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考

2012-08-15高建仁

文教资料 2012年22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材制度

高建仁

(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甘肃 酒泉 735000)

新中国教育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六十个春秋,走到了今天。有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始终不愿意面对,那就是中国教育的发展究竟与教育本质和教育理想逐步接近还是越来越远?

毋庸置疑,新中国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汲取在逐步发展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更多的是在向思维的多元化和行为的多样化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进步还不能完全肯定。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基于当代教育的功效与它的过去相比在逐步退化,因为在学生成长、教育本身及社会现状等环节所反映出的与人的教育有关的诸多问题,越来越显著地映射出中国教育的乏力与无能(它本应该是强有力的)。并且这一退化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已经深度波及了社会与民族的发展。所以,当教育对人的成长、社会发展促进不大的时候,我们应该审视教育的成败与得失,而且从中有所收获,进而有所行动。

因此,我认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流程首先应该是思想理念的改革;其次是教育制度的改革;最后才是行为的改革。而改革的思路首先应该明确和正视存在的现实问题;其次要寻找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才是研究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此同时,要避免步入一种极为普遍的误区,即视硬件建设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和关键。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发展和发展的潜力在于软件的建设与发展,而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并不是重点。创办了日本第一所大学的福泽谕吉,是当代日本民族的灵魂人物。目前日本钞票最大面额是一万日元,而该钞票上面的头像不是天皇,也不是其他政治或军事人物,却是福泽谕吉。他说过,一个民族的崛起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实物和经济的改变。它们的先后顺序是不能紊乱的,否则看似捷径,实则行不通。当代的日本正是按照福泽谕吉的预言走到了今天,获得了成功。不错,教育的发展也应该是首先解决观念问题,其次解决制度问题,最后才是经费问题。其间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如下问题。

一、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是一个永恒而不可忽视的话题。在教育存在的任何时刻、任何范围和任何层面都是关键之所在。

首先,我呼吁每位教师都要与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对话。教育需要告诉教师什么,教师要倾听(倾听教育的声音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不断反思才能获得),倾听之后要改进,改进之后的教师会更加适应和满足教育的需要;教师需要告诉教育什么,教师要倾诉(向教育倾诉的前提是教师要关注教育、研究教育、评判教育),倾诉之后要呼吁和响应,响应之后要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行为转变。教师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也必须实现这样的目标;教育需要这样的教师,教育也必须拥有这样的教师。

其次,我希望每位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里要特别说明教育水平不等于教学水平。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水平的研究与提高,不注重教育水平的修炼与提升。无疑,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教育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而不仅是教学水平的高低,更不是传授知识的技法和训练考试机器的技巧的优劣所决定的。当然教育和教学不是相互独立的矛盾对立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教育中涵盖教学,教学中渗透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相对于教学却被深深地边缘化,这样继续下去后果不言而喻。

再次,我建议每位教师在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之余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最实用的反思方式是写教育随笔。不断回顾、反思、记录自己所亲历的教育历程是对行动的反思,也是在行动中的反思,更是为行动而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积累才能成长、进步和提高,而这一反思的过程正是教师教育水平提升的过程,诸多的教育亲历和行为总结正是丰富经验的长期积淀,它将厚积薄发。

最后,我倡导每位教师都应该经常思考关于教育和教师的社会责任问题。如:所有为社会所不能容忍和承载的道德和法律问题的出现,是否都有教育的责任?所有为教育所带来的悲哀和消极的影响,是否都有教育人自己的行为原因?所有为学生所带来的无论生理的或心理的不健康和不完整,是否都与学校教育的平庸与漠视相关联?……

二、改革教育制度

什么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简言之,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然而在现实教育中,教育制度的主体概念已经演化为与考试有关的制度了,主体目标也演变为以考试活动的参与、组织、服务为中心了。试想我们的中学教育(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哪个环节不是紧紧围绕考试这个中心进行?真正的制度及其作用体现在哪里?

客观地讲,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桎梏,而且在诸多的教育环节和教育行为中,直接影响到正确的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施。比如,对学生的考试评价,教师的考核评价,学校的综合评价,等等。其中有三个层面的评价对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产生着误导,即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贯穿于评价始终的最典型的错误指标就是考试分数,似乎任何环节的评价,考试分数(注意:我所说的是考试分数不是考核分数)都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正是源于制度的误导,因此必须改革教育制度。

在改革教育制度方面,首先,我们的政府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认识到教育的确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远比经济的发展重要得多。解决不好教育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当今的经济问题,而是今后的国家和民族存亡问题。其次,政府要有所作为,各级政府要躬下身来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和教育一线教师的声音,正视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改革的具体措施。最后,具体解决好以下问题:淡化考试和考试分数的问题;弱化各层面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的问题;改革高考选拔考试和招生办法的问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问题;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材、改革方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等等。

三、改变教材内容

传统教育的三要素是:教材、教师和学生,而现代教育有四个要素:教材、教师、学生和媒体。但是无论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教材都是教育信息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在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从变化的力度上讲,这次改革的力度最为显著,这是基于它是全新理念支撑下的改革。为什么会有全新理念支撑下的教材大幅变化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存在太多的问题和不足,教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是教育人,而是全社会人)的担忧。于是八十年代末有专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概念,可谓远见卓识,富有时代感。然而素质教育在经历了跨世纪的二十余年艰辛历程之后,除了简单地破解意识层面的概念性疑虑之外,似乎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这有悖国家和专家的初衷。他们没有估计到中国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如此深入人心而根深蒂固,以至于没有什么力量或机制能够扭转这一局面,继而推动素质教育有真正意义上的进展。因此,只有以教材为突破口和抓手,通过教材的变革促进教育行为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延展意识层面的素质教育到现实教育之中,从而推动素质教育,这一决策可谓用心良苦。

在新课程实验、推广和全面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总体反映是积极良好的。按照教材设计的初衷,教材的改变和改变以后的教材在力求贯彻全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施中,小学阶段吻合得比较好,初高中阶段逐步离合。尤其高中阶段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按照教材设计的初衷去实施,加之巨大的高考应试压力和不同教师对新教材理解的差异,导致了新理念的贯彻不能完全彻底。这些问题在教材发生重大变化之后仍在继续,与评价机制不无关系。

四、变革评价体系

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变教育前沿教师的教育行为,如果评价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那么教师参与改革就会失去制度保障,从而既无动力愿望又无时间精力,这样改革的前期努力将会是徒劳。

其实,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机制,长期以来给教育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伤害。以考出好分数就是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的评价法则迄今无力改变,似乎没有办法淡化分数的作用与魔力。考出好分数的愿望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能够产生无穷的力量,让学校、老师、学生甚至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

所以,如果不改变评价体系,解决好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科学评价,所谓的素质教育即使在改变教材之后也难以实现。而要彻底改变评价体系,淡化考试成绩,唯有在终极目标(高考)上下工夫。所以我认为如果高考制度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评价体系的改变就不会彻底,素质教育的完全实现也将没有多大可能。

痛定思痛,似乎我们已经找到了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但为什么改变起来如此艰难呢?正是教师理念、教育制度、教材内容和评价机制诸环节的问题,所以必须进行本质上的改革。当然,改革中我们不希望有牺牲,但是改革需要做出牺牲,而且我们从来就不怕牺牲,我们不知牺牲了多少人,多少代人。为了更多的人不被牺牲,现在就应该做出必需的牺牲,这种牺牲是有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当今的教育出现划时代的变更。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教材制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