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2-09-20毕学成胡庆十毕学进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网络体系皖江芜湖

毕学成,胡庆十,毕学进

(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由于皖江城市带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皖江城市带也有望成为促进中部崛起新的经济亮点。

现代物流产业是一种聚集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内生要求,而且是优化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趋势。这是由于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区域经济的传导进而对承接产业转移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前,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研究,但是还不够深入。吴万敏,倪良新(2010)通过研究认为,承接产业示范转移,为安徽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安徽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遵循跟进战略、本土化战略、集群化战略和参与长三角大物流圈联动发展4大战略,并提出需要合理规划、引进人才等策略保障这4大战略的实现[1]。邓琪(2011)从环境竞争力、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3个方面构建指标,对于皖江示范区物流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评价,通过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一定的潜力优势[2]。还有学者从单个城市研究了示范区的现代物流业。例如雷勋平、王亮(2010)从铜陵市物流发展的总体情况、物流需求和供给等方面分析了铜陵物流发展现状,并提出加快发展铜陵现代物流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必经之路[3]。而高飞(2010)则研究了在安庆市承接产业示范转移中,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是必然趋势[4]。类似的文献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大部分专家学者都认为,在承接产业示范转移区中,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大势所趋,不可回避。虽然大多数学者通过研究对发展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政策性建议,但是很少有学者结合皖江城市带的区域特征和发展环境,研究构建适合皖江城市带发展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文章通过对皖江城市带的基础条件的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条件已经成熟,并尝试构建适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现代物流产业的网络,在此基础上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物流产业的网络提出保障建议。

二、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物流水平比较分析

(一)物流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的收集整理

1.物流指标构建

一个城市的物流水平主要是由3大部分决定的,即该地区的综合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状况和物流交通条件3个方面确定的,综合发展状况反映一个地区物流的生成能力,市场供需状况反映一个地区的聚集状况,物流与交通状况反映了一个地区物流流通能力[5]。文章选择了7个指标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物流指标体系的构建

上述指标中GDP总量是地区的生产总值,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基础建设状况,一般来讲地区基础建设较好与物流配套的基础设施越完备的话,越利于物流业的发展。消费品零售额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状况,工业总产值能够反映出工业市场的规模大小与工业发展状况,以上两个指标能够在市场方面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货运总量一方面反映了货运市场的规模,同时也可以反映该地区的物流流通状况。由于缺乏各地市物流业务量的数据,但是已有研究表明,物流量和邮政业务量呈正相关关系,所以用邮政业务量作为物流量的替代指标,通过对各地市的货运量分析发现,决定货运量的多少主要是公路建设,所以选取公路里程作为地区交通状况的一个指标。

针对上述7个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查找《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收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整理,得到表2。

为了消除数据量纲差异的影响,并得到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如表3。

表2 皖江城市带物流体系的基础数据

表3 标准化处理后的各项指标

(二)因子分析的具体计算过程和分析结果

在因子分析前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KMO检验与Bartlett's球形检验,以判断上述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KMO的检验值为0.738,单尾检验sig=0.000<0.05,故上述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于上述指标间本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GDP总量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在一般情况下存在着

表4 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

正相关的关系,如果将上述指标一一进行分析则存在着较大难度,故选择因子分析法将7个变量转化成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结果如表5。

如表5所示,因子分析后得到两个特征值F1与F2,F1与F2两个公共因子的特征根都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9.751%(一般要求大于80%即可),故可以认为这两个因子可以较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性矩阵如表6。

表5 各变量之间的特征值、累积贡献率

表6 初始矩阵值

由表6可知,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单,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未能突出出来,为了使矩阵的结构更加简单,使各指标能够在特征值上有更高的载荷,为此运用最大4次方值法对初始矩阵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矩阵表7。

本研究采用Monte-Carlo技术进行模拟研究[15-16],然后进行实例分析,所有模拟及计算均通过R3.4.0[17]和SPSS19.0[18]软件实现。

表7 旋转后的矩阵

从表7我们可以看到,F1因子在GDP总量、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4个指标上的载荷较大,可以解释为地区的综合发展状况对物流业的影响,F2因子在公路里程、货运总量、邮政业务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可以解释为地区的交通支撑条件与物流发展状况对物流业的发展贡献[6]。

用回归法计算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总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各影响因子贡献值的不同,利用公式F=(FAC1*63.949%+FAC2*25.801%)/89.751%可以计算出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的单项得分和综合得分以及各城市的排名情况,如表8所示。

