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理想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2-08-15蒋巧红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共同理想信念校园文化

蒋巧红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政法部,安徽 芜湖241002)

理想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它总是成为人们心目中价值判断的尺度,进而确定其行为的方向。有无理想,有什么样的理想,决定了其人生是高尚还是低俗,是充实还是空虚。正因为如此,理想对大学生的行为起着深层导向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

一、共同理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缺失

今天的大学生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之后,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他们应该能普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然而,深入剖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会发现共同理想在其中的缺失,许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弱化,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的满意度不高,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不强。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弱化

追求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的认同,才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的可能。

当前,西方价值观在高校校园受到推崇,如西方节日备受大学生欢迎。对西方思潮、西方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传入的态度也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重要标尺。部分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在西方价值观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下,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认同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则产生了认同危机。这样使得他们在人生追求上更多地看重物质利益,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取向明显,直接造成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立场不坚定。如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集体主义思想,大部分大学生表示赞成,但是,金钱的多少、生活是否舒适、潇洒,享乐成为他们实际的追求;对破坏公物、不遵守公共秩序等违反公德的行为,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认为不对,但又都有过类似行为。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思潮所宣扬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消费至上、追求享乐主义等价值观不具备抵御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足,对共同理想的信念表现出不稳定性。“如果失去了共同的理想,也就必然陷入对眼前利益的追求或无所作为之中,从而失去理解现代化的能力。”[1](p370)上述情况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弱化趋向,部分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孰优孰劣的选择上,立场不明确,认为不管走什么样的道路只要给人民大众带来福利就是好制度。

(二)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的满意度不高

对共产党执政及政府官员行政的满意程度是对共同理想认同的重要方面,这从大学生参与政治、关心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找到答案。

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共同理想教育的活动很少;思政教师关于共同理想的教育不能入心;辅导员陷于日常琐事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热情不高。这些都造成了大学生对国情民情了解甚少,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出现种种困惑,甚至产生不满情绪。他们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积极,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甚至有逃课的现象;实际参与政治活动也较少,存在政治冷漠的倾向,比较注重个人的实际利益,国家、集体的利益意识不浓,如有些大学生党员入党政治功利色彩重,入党目的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发展,入党后也往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奉献和服务精神;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表现出冷淡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不强

信仰和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曾指出,中国之所以能战胜千难万险,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p110)“教育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培养 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它要求我国教育所培养的必须是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的人。”[3](p117)“就当前来说,理想信念出现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商潮’、资本主义的‘西潮’和社会主义的‘低潮’的强烈冲击下,现在讲理想的人少了,讲‘实惠’的人多了起来,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4]大学生成长在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和社会方式的多样化的环境中,导致了在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上出现多元化,缺少了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这就引发了许多大学生感到空虚、无聊和迷茫,找不到发展方向,理想处于“真空”状态,部分大学生甚至还将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由此看出,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不强,部分学生怀疑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共同理想的视域下,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应该从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重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生必须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认识,再经过情感、信念、意志的催化达到真正的树立并进而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去。

(一)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认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认知,使他们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知识,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历史意义。

“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指责。”[5](p331)首先,高校要增强对广大教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求教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贯彻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强阵地。其次,高校的思政教师必须发挥重要作用,如每学期开设相应的形势与政策课、国防教育课等。再次,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合作开展相关辩论会,让广大师生通过坦诚交流甚至辩论,澄清各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解。最后,高校团委和宣传部要发挥主导作用,定期邀请相关知名作家做学术专题讲座,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情感体验

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情感体验,就是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标准去理解、评价政治现象,使他们全面了解当今中国在思想、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各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无论是高校思政教师的理论课教学,还是辅导员的日常思政教育,要想取得实效不仅要关心学生“懂不懂”,更要关注学生“信不信”,将传授的知识转化为体验到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依赖于思政理论课改变过去死板的教学方式,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对共同理想的情感体验创造环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最后还需要将感悟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情感融入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升华情感,如在校园中定期举办相关知识竞赛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展览等多形式的活动。

(三)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要坚定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氛围,如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定期举办“525我爱我”、“125要爱我”等主题活动,运用各种途径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个别偏离共同理想方向的学生进行单独思想教育,及时引导他们回归正确价值观。同时,发挥各种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利用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引导学生理性地对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信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然会实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一定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四)磨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意志

磨练大学生对共同理想的意志,集中体现在他们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

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利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方法来坚定大学生对共同理想的意志。当今的大学生,仅通过说教的方式难以直接改变其思想观念。因此,要下大力气设计各种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亲身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魅力。如在各种纪念日或重大节庆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纪念馆等,还可以利用思政理论课的课外实践机会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国企、民族企业、外企等感受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从正面磨练大学生对共同理想的意志。

(五)营造环境,帮助大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对于共同理想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如果不付诸于实践,那么这些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就不能充分发展,即使从内心认同了,其基础也是不牢固的。“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巩固和深化学习成果,进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文化涵养和能力素质。”[6]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共同理想重新审视各种社会现象,进而发现社会和人生的本质,最终达到重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效果。

发挥大学生社团等大学生组织在重树共同理想中的作用。如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学校委派专门人员加强有效引导,如团委、学生处和思政教学部加强合作,共建合作平台,带领大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的重地,针对共同理想在其中的缺失状况,通过上述5个方面的途径,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践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思想信念得到坚定,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能够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影响,重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7](p525)并增强校园文化的辐射性,努力投身到发展和繁荣文化强国的队伍中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储备力量。

[1]董四代.传统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王琴.筑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孟宪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关系[J].理论学刊,2008,(1):34-39.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葛慧敏.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1,(10):142-143.

[7]季学明.社会主义在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信念校园文化
为了信念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发光的信念
信念
试论共同理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