本文在阐释包容性增长的由来与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认知与政策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并提出中国实施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包容性增长的由来与发展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在于考察“贫困-增长-不平等”三角(PGI Triangle)的互动关系。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形成是人们对贫困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长期减贫实践的经验总结。自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外对于贫困内涵及其产生原因的认知大致经历了“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三个阶段③④,并逐步从物质范畴扩展至非物质范畴,从而揭示出贫困的根本致因。与此相应,经济发展理论也经历了极化涓滴增长——基础广泛的增长(Broad-based Growth)——益贫式增长/亲穷人的增长(Pro-Poor Growth)——包容性增长的演进逻辑⑤。
在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形成与理论发展过程中,亚洲开发银行(亚行)、世界银行(世行)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包容性增长理念便是由世行和亚行提出的。2003年12月,世行出版的《全球化增长与贫困(建设一个包容性的世界经济)》政策报告提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包容性问题⑥。2004年5月,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持续性减少贫困的包容性增长:基础设施发展的强化角色》报告初步界定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提出要通过提高穷人的市场进入程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手段来引导穷人参与经济增长进程⑦。2007年,亚行在其年度报告《亚洲发展展望》的中国篇中首次正式提出“包容性增长”;同年,在其召开的“新亚太地区的包容性增长与贫困减除”国际研讨会中,“增长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以及更为民众所认同”成为共识。2008年世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发布《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明确指出,构建和实践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可取得巨大成果并为民众所广泛共享。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已经将其国际减贫中心改名为国际包容性增长政策中心。2010年11月,该中心提出包容性增长不仅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手段,更是在应对经济危机基础上对未来发展和繁荣的深远投资。
在亚洲,老挝、马来西亚、蒙古、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多国纷纷制定包容性增长战略,并取得巨大的减贫成就。印度将包容性增长纳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实施“包容性治理”,并带动“包容性金融”与“包容性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包容性产生巨大作用,有力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与贫困的大幅减除⑧。2011年,印度又开始实施新一轮的低成本“包容性创新”,旨在通过可持续技术与制度研究会(SRISTI)和草根创新扩大网络(GIAN)计划,促进草根创新造就印度优势⑨。
非洲联盟则根据《千年发展目标》确定本地区的竞争力标杆,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非洲创业、获得可持续能源以及基础教育的研究,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路线图⑩[11]:制定客户服务契约来保证提供更好的服务(加纳);吸收私营部门参与并对其进行监管(科特迪瓦和喀麦隆);建立全国性社会保障机构(南非);通过重组促进更好地融合与服务提供(利比亚);通过改革使非正规部门更易获得津贴(突尼斯);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坦桑尼亚);通过技术革新改善行政管理(阿尔及利亚和塞拉利昂)。
在拉丁美洲,巴西政府以包容性增长项目作为解决极端贫困的关键程序。为确保贫困人口获得更为公平的教育机会和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巴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家庭补助金计划”[12]对贫困学龄儿童的家庭发放35美元/月的补助,用于为儿童购买食品、学习用具与衣物,并定期为这些家庭进行健康检查。该计划的实施颇具成效,并为墨西哥、智利、摩洛哥、南非、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等多国所效仿和使用。
包容性增长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所广泛应用,在发达国家与地区也日趋盛行。2010年,包容性增长成为欧盟《2020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与“智慧增长”和“可持续性增长”一并成为引领欧盟未来经济发展的纲领[13]。2011年,G20领导人第六次会议通过《增长与就业行动计划》,提出通过采取措施,促进增长、创造就业、保持稳定、积极改革、推动社会包容发展;在促进就业方面,G20峰会还决定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注于促进年轻人就业,以确保更具包容性与稳健的经济增长[14]。