(三)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物流能力评价分析

通过表8我们可以知道,在因子F1的排名中,即物流的经济贡献方面的前3名依次是合肥、芜湖和安庆,从因子F1的排名情况来看,上述排名与各地的经济状况大致是一致的。通过旋转后的矩阵表7可知,与经济密切相关的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与消费品零售额4个指标在F1上载荷均较高,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具备发展物流产业的基础和能力。同时由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工业更加发达,原材料与商品等物品更加需要同外界交换流通,所以货运物流方面的需求量较大。另外,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做得更好,往往具备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表8 皖江城市带城市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

在因子F2的排名即现有物流规模来看,安庆、六安和滁州位于前3,由于公路里程、货运量和邮政业务在因子F2上的影响较高,从地理学的角度上来看,行政区域的大小及人口总量等因素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很大,比如说六安市的公路里程和货运量都排在皖江城市带城市中的首位,再加上六安、安庆两市的人口较多,邮政业务量较大,所以使得这两个城市在F2的因子排名中比较突出。一般来讲,行政区域的大小对于一个城市物流水平和发展前景都有很大影响,行政面积大的区域更加需要发展物流中心城市,并以中心城市凝聚周边区域,引导区域内物流业的发展,同时人口多的地方物流需求量大,小商品交易也更加频繁,广袤的市场同样有利于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虽然影响一个城市的物流水平主要是由F1和F2这两个因子决定的,但是这两个因子之间又是有所区别的。通过表6可以知道,F1的贡献率约为F2的2.5倍,故F1为主要变量因子,即经济发展情况是影响城市物流水平的主要因素,合肥、芜湖两市就是由于良好的基础所以才能进入前3,当然F2对物流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比如马鞍山与铜陵两个城市,虽然经济状况较好,但是由于区域面积过于狭小,货运总量过低,使其不利于其发展成为物流中心城市②。从综合排名的前3名来看,合肥、安庆与芜湖的GDP总量也处于前3,且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均衡,所以未来皖江城市带的其他城市需要协调均衡地发展,在提升自身经济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与物流相关的其他因素,这样才能提升城市的物流水平。

三、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转移的必然要求,皖江城市带具有构建现代物流网络的交通、产业等基础优势,加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转移为示范区构建物流网络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皖江城市带的物流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条件已经成熟。文章在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基于皖江城市带各地市的现有物流条件和水平,运用轴-辐理论,首先确定区域的中心城市,然后再以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物流体系。

(一)区域中心城市的确定—合肥、芜湖、安庆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合肥、芜湖和安庆3市现有的物流条件和经济基础都比较好,具备作为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网络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不仅如此,3市的区位优势都十分明显。合肥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经济结构合理,物流产业基础好。芜湖是国家级的港口城市,是安徽省经济开发的先行点,经济实力雄厚,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转移的东部枢纽,且已经形成了3大物流产业区,辐射能力强,2011年商务部公布“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名单,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芜湖便跻身其中。安庆是皖西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形成水路、陆路和航空为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同时安庆还承担了皖西南地区生产企业、商贸产品中转运输任务,区域辐射能力相对较强。所以,确定合肥、芜湖和安庆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物流网络区域中心城市。

(二)区域中心城市的联通—三角轴

在区域中心确定以后,需要将中心城市间实现联通,以此来带动整个皖江城市带物流业的发展。安庆与合肥之间有公路、铁路和航空连接,所以考虑在安庆与合肥之间的物流联通方式为公路、铁路和航空。芜湖与合肥之间拥有铁路和公路,所以在合肥与芜湖之间的物流联通方式考虑为公路和铁路。而芜湖与安庆之间拥有长江航道和公路连接,所以考虑在芜湖与安庆之间的物流联通为黄金水道和公路联通。由此,形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物流区域中心城市的联通—三角轴。

(三)示范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最终构建—轴辐射

轴辐射即以区域物流网络中心为节点,向其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进行发散的现代物流模式。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连通本着两个原则。

(1)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原则,即在每个区域内的物流网络在其所在区域中心城市的最优辐射半径内(由于辐射能力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好测量,所以选择区域最优半径为原则)。例如在皖西南地区,则以安庆为中心城市,其辐射范围包括皖西南的东至县、石台县等地区。

