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策略
2012-08-15高瑞忠
高瑞忠
(庐江县同大初级中学,安徽 庐江 231500)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或教学改革,其中作为母语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是历次改革的热点。本次新课程改革与过去历次改革相比,其中一个亮点就是明确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格局,城市与农村学校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育传统和教育文化,因此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及种类等与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农村语文课程资源)只是在种类、形态上与城市的有所不同,但从其教育价值上来看则是同质的。”[1]因此,目前对于广大乡村学校来说,不是缺乏语文课程资源,而是缺乏对已有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
一、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特点
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自然风景优美,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美丽的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而且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城市学校无法企及的。比如农村的田间地头、树林、山头、草地、池塘、河流等,这些都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可信手拈来的自然资源。这些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如果能把这些引入到语文教学中,那么它们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风光,而是学生心灵升华的扁舟,素养发酵的沃土。如春天到了,让学生去观察水、树、草、花的变化,感受到细如牛毛的春雨的缠绵,再学朱自清的《春》,学生便有生活的感悟和经验,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可使学生与文本、作者更好地对话,到了冬天,让学生写写雪,再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雪作比较,看谁写的雪更有灵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培养其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2.社会资源独特多样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加以整合,例如学生的家庭生活、重大节日活动、风俗民情、文物古迹、社会实践活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等,乡村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生活本来就是一部大书,是一部无字之书,在生活中,让学生学会体验感动,对生活有一种感恩之心,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每天写随笔的习惯,这种资源是隐性的,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收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效果。如学习《社戏》,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庙会、请坛神、送瘟神、花灯会、请财神、耍龙狮的动作、语言、场景等。学生了解了这些风俗民情,自然就比课本上纯粹的说教要有趣得多,同时也感受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3.历史人文性资源丰富
农村地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这些遗迹又往往伴有很多历史传说,风雨沧桑,代代相传,颇能给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历史沧桑感。历史文化遗存往往是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又往往是人们面向未来的地方。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理应向学生传达身边的乡土历史文化。此外,其他种类的人文性资源亦极其丰富,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投入到本地区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引领学生走进本土文化、热爱本土文化、学习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本土文化。在语文课本上有许多关于艺术的篇章,如《口技》,可以让有这方面的同学表演,或者带领学生去竹编厂参观,民间艺术的精妙,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收集本地的民间故事,然后在下午自习课上,让学生把故事讲给同学听,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清明时节可以带学生瞻仰烈士墓,了解烈士生平,缅怀烈士遗风,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2]。
4.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动态生成
语文教师除了可以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来丰富语文教学外,更应该紧紧抓住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在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从而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新的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会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成为新的教育增长点。在乡村学校工作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动态课堂教学资源,而乡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数胆子比较小,羞于表现自己,缺少城里孩子的活泼好动,不愿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这样导致教师的课不好上,也缺乏互动和交流,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达不到资源共享。基于此,语文教育者更应该抓住乡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走出封闭的内心世界,试着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由羞于开口到敢于开口,学会与同学交流与合作,在资源本来匮乏的课堂上,将会有许多生动丰富的资源生成,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二、乡土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1.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它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而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多数农村学校教师课程资源的概念十分狭隘,课程资源意识普遍淡薄。对于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来说,这一点尤为严重。因而,在开发利用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进程中,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以便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广大农村学校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否则,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会因课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面对身边存在的大量课程资源缺乏敏感性,对丰富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甚至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虽然利用了一些课程资源,但仍然不知道这就是课程资源,呈现出对“课程资源”的盲目性。所以,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
2.重视语文教科书的深度开发
语文教科书“是指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的文本材料”[3]。新课改提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它仍是语文课程最为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是专家们长期调研、集思广益的结晶,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设置注重工具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饱含新课程理念的精髓;语文教材集中了大量的优秀范文,这些范文大都是具体的社会生活的形象摹写,这些范文中有许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他们本身就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是一代又一代新人的人格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此外,要达到科学使用语文教科书的目的,还必须适当地“农”化语文教材,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科书。也就是说,农村学校应根据本乡本地情况,大胆增删一些教学内容,以使其内容更加符合农村社会现实及农村孩子们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抓住涉“农”这一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另外,对于那些反映城市生活题材的课文,可以从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运用对比的方式,补充一些必要的材料来对照学习、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对比的过程中对文章的主题、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深刻。
3.发掘教师、学生等“活”性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学校条件性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教学的另一主体——学生,无疑应当成为最基本、最重要、最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从而使课堂交流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产生出许多突发性的“即时因素”。这些“即时因素”是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的。这些“即时因素”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性。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点滴发现及存在的问题,并要适时指导他们进行思考;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兴趣,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不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无视这些“即时因素”。对于教学过程中对话、交流中的不确定因素,教师要进行即兴设计,随时能够接住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让学生的知识、经验、体验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总之,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丰富的资源,教师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收者、倾听者、处理者;教学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4]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6.
[2]王大闯.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J].现代阅读,2011,(11).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9.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