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辅导员研究概况分析
——以《高等教育研究》为例
2012-08-15吕娜
吕娜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关于大学辅导员研究概况分析
——以《高等教育研究》为例
吕娜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作者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收录的1979—2010年间《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中的“辅导员”专题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9篇相关主题论文进行研究,分析其研究对象、理论依据。《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中辅导员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对大学辅导员问题的研究情况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大学辅导员的长远发展有所裨益。
大学辅导员 《高等教育研究》 角色定位 胜任力 专业化
1.研究背景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辅导员及其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学界和院校的不断关注[1]。教育部于2006年7月专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辅导员的工作和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思想整治情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息息相关,因此梳理辅导员的研究情况,可以使我们了解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和研究情况,为未来辅导员事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高等教育研究》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刊。发表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注意反映高教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并重视扶持中青年学者。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和中专、中技学校的广大干部及教学科技人员。
在一项对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收录的1979—2008年间以 “高等教育”为专题的4253篇高被引论文的研究表明,在“发表高被引论文”排名中,《高等教育研究》以470篇高被引论文数荣居第一,比第二名《中国高等教育》多了117篇,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之一,该期刊刊出的论文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与引用,也说明该期刊所代表的研究领域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3]。因此研究该期刊上辅导员的相关论文,分析已有的研究领域,研究特点,可以方便我们找出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2.大学辅导员的历史溯源
在我国特殊背景下,辅导员制度自产生之初就具有中国特色,因此,追溯辅导员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国家对辅导员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我们研究大学辅导员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政权初建,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1952年教育部下文要求高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在学生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53年,清华大学首次建立起学生政治辅导制度。1961年和1965年又分别下文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职责作了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4]。1985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释文是: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5]。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6]。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7]。要像重视业务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贡献[8]。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令)进一步强调: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9]。这些文件表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的双重身份更加明确、清晰。
3.相关研究
3.1 二级研究主题
在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对《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以“辅导员”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搜到相关文章22篇,其中确实以辅导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有19篇,归纳一下,这19篇所涉及的领域概括起来有4个: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如《高校辅导员近30年来的角色演变及其启示》)、胜任力(如《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一项实证研究》,)专业化(如《普通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的调查分析——以河南省为案例》)、职业化(如《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及其塑造》,尽管其他论文在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职业化,但或在论文中有相关论述或是以此为前提)。
事实上这四个方面也不是界限分明的,彼此有交叉,另外,角色定位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前提,胜任力模型中的具体维度体现了专业化和职业化,与此同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程度体现了胜任力的大小。
在角色定位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追溯辅导员的历史、分析角色演变,讨论职责范围、角色期望,以及怎样进行角色定位。
在胜任力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要胜任大学辅导员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当前辅导员在胜任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胜任辅导员一职。
在专业化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辅导员专业化的标准,当前辅导员专业化程度比较低和存在的原因,专业化应具备哪些知识基础和专业化的发展问题。
在职业化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职业化的内涵,职业化辅导员人格特征,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塑造。
3.2 研究所涉及的理论
角色定位方面以美国学者格雷斯的教师的角色冲突为理论依据,详细分析了存在的4种角色冲突的表现,并顺势分析产生这种冲突或者矛盾的深层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学辅导员应把自己定义为人师,而且这种转变不是称谓的改变而是工作职能的转变。
胜任力方面普遍运用了胜任力理论及其建模技术,但是其中也有细微的差别。《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一项实证研究》运用了基于外显理论的建模方法,它主要是基于研究者对胜任特征主体的观察和评定来揭示胜任特征的成分,代表人物是麦克利兰[10]。《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文运用了基于内隐理论的建模方法,它主要是基于胜任特征主体对自身岗位胜任特征的朴素看法来揭示胜任特征的成分,具体来说是Spencer的胜任特征理论模型。《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则具体运用了Nordhaug的胜任特征分类理论和结构模型理论。
专业化方面以教师知识类型为理论依据,探讨专业化知识基础的分类,以期建立大学辅导员专业化在知识方面的标准。
职业化方面论文作者没有提出明显的理论依据。
3.3 研究方法
在角色定位方面主要运用了历史研究法,追溯大学辅导员产生的历史,并考察不同时期国家对辅导员身份和职责进行界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分析出大学辅导员存在的角色冲突(矛盾),找出其原因是只有教师之名无教师之实,从而得出结论。
在胜任力方面运用的研究方法有麦克利兰的行为事件访谈法、Spencer的冰山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在专业化方面运用的研究方法有 《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知识基础及其发展》,主要运用了定性研究;《普通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的调查分析——以河南省为案例》,主要运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描述分析和回归分析。
在职业化方面主要运用了定性分析法中的文献分析法。通过相关文献的查找与阅读,分析与此相关的资料,从而为文章的行文立意做好铺垫。
4.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研究》对大学辅导员的相关研究在研究领域、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方面都比较集中,集中的结果是对目前大学辅导员现状的反映,与社会热点挂钩,如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就针对辅导员被看做政治警察和消防队员而言;而论文中对专业化和职业化问题的论述也明显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辅导员职业具有高流动性、综合素质不高而言。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对其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所应用的理论主要是借用的其他学科的理论如胜任力理论及其建模技术,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教育学倾向于与其他学科交叉来发现新的视角,可以看出属于教育学方面的理论还尚欠缺,尤其是我国的教育学原创性理论发展不足,处在主要借鉴国外学者和专家的层次,这就需要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大自身的理论创新研究,为大学辅导员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靳玉军.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知识基础及其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8,(3):78.
[2]陈建文,杨一平.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8,(8):90.
[3]范围,高耀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1979-2008[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5.
[4]上海市教育局主编.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89.
[5]陈迪英.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冲突[J].高等教育研究,1996,1:68.
[6]王昌华.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266.
[7]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9.
[8]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0.
[9]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N].中国教育报,2006.
[10]陈岩松.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一项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4,(4):85.
book=130,eboo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