(2)完全覆盖原则。即构建的物流网络要覆盖示范区内的各个城镇,包括比较偏远的广德、天长等地。同时以最优半径为原则,兼顾示范区以外的若干城镇,例如合肥可辐射至蚌埠、淮南等地,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资本流通。以辐射能力和完全覆盖为原则,从而形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现代物流网络—轴辐射。

在以上两个原则的基础之上,中心城市在兼顾皖江城市带区域内物流联通的同时,可以同时兼顾省内与省外的物流联通。考虑到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的区位条件,合肥居皖中地区,再加上是省会城市,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辐射能力较强,可以兼顾到皖北地区。芜湖临近南京,安庆临近武汉,在全国的范围内来看,全国的物流是通过节点而联通,如果南京、武汉是一级节点,那么芜湖、安庆可以作为二级节点,需要保持同外部城市间的交流。

四、构建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保障型措施

(一)打造产业转移平台

物流产业发展的模式必须适应产业转移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布局,物流网络的构建也离不开各个区域具体的产业发展特色。根据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7],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有力推进示范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8]。按照具体规划,将在芜湖、马鞍山等地承接新型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在安庆、铜陵等地承接有色金属深加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皖江城市带要根据这些产业布局,制定切合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以满足不同特点和物流服务的不同需求,促进其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交通网络建设

皖江城市带的交通网络虽然已经比较发达,交通枢纽地位也正日渐崛起,但要想打造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交通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建设、修复、升级,全面提升交通设施硬件水平,打造水陆空立体式的交通网络相连,以大交通促进大开放、大发展。从目前来说,皖江城市带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水运交通的建设,以长江为轴,加快对长江港口的建设力度。同时,加大铁路交通的建设,尤其是沿江一线,应该进一步完善对铁路交通网络的建设,促进区域流通。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的建设,除了建设合肥、安庆、芜湖区域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圈外,还应该将高速公路延伸至偏远城镇,例如望江、天长等地。另外,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水陆空为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所以皖江城市带目前还需加大对航空的建设力度,努力构建水陆空的现代交通网络。

(三)培养物流高端人才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尤其是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由于物流岗位的工作性质不同,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不同地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也不一样,所以更加需要高素质的高端综合物流管理人才。皖江城市带物流业目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物流人才的有效需求还不足,战略型高端物流人才极其紧缺。目前除了利用承接产业示范转移机遇引进人才外,还需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按照市场需求,让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根据皖江城市物流业自身的特点培育物流人才。其次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和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和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为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提供人力支持。

(四)构建物流信息网络

信息化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基础,提高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而且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提高服务物流效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应鼓励皖江城市带物流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建设一个接口开放、标准统一、功能通用的基础物流数据平台,促进皖江城市带物流数据及信息交换。同时,要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利用现有的公共信息资源,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为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提供信息保障。

(五)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皖江城市带物流企业多数规模较小,服务水平低,其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单一,缺乏有实力的大型知名企业。为适应现代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应大力推进传统物流企业走向规模化发展,培育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律,皖江城市带应该培育一批大品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鼓励大企业将自办物流公司剥离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中小物流企业,实现规模效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论

承接产业示范转移,皖江城市带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势在必行。根据皖江城市带的基础条件和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条件已经成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经济基础、交通状况、地理位置等基本条件的比较,确定合肥、芜湖、安庆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根据合肥、芜湖、安庆3市之间现有的交通条件,构建合肥、芜湖、安庆区域中心城市的连通方式—轴三角。再依据各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完全覆盖为原则,最终形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物流网络体系。最后从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平台、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培育高端物流人才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物流网络的顺利构建。

[1]吴万敏,倪良新.承接产业转移中安徽物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10,(8):32-34.

[2]邓琪.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物流产业竞争力分析[J].物流技术,2011,(30):17-18.

[3]雷勋平,王亮.铜陵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0,(3):49-51.

[4]高飞.承接产业转移:安庆港口的功能定位与发展举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5-38.

[5]苗恩标,赵春雨.基于轴辐理论的皖江城市带物流网络空间的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3):238-241.

[6]田刚.因子分析法在江苏省各城市物流能力比较研究中的应用[J].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09,(3):36-36.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R].2010.

[8]张倩,伍旭中.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 FDI为例[J].时代金融,2010,(9):135-136.

猜你喜欢

网络体系皖江芜湖
智慧高速边缘计算系统架构和网络体系探究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网络体系的构建研究
芜湖滨江天际线
网络体系构建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分析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
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构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