包容性增长理念与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实现包容性增长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即是对包容性增长的中国表达。早在2005年,亚行就与中国联合开展了以“以包容性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为题的合作研究,对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特点、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所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通过实现包容性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但是,真正使“包容性增长”为国人所熟知并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的,则是胡锦涛主席在四次国际会议上的讲话,“一解决三坚持”成为中国特色的包容性增长路线,即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坚持经济发展,坚持社会公正,坚持以人为本,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认知
自亚行于2007年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后,许多研究者主要围绕过程/结果维度、收入/非收入维度、收入增长是否有必要、包容性增长测度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界定。《战略2020》、阿里与庄(Ali&Zhuang)、世界银行(WB)对包容性增长的界定都主要基于过程维度。其中,亚行在《战略2020》中将包容性增长界定为能够创造和扩展经济机会,且社会所有成员能够均等获得这些机会、参与并受惠于经济增长的增长模式;该定义在注重经济增长结果的同时,更强调增长的过程,但对包容性增长的测度缺乏清晰的指标。阿里与庄(Ali&Zhuang)则将包容性增长定义为一种能促进机会增加且机会平等获得的增长[5116]。这种增长能使得所有社会成员更平等地参与并贡献到经济增长过程中,并消减个人背景、环境的影响,即社会成员所取得的成就只与个人努力有关,而与个人出身背景及所处环境无关。阿里与庄明确地将贫困视为一种多维度现象,认为非收入维度上的贫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不仅限于收入维度。他们认为当结果公平仅与自身努力有关、而与个人所处的环境无关时,机会均等便产生了,并能促进机会均等的增长即包容性增长。实际上,人们还必须考虑个人在收入和非收入维度上所取得的成就,与超出个人控制范围的环境之间的关联度,以及对增长过程影响机会不平等减少的程度。世界银行认为包容性增长是可持续的基础广泛的增长;惠及大部分人;增长速度与增长模式并重;将生产性就业视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元素[17]。这一定义将穷人视为经济增长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并明确排除了将穷人只看作是受益者的观点。世界银行强调的包容性增长和阿里与庄强调的过程导向概念有一定联系,但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实现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仍旧是十分困难的。
洛尼亚和坎波(Rauniyar&Kanbur)、阿里与宋(Ali&Son)从结果维度界定了包容性增长,其中,洛尼亚和坎波整合了亚行的研究成果,将包容性增长定义为不平等减少的增长[18],这与相关的益贫式增长几乎一致。阿里与宋则将包容性增长定义为一种在社会机会上的益贫式增长[19],他们根据收入来考察社会机会的分配以及分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当社会机会向低收入者倾斜时,包容性增长便随之产生。阿里与宋的定义都强调非收入增长,如在教育或医疗上的增长,进而扩展了亚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概念。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从过程和结果并重的维度界定了包容性增长,将包容性增长视为一种伴随着低不均等、不均等减少以及穷人在增长过程中进行经济政治参与且从中实现利益共享的增长[20],主张包容性增长应该以人类发展指数和人权原则为标准;是注重参与、非歧视与负责的公平增长;包容性增长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一方面,它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增长的全程中,无论是对增长计划的组织决策,还是对增长本身的实际参与;另一方面,它又确保每一个人能够公平分享增长带来的利益。包容性增长意味着参与和利益共享的并行。没有利益共享的参与将导致增长的不公平,而没有参与的利益共享则会导致福利的外溢。联合国的包容性增长概念主要围绕过程和结果、收入和非收入、参与和决策这几个方面来构建,这个概念要求有一套更为广泛的指标,但也存在困惑:如何权衡并聚总这种概念意义上的包容性增长中所包含的各种指标。
包容性增长,又可理解或翻译为“包容性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二者都强调公平机会伴随经济增长、聚焦于创造机会并确保每个人都公平享有,并无实质性区别[21];不同之处在于,包容性增长更强调经济机会的最大化,特别是针对穷人;而包容性发展则并不是只针对穷人,它强调社会全体成员的机会均等,不仅包括经济机会均等,还包括社会发展在内的所有机会均等。当全体社会成员都参与并平等贡献于经济增长时,包容性增长就得以实现。但实际上,要实现全社会的机会平等,首先应解决的是保证穷人的机会,尤其是经济机会不被剥夺甚至要被强化,才能实现最终平等;同时,包容性的经济增长与包容性的社会发展在本质是相辅相成的。
在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中,包容性增长常与“广泛基础的增长”、“分享式增长”(Shared Growth)、“益贫式增长”等几个概念交替使用。其中,基础广泛的增长是基于市场导向、能够充分利用劳动力并使其发挥自身最大能力的、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模式,侧重于扩展穷人的就业机会。其减贫战略基于扩展就业机会和能力兼顾:一是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更多经济机会;二是广泛提供基本社会社会服务,增加穷人人力资本,提高其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
分享式增长是指通过强调通过穷人参与贡献经济增长并从中获益来改善穷人自身福利的经济增长方式。当前达成的普遍共识是,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减贫的必要前提,大量证据表明经济增长的方式,无论是增长的产生机制还是分配机制,都对于加速减贫十分关键。同时,基础政策对于分享式增长同样非常重要,有必要根据一国的国情优先考虑和发展某些特殊的政策领域,以促进减贫。
