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压疮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2012-08-15沈进进
沈进进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 226006)
手术中压疮是指患者在术后几小时至6天内发生的压疮,其中以术后l~3天最多见[1]。压疮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l% ~11%,而手术者则高达 4.7% ~66%[2]。
1 压疮产生的机制
1.1 力学作用在手术中常见的力学作用有垂直压力(重力)、剪切力和摩擦力,其中垂直压力是压疮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与持续时间、压力强度有关。有资料表明,在70 mmHg压力下机体组织持续受压超过2 h以上,就能造成组织不可逆的损害[3]。
1.2 皮肤抵抗力的降低皮肤潮湿使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降低,导致局部皮肤水肿,有害物质易于入侵,并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当因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缺氧、缺血时极易发生压疮[4]。
1.3 组织再灌注障碍 长时间受压后,受压部位一旦压力解除,恢复供血,即可出现再灌注损伤。
2 压疮形成的危险因素
2.1 局部性危险因素压力和潮湿是手术室压疮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
2.2 全身性危险因素 包括感觉丧失、组织灌注不足、年龄、肥胖、营养不良、体温、精神心理因素等。
3 术中压疮形成的特异性因素
3.1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越长,压疮的发生率就越高。手术时间大于4h,每延长30分钟会使压疮的发生率增加33%[5]。
3.2 手术体位 手术体位安置不合理,术中组织受压或皮肤受损严重,导致压疮发生。美国手术室注册护士协会(AORN)1998年调查结果显示因体位引起的压疮位于手术室安全隐患的第四位。
3.3 皮肤潮湿 术中患者出汗,血液体液、引流液污染,大小便失禁及大量冲洗液外溢打湿无菌单、床单,导致皮肤浸渍、松软,易被剪切力、摩擦力损伤。
3.4 麻醉因素 特别是全麻病人,病人对压力的感知和自主缓解压力能力丧失,加之体位的限制和医疗器械的操作不当等都促使压力对组织的损害。而且术中使用的麻醉剂和血管活性药物对血压有明显的影响,β阻滞剂可使组织血流量减少20% ~30%,这也可能增加压疮的危险性[6]。
3.5 应激反应外科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加上某些急诊外伤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前皮肤就有严重的损伤,造成皮肤天然保护屏障被破坏,还来不及对损伤处皮肤进行处理就行急诊手术,手术过程中对损伤处皮肤的压力、摩擦等,更诱发了压疮的发生。
3.6 体温变化 体温高时易损伤区周围温度增加,增加了组织的耗氧,使压疮的危险性增加;相反,体温低时,机体关闭外周循环,由于受压区域血供减少,易导致压疮形成。
4 护理对策
4.1 术前评估 术前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评分表对病人进行打分,对高分值高危患者进行严密的护理和观察。
4.2 合理放置体位摆放体位要做到轻柔、平稳,避免拖、拉、推、拽患者,使用过床板或布单移动病人,手术床面保持干净和平滑。使用约束带要松紧适宜,约束带下垫衬垫,约束带可内衬海绵。
4.3 保护易受压部位的皮肤 避免身体着力点骨突处受压,确保患者舒适、安全。易受压部位使用预防压疮的凝胶垫、各种体位垫及软枕垫等,能有效减弱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对皮肤的伤害,减少组织损伤。使用安普贴或泡沫敷料等保护性产品,既可以使皮肤不直接受压,又可直接阻碍外界水分和渗透液接触皮肤保持皮肤的干燥。使用医用凡士林软膏,在受压皮肤上形成一层油性保护膜,保持皮肤正常屏障功能,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
4.4 保暖采取全身性体温保护措施,术中将室温控制在22℃ ~25℃左右,时间较长的手术应使用变温毯,通过变温毯的循环水温来保持、提高病人的体温。术中冲洗液,输血及大量输液时应加温至37℃左右以免降低患者的体温。
4.5 加强医护配合手术室护士加强专科培训,不断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手术时间。
4.6 加强术中观察巡回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皮肤颜色、温度、受压情况等的观察,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受压部位按摩,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及时发现和消除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7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术前术后巡回护士要认真检查患者皮肤,要按制度详细交接手术患者皮肤的相关情况,对有问题的皮肤要做好详细记录,及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
5 小结
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术前对患者全面详细地评估,制定预防护理计划,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术中压疮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1]何晓珍,樊翌明.术中褥疮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 -7.
[2]Schoohoven L.Defloor T ,Grypdonck MH .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sdue to surgery[J].ClinNurs,2002,11(4)∶479 -487.
[3]孙晶晶,张珣,张艳.手术中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819-1820.
[4]Price MC,Whitney JD,King CA,et al.Development of a risk assessment tool for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ulcers[J].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05,32(1)∶19-32.
[5]杨英华,戴宝珍,顾沛等.实用症状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52-62.
[6]杨英华,戴宝珍,顾沛等.实用症状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