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2-08-15胡永
胡 永
(泗洪县大楼中学,江苏 泗洪 223908)
“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良好口才的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口语交际能力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的能力”。良好口才不是天生的,要靠老师的精心培养。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被摆在了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上,在实际教学中,口语交际课并没有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说说而已。“话”岂能一“说”了之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目标的提出既是对老师和学生的挑战,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说。
激发兴趣是口语交际课教学入门的金钥匙。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它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口语交际课上,一定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因为学生有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思维才会活跃。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想说呢?
1.榜样“激励”。
学生喜爱听故事,看故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可以在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诸葛亮“舌战群儒”、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佩带六国相印的故事,以及有关周恩来、陈毅等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口才的故事。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让学生拥有美好的梦想,在讲故事的同时告诉学生,只要努力他们也会成为当今的“诸葛亮”、“苏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老师介绍,他们一定都想成为像诸葛亮、苏秦那样的人,在学生幼小的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从而对口语交际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我想说”的念头。
2.赏识“激励”。
人的内心都有渴望得到别人赏识,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教师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并及时肯定。在口语交际中,学生因为词汇贫乏,未能较快地组织语言,老师要给学生留“面子”,不要直接指出学生所犯错误,不要轻易挑剔学生这个词“不规范”,那个词“有毛病”。这样会挫伤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中学生年龄小,都喜欢听“好听话”,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说话,要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你说得真棒!”“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学生听到表扬,十分高兴,觉得和同学、老师交流是一件容易的、快乐的事情,就会喜欢口语交际活动。对于学生说得特别好的,要请他到台前说给大家听,并向大家介绍经验,孩子表现欲强,看到别的同学到台前去说,自己也暗下决心,努力加油,争取也到台前说给大家听。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兴趣盎然。“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赞美蕴涵着老师的鼓励、教育与评价,蕴涵着老师的爱心和期望,一味地批评训斥他们会使他们丧失自尊,不求上进。”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人人都希望听到赞美,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呢?教师千万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赞美”。
3.情境“激励”。
学生是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交际活动有很大的局限性,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家长、老师和学生。因此,进行口语教学时,要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之高涨起来。学生进入情境,在类似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宛如在生活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交际,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维持。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中,去进一步体验。如创设“请假”、“买东西”、“打电话”等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二、加强训练,让学生能说。
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但学生光有说话的兴趣还远远不够,例如,有的学生虽然想说话,但在说话中经常出现语无伦次、啰唆反复、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等毛病,有时说话还出现玩手、吐舌、摸耳等不雅动作。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技能和方法,加强训练,增强学生的说话能力。
1.训练胆量,让学生敢说。
如果没有在公共场所发表意见的胆量,就必然影响思维内容的表达;如果讲话时精神紧张、心慌意乱,那么即使原来准备好的讲话内容,也会丢三落四,不知所云。为了训练学生的说话胆量,我特意安排了课前五分钟演讲。要求演讲的学生站到讲台前,挺胸抬头,面对下面的同学脱稿演讲。让学生在课余准备好内容,演讲的内容不定专题,不定范围,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这样的演讲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强口语表达的兴趣,而且能获取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举多得。
2.训练语音、语态,让学生会说。
有胆量敢说话,有兴趣多说话的学生,也未必都能说得好。如有的学生发音不正确,口齿不清楚,说话不流利,声音刺耳,语调呆板。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首先是语音和语调的训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善于辨析同音字、多音字的准确读音。寻找方言土语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注意训练语气,克服同学中存在着的语音、语调方面的错误发音。其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并能恰当地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语,对不便直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适当地配合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会说了。
3.训练思路,让学生善于说。
训练思路,主要指说话时的思维灵敏度和逻辑性,要求学生凡事先想清楚以后再说,对于较复杂的问题一定得分出主次前后,语速宜慢不宜急,要言之有序,具有逻辑性。这一方面的训练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光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语言的实践,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训练在课堂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只要用心捕捉这些现实生活现象,定能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讲故事比赛。
每两个星期在班上开展一次故事比赛,首先在组内讲,人人讲、大家评,组内推选讲得好的在班上讲,针对学生的语言态度、口齿和声音,语言是否准确、通顺,表意是否清楚等方面进行评议。表扬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使说话训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从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诗文比赛。
每个月进行一次优秀诗文背诵大赛。主要是学生在课外收集和背诵的精美的诗文,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又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运用的机会,学生就更有兴趣了。
3.模拟新闻发布会活动。
每天中午时间,我们班组织开展了新闻发布会活动,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有趣的、有价值的事,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大家,每学期评比一次,看谁发布的新闻多,说得好,就评为优秀新闻发言人。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4.课本剧表演。
如《最后一课》、《龙须沟》、《茶馆》等一系列的文章都可以安排课本剧,学生在各种角色的表演中,认真揣摩人物的性格、仪表、仪态,以及说话的语音、语速、腔调,并适当地配合体态语,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既得到锻炼,又得到充分的发挥。
5.进行采访活动。
让学生当校园电视小记者,在校园、社区采访,校运会、歌咏赛、科技节其实就是采访的好舞台。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专题采访、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经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课的事情,还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口语交际教学融于各学科教学之中,需要各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另外,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荀子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的,圣心备焉。”我想,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同样一个道理。通过老师的不懈努力,学生的积极行动,未来的“苏秦”、“张仪”就会在你我的班级中脱颖而出。
[1]陆志平,顾晓白.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2]郭根福.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3]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4]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