益贫式增长是基于市场和非市场行动相结合的旨在实现减贫和改善财富分配不平等状况、并使穷人得益比例高于非穷人的有利于穷人的增长模式,重点在于扩展穷人的经济机会。益贫式增长主要有三条推进路径:一是增加穷人的资本累积与回报率;二是提高穷人作为行为人和受益人参与经济增长的程度;三是避免政策对立形成政策合力。益贫式增长表明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检讨经济增长模式和战略,针对贫困问题采取特定的措施,而不是坐视或期望经济增长本身能自动实现贫困减除。
包容性增长之所以与广泛基础的增长、分享式增长以及益贫式增长交替使用,是因为这几个概念追求的宗旨和通过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趋同性[22]:为了快速持续减贫,要在实施包容性增长中能够让贫困人口从经济增长中受益;包容性增长既需要增长的速度,也要增长的模式,两者不可分割;包容性增长需要长期的观察,对贫困人口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大力发展生产性就业,而不是通过简单的收入再分配来减少贫穷;包容性增长需要集中对资源和制约可持续增长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而不仅仅是集中对贫困人口群体的事前分析;包容性增长是政府制定可持续增长政策最重要的要素。因此,包容性增长强调的不仅仅是经济财富的再分配,而是生产性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方式、资源禀赋和促进公共参与等问题。
三、包容性增长的政策路径
包容性增长以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和保障贫困者免受社会排斥为核心,区别于传统的涓滴式增长,“不再只依靠‘劫富济贫’的再分配形式来减贫,而是基于基础广泛的增长与益贫式增长方式,既注重速度又注重发展模式”[23],以为贫困人口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机会,使其享有公平机会参与经济贡献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24]。简言之,包容性增长的实现,需要重视和实施生产性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路径,通过善治与制度的保证,来实现基于公平的可持续经济增长与有效的贫困减除。
包容性增长的第一战略支柱,是通过充分的、生产性与体面的就业实现经济机会最大化。拥有体面的就业机会是获取经济机会的基本路径,这将由社会的生产性部门来提供。因此,经济机会的最大化,基于有效、持久的经济增长。为了实现这一前提,需要由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优势激发更多的经济活力,也需要构建基础广泛的增长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为劳动力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因此,政府要以为大众提供充分、有效和体面的就业为目标,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在城镇化中开发新兴增长中心,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运用相关的产业政策,调动私营部门的主动性,来实现高速、有效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包容性增长的第二个战略支柱,在于通过实现人的能力提升,提升弱势群体获取经济机会的能力。从本质上说,人既是增长的投入品也是产出品,提升人的人力资本有助于弱势群体获得经济机会,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包容性。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均等化,对于贫困人群来说,特别需要强化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进而提高他们获取机会的能力,保证每一个体都能具备从事生产性和体面的工作。
包容性增长的第三个战略支柱,在于确保弱势群体得到最低限度的经济福利,以遏制结果的不平等。即使在经济机会最大化、机会均等化的背景下,仍然会存在一些持久的贫困者,他们由于不同原因,不能参与到增长过程中并从中受益(如疾病等)。通过实施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保险项目、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保护政策,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护可以发挥安全网的作用,并且保证贫困人口能够投资于人力资本积累并做出使其利润最大化的决定,进而促进脆弱的家庭摆脱贫困陷阱,发挥跳板作用。
包容性增长的实现,与法律制度和政府治理紧密相关。一方面,包容性增长需要法律制度、相应的规则以及法律机构来确保穷人与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利及公平机会;另一方面,包容性增长还需要政府投资于物质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本,维持宏观稳定并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因此,政府需要在包容性增长中担负起解决制度缺失和维护法律秩序的责任[25]。实现包容性增长,有赖于政府的治理能力。包容性增长战略的推进与实施需要拥有一个敢做敢为、值得信赖和精明强干的政府;领导作用和治理能力、对增长的坚定承诺、对包容性的坚定承诺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维度[26]。包容性增长涉及面宽、内容广,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包容性,建立政府各部门的善治机制十分重要。包容性治理(Inclusive Governance)是实施包容性增长战略的关键要素,没有善治,包容性增长的目标便难以实现。