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2012-08-15徐蕾艳
徐蕾艳
(浙江财经学院 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徐蕾艳
(浙江财经学院 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高校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在分析当前考核方式种种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对考核方式改革进行了探究,探索出一种适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 创新
随着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考核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教学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已经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首先认真分析当前考核方式的种种弊端,研究出一套新的考核方式,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目前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
高校传统的“一纸定乾坤”的模式[4],存在着种种弊端,考试内容覆盖面窄,考试题型固定,考试形式单一,重知识、轻能力,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考试内容覆盖面窄,局限于书本知识。
在目前的高校课程考核中,一般比较侧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考核,而忽视检查学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更别提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了。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现如今的教材也已经无法完全适应专业培养的要求。教师上课以教材为中心授课,考试以教材为中心命题,现如今的学生变成了上课不认真听,一味抄笔记。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上课上完后直接问老师拷贝课件,上课连笔记都不用抄了,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很严重,考前把老师的课件打印出来,背一背,考完就扔掉。另外,考试前,让学长学姐回忆前一年的题目,因为考试的时候都是一些差不多的题目,年复一年考核。现在的教学和考核已经发展成为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和发挥。
2.考试题型固定,作弊现象严重。
目前大多课程考试试题大多分为单选、多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客观题一般都有标准答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主观题往往就只有参考答案或者说答题要点,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现如今的考试中,客观题占很大的比重,主观题比重太小,这样在保证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客观题比重偏大,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考试期间交头接耳、相互抄袭、带小抄、手机作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平时上课不认真,考前不好好复习的学生,只要考场上努力,照样考试通过,这给监考老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为学生手册中规定考试一旦作弊,就取消学士学位授予权,对于仁慈的监考老师来说,总不太忍心断送学生的前途,老师可怜学生,但是学生不体谅老师,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作弊率越来越高。
3.考试形式单一,高分低能现象严重。
目前高校大多课程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期末考试前,学校外面的文印店生意总是格外地火爆,考前复印笔记、考试重点和范围、历年试卷的现象很严重。闭卷考试导致学生把重点放在了死记硬背概念、理论知识上,学生考试的时候永远都在回忆考前背熟的那些标准答案,尽量保证一字不差地照搬,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形式考试评定出来的成绩,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研究生的招生本应该是吸引对本专业具有研究能力的本科生报考,但是由于这种考试形式,造成了很多所谓的优等生考上了研究生,而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对研究能力进行培养,才开始关注专业的前沿问题,这与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合。
这些弊端说明了,已经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理念,与现行的考核方式与教学目的、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背离,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二、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
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目的在于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考试内容覆盖面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考试内容改革的目标在于拓宽考试范围,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在讲授完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介绍和本课程相关的前沿问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考试命题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些有创新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书本上找不到直接的答案的,只有学生在平时认真上课的基础上,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消化吸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才可以给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机会,从而更容易体现他们的创新能力。
2.考试题型丰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考试题型改革的目标在于丰富考试题型,调整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命题过程中,降低试卷中客观题的比例,提高主观题的比例,命题的主旨为开放性强、拓展性强、创新性强,这样的题型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评分标准,让学生能够运用平时学习的基本理论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1],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可以降低学生考前机械记忆的压力,缓减学生的厌学情绪,从一定程度上控制考场上作弊的行为,也可以改变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局面。
3.考试形式多样化,增加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考试形式的目标在于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降低学生对考试的惧怕心理,改善考试成绩和实际水平不相符合的现象,增加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考试形式除了闭卷考试以外,还有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小论文、演讲等各种形式。
闭卷考试对理工科的必修课程最为适合,因为理工科的课程一般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并且要求答案的唯一性。
开卷考试考查知识面广,角度比较新颖,考前机械的记忆对于考试没有太大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课程的知识体系全面理解,对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很高。
半开卷的考核方式一般是指考试的时候允许学生带一页纸进考场,纸上的内容学生可以自由支配,一般为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上课认真听讲,清楚课程的重点难点部分,但是一页纸的内容学生之间重合率太高,学生直接相互参考,所以说这种考试表面上解决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但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
小论文的考核方式一般适合文科类课程的选修课。题目灵活,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但是现在信息化的时代,往往一篇论文集很多人的思想于一体,没有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判断学生的论文是否是独立写的,这就对教师的选题内容要求很高,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前沿问题,这样学生很难在网络上找到现成的论文抄袭。
演讲一般适合文科类课程的选修课,这种考核方式能够考查学生的灵活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学生一般考前比较重视,需要查阅很多参考资料,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但是这种考试对教师要求很高,对教师在选题、成绩评定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演讲过程时间耗费很长,成绩评定也比较灵活,因此一般只适合小班教学使用。
在实际课程考核中为了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可以将几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比如说“小论文+闭卷/开卷考试”或者“演讲+闭卷/开卷考试”,这样可以解决学生考试成绩和实际水平不相符合的矛盾,控制“高分低能”的现象,从而增加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4.考试成绩计算科学化,改变“一次考试定终生”的局面。
考试成绩计算的改革目标在于改变“一次考试定终生”的局面,重视平时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考试成绩大多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过大,造成了学生考试压力过大。可以适当地放宽比例,将期末成绩调整为50%,平时成绩占50%,而平时成绩可以表现在课堂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期中考试成绩,等等。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5]。而平时迟到、旷课,作业不认真的同学,光靠考前突击很难取得很好的成绩。鼓励学生多参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报告,并把其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当中,这样,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还可以促进身边更多的同学加入到相关的活动中来,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高校通过对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进行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王静.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研究[J].学理论,2011,(11).
[2]黄德智.关于高校车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
[3]苗秀玲.高校考试制度及考核方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12).
[4]魏宝刚,刘理.从公共选修课考试方式探索高校教学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5]庞丽娟.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本论文为2011年浙江财经学院教学研究课题 (编号:JK20112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