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的情境性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影响

2012-08-15徐文娟

文教资料 2012年17期
关键词:同伴戏剧情境

徐文娟

(枣庄学院 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近年来,随着相关学前教育法案的提出和国家对学前教育学科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各大院校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幼儿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而幼儿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亲社会行为则主要表现在社会认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

随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变化,我认为戏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引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领域,利用戏剧本身的情境性对学前教育产生积极影响,而这种影响则可以通过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来。

一、戏剧的情境性对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的积极影响

戏剧是融合了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戏剧的主题、思想、情感、意蕴等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情境形式表达出来。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认知受到情境的制约,而动作可作为心理活动外在表现的手段,这些都是以情境为前提条件的。戏剧的情境性将剧中人物形象与矛盾冲突相联系在一起,通过情境更好地展现戏剧的主题思想。

3—6岁的幼儿正处在快速成长发展的阶段,无论是智力还是记忆、思维的能力水平都比较低下,而且身体的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思维能力也有待完善,同时对社会的感知与认知能力不足。幼儿的性别、年龄阶段中所存在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每一个幼儿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水平。

比如说,有的幼儿天生对音乐有感觉,当他感知不同的旋律和节奏时会迅速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的幼儿却对色彩有感觉,当他看到不同色调的颜色时情绪会产生波动。针对戏剧这门古老的艺术而言,幼儿对主题内容积极鲜明、健康向上的戏剧作品能够接受和理解,而此类作品中的一些合理的因素也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我们呈现给幼儿那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文化认知及能够吸引他们兴趣的戏剧作品,幼儿可以通过有声有色、富于情节变化的表演直观感受理解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各种矛盾冲突,幼儿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喜欢剧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某一情节时,他会表现出一种亲切的、积极的一种状态;而讨厌某一场景、某一幕等,他会将自己融入该戏剧情境中,体会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戏剧的思想感情被幼儿所体会与接受,逐步融入幼儿的有意识记忆中。由此认为,戏剧的情境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戏剧的情境性对幼儿期亲子关系的积极影响

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幼儿期亲子关系的培养,以及同伴关系之间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剧的情境性可表现在不同人物形象间的相互影响,即通过戏剧的矛盾冲突展现剧中的人物形象,简单的结构、浅显的语言、鲜明的动作则可表现出戏剧的情境性。结构典型明了,情节生动引人,可使幼儿始终沉浸其中;语言通俗易懂,富有动作性与趣味性,在表现戏剧情境冲突时更加形象生动,利于捕捉与保持幼儿的注意力。在对于幼儿的教育中可充分利用戏剧的情境性这一特点。

幼儿期的亲子关系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最早接触的是自己的父母,早期的亲子体验对幼儿日后的发展无论是社会认知还是人际交往,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戏剧面向的对象是广大群众,于父母而言,则可汲取戏剧中合适的因素,将其融入自己对幼儿的教育中。

例如,通过含有教育意义的戏剧情境的发展,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进而选择良好的适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父母可为其做榜样,在规定的情境下让幼儿在父母的指导过程中学习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促进社会性行为的习得与发展。幼儿通过观看富有情趣的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戏剧,会从中获得积极的因素。如:戏剧中展现小朋友听妈妈的话,放弃不合理的要求,自觉接受妈妈的教育这一情境,当幼儿在现实日常生活中碰到类似情境时,便会回忆以往的体验,浮现出当时的情境,会有听妈妈的话,放弃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接受妈妈的教育的倾向,通过这样的情境教育,可逐渐深入幼儿的意识记忆,建立幼儿与父母间的和谐关系,在生活中,促进幼儿期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戏剧的情境性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积极影响

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显现出深刻而有意蕴的能够激发人兴趣的情境,而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亦有其引人入胜的情境旨趣,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异刺激更为关注。当戏剧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会把眼光定位在戏剧上,因而会很快地融入情境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常常发生在自由的活动时间,而同伴关系是表现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幼儿自由活动时,他们的交往对象往往倾向于同伴,同伴间的能力与兴趣接近,而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则如权威与服从,这使得幼儿与同伴更容易发生亲社会行为。

戏剧的情境性可以为幼儿创设环境条件,当看到戏剧中同伴之间的交往时,幼儿也会产生需要同伴的倾向。鲜明的戏剧主题,不仅对幼儿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幼儿合理地调节人际关系,促进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戏剧情境性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积极影响。

1.通过戏剧,组织幼儿同伴间进行情境性表演。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将戏剧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则可达到更佳的效果。戏剧可以给幼儿提供行为上的指导。“孔融让梨”广为流传,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在生活中可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独立地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体验谦让的含义。通过情境表演,幼儿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同伴存在的重要意义,进而促进幼儿同伴间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2.利用戏剧情境性,唤起幼儿同伴间的共鸣。幼儿在与同伴的不断互动过程中,才会了解到他人的需要与观点,与自己的进行比较,不断改正自己行为方式中不合理的因素。加强同伴间的交流,通过各种各样的情境活动,可让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等方面,互相模仿、互相学习,从而唤起幼儿同伴间亲社会行为的共鸣,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3.创设愉悦的环境。我们应坚持幼儿快乐至上的原则,在玩中施加教育。温馨快乐的环境更有利于幼儿学习行为的发生。幼儿在观看符合他们的兴趣的戏剧时,会沉浸其中,享受戏剧带来的欢乐。而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能够使得幼儿感到快乐、积极的戏剧情境重现于现实生活之中,让幼儿享受那份喜悦、温暖和谐,而这种氛围有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戏剧的情境性,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存在积极的影响,合理利用情境,可不断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1]李汝中.儿童文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杨枫.学前儿童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6]黄云生.儿童文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1-12.

[7]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

[8]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5.

[9]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34.

[10]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9.

[11]岳欣云.美育与幼儿全面发展[J].幼儿教育,2001,(1).

[12]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特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猜你喜欢

同伴戏剧情境
有趣的戏剧课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