近年来,印度政府在包容性治理实践中采取了八项措施[27]: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双向互动与合作,在中央授权与地方自治的基础上,将国家战略因地制宜地落实到地方层面;加快了对农村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的投资速度;增加了对农民和其他贫困人口的信贷供应,为他们生产的粮食提供有利的价格支撑;创造机会,增加农村就业人口,并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安全网;增加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事业尤其是教育、医疗保险、养老等的投资力度等;加强对城市贫困人口基础设施的投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确保特定的种性群体、部落、落后阶层、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等在社会、经济和教育方面享有同等权利;通过公共投资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促进包容性增长与永续发展的政策要素可以大致分为累积型、创新型、分配型、稳定型和包容型五类[28]。其中,累积型政策包括大量的公共投资,这些投资积累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技能。投资基础设施旨在通过提供服务直接降低贫困并支持减贫所依赖的经济增长,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教育培训使人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增长,进而扩大其经济机会的获取概率。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优先关注欠发达的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发展,并通过适度的干预力度来激活私人部门的投资。
创新型政策能促进技术的“创新”和“模仿”,有助于推进创新创业。在发展中国家,政府不能理解工业特性及采取合适的技术结构,是导致经济上无法获得动态增长和公平分配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公司加入到竞争优势的工业中,采取合适的技术结构,强化相应的制度建设,以实现动态的包容性增长。
分配型政策关注资本的分配,尤其是劳动力的分配,利用价格引导资源,并通过资源反应价格。在贫穷、人口众多的国家,往往存在经济停滞不前和较高的失业率。对于这种局面,可行的方法就是保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还有大量失业是由经济结构失衡或是转型造成的,此时,政府可以通过就业培训或是税收政策、最低工资制度等形式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而降低失业率。此外,资源的市场价格等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进而波及个体的经济机会获取,需要政府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价格政策予以引导。
稳定型政策旨在通过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确保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当出现经济衰退、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失控的情况时,需要政府通过干预经济活动来提供有力环境,但是这种干预力度需要适度,应该是激励而非限制私人部门的活动;政府的作用应该定位于资金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与市场监管;同时,需要提供社会安全网络,来缓解外部突发事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而为包容性增长提供必需的环境空间。
包容型政策旨在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其核心作用在于实现机会的公平与均等。政府需要通过对三个领域:教育、健康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例如水、公共卫生)进行投资来实现社会包容性,以提高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能力。政府治理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低收入家庭的能力使其能够获得发展机会。总之,包容型政策包括再分配政策、提供广泛的公共服务(如健康和教育)、针对穷人的小额贷款等,以帮助弱势群体完成学业或突破进入生产领域的障碍,最终实现机会公平。
四、结论与建议
包容性增长是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核心要义是保障贫困者免受社会排斥,既强调机会平等又强调结果平等、既强调速度又强调模式,既强调经济增长又强调充分就业、既强调物质产品又强调公共产品及服务,其目的在于最终实现发展为全民共享,尤其是惠及更多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它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抛弃了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不再只关注追求总量和规模,转而对深层次的公平问题予以回应。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贫困问题始终无法解决的今天,政府正面临空前挑战。作为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战略,包容性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导向,为解决前改革时代经济增长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基本原则。
在一个人口占世界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实现“包容性增长”,意义重大。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实现包容性增长需要在短期内缓解社会矛盾,抑制收入差距。通过改革收入分配机制,使财富分配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同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辅之以相应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保证社会劳动人口的充分就业,实现经济机会的最大化;在中期内降低基尼系数,改善社会结构。通过缩小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造成的贫富分化,弥合城乡二元制造成的社会断裂,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社会基础与发展空间;通过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改善公共财政运行,加大对教育、医疗、环境、基础设施等的投入,实现经济机会的公平获取;在长期内完善社会制度,实现包容型治理。通过建立良好高效的制度机制与规则秩序,为包容性增长的永续发展提供支撑;通过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积极友善的对外交流体系等,最终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包容性增长。
[注释]
①Ifzal Ali,Inequality and the Imperative for Inclusive Growth in Asia.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07,24(2).
②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致辞,2010年9月16日。
③Amartya Sen,Poverty: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76,44(2),pp.219-231.
④郭熙保:《关于贫困概念的演进与思考》,《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⑤杜志雄,肖卫东,詹琳:《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
⑥蔡荣鑫:《包容性增长探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0月13日。
⑦Ali Ifzal and Yao Xianbin,Inclusive Growth for Sustainable Poverty Reduction in Developing Asia.ERD Policy Brief Series,ADB,May 2004.
⑧⑩[2227]王志章,王晓蒙:《包容性增长的印度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城市观察》,2011年第5期。
⑨黄军英:《低成本、包容性创新造就印度优势》,《学习时报》,2011年10月13日。
[11]Inclusive Growth Employment in Africa,http://www.undispatch.com/inclusive-growth-employment-in-africa.
[12]Lifting Families Out of Poverty in Brazil-Bolsa Familia Program,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L/COUNTRIES/LACEXT/BRAZILEXTN.
[13]European Commission,Energy 2020:A strategy for competitive,sustainable and secure energy,2010.
[14]时磊:《全球经济期待包容性增长》,《国际商报》,2011年11月7日。
[5125]Ifzal Ali and Zhuang Juzhong,Inclusive Growth toward a Prosperous Asia:Policy Implications.ADB,July 2007.
[16]Zhuang Juzhong and Afzal Ali.Inequality and Inclusive Growth in Developing Asia.Introduction to a book publication,ADB,2009.
[17]The Commission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Growth Report:Strategies for Sustained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2008;World Bank,What is Inclusive Growth?February 10,2009.
[18]Rauniyar,Ganesh and Ravi Kanbur,Inclusive Development:Two Papers on Conceptualization,Application,and the ADB Perspective.January draft.Independent Evaluation Department,ADB,2010.
[19]Ifzal Ali and Son Hyun Hwa,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07,24(1).
[20]Inclusive Development,http://www.undp.org/poverty/focus_inclusive_development.shtml.
[21]Ganesh Rauniyar and Ravi Kanbur,Inclusive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Asian Development Bank Literature.Asian Development Bank,December 2009.
[23]Elena Ianchovichina and Susanna Lundstrom,Inclusive Growth Analytics: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the World Bank,March 2009.
[24]UNDP,Corporate Policy on NHDRS f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HDR Teams,http://hdr.undp.org/en/nhdr/about/undp.
[6228]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本文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0zd&009)和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社科项目(2011SHKXZD013)的阶段性成果。
朱春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敏,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曲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D61
A
1003-8353(2012)03-0005-06
[责任编辑:韩肖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