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行为艺术反思
2012-08-15李海永
李海永
(河南 开封 475000)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倾向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倾向,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而思想倾向基本上就是两种:一种趋向真善美,一种趋向假恶丑。不要以为只要是有“独创性”的行为,就有艺术价值,就可以称之为“行为艺术”。德国法西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假恶丑行为最为极端的形式,他们那些花样翻新的杀人方式,不能不说是具有空前“独创性”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不仅不能沾上“艺术”的边,反而是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将永远受到世人的谴责。“独创性”要用在正道上,用在正常健康的心理上。人的行为或艺术行为,还是应该趋向人道主义的真善美,趋向人性的健康和阳光。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过,任何创新都要有分寸,一旦超过这个分寸,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假如中国的行为艺术家们都在街上随心所欲地表演,那么,这样的“行为艺术”肯定行之不远。任何艺术,都应有它赖于植根的土壤,行为艺术也不例外。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的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就像厨师一样,应该时刻考虑着如何挑选既精美又“环保”的绿色菜肴,为观众烹制出色味俱佳、最有营养价值的美食。
一、失当的行为,失当的艺术
就表现形式层面上看,行为艺术在进行意图传达时,其所选择的传达机制首先便出现了严重偏差。它不切实际地试图以常态模式来表现自己的异质内核,这就导致它的艺术意蕴的指向发生混乱,让审美者(特别是普通大众)在欣赏时不自觉地被误导,往往没能用适当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审视。
在成都附近的彭州市,艺术家们开始了三天的活动,主要地点是农村的一个的砖窑。日本的荒井真一做的作品发人深省,他赤身在一块白布上排泄出红色的油膏,然后一屁股坐下使红色摊开,整个白布便成了一个日本国旗,他将国旗挂在砖窑上之后,又下来将一本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连环画撕下来吃掉,虽然非常痛苦,但他依然做得一丝不苟。
现代艺术因其超前性和受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而现代艺术家当中虽然有一些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人物和作品,但相当多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都体现着他们积极向上的艺术良知,而新闻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机构应承担起艺术和受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如果不这样,只能使艺术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如曾经在南京举行的《人·动物:唯美与暧昧》行为艺术展中,有一个艺术展作品叫做“五月二十八日诞生”,内容是一名裸体男子钻到一头已被杀死并被开膛破腹的牛肚子里,再由另一个人把该男子缝在牛肚子里,然后裸男再持刀用力割破牛皮跳出,最后将大把的玫瑰花瓣撒向空中。假如这个行为是以现代绘画或雕塑的形式表现的话,审美者至少还能在进行审美接受之前做好相应的心理预期:我将要见到的作品是与现实生活存在着距离的一种现代艺术。可是行为艺术却是以介入审美者日常生活的形式进行演绎的,从大众的视角看去,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行为艺术似乎是一种传统街头话剧的现代变种而不是现代主义艺术。结果此类旧有的经验积存自动做出的反应,直接致使大众的审美判断发生误导,引起公众的误解和不满。如当时公园里的老人的抱怨就很典型:“这也是艺术呀,真是看不懂,简直是荒唐!”
须知,在大众的固有认知模式中,现代主义艺术是“异己”的,而传统才是“亲和”的。看不懂本来就“看不懂”的现代主义艺术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大不了,然而看不懂行为艺术这种具有“传统艺术”幻象的艺术,那就是对他们审美自信的一记钝击,因为这种审美过程非但没能成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性应答,反而是对自己的蛮横否定,大众要当然拒绝相信他们竟然无法理解行为艺术这种“传统艺术”。于是行为艺术在无形中就站到了大众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它的艺术言说体系对他们而言成为一种恶意的愚弄和挑衅——它居然不遵循“传统艺术”的言说规则来进行表达,而是作为一个陌生的所指,让大众无法真正抵达。毫无疑问,这种情况自然很快不仅使行为艺术的优势在受众的误判中化为乌有,并且使大众在深感遭愚弄的震怒情绪里给予它强烈的拒斥。
二、行为艺术的穷途末路
过度解构之后的价值迷茫。如前所述,行为艺术由于自身传达机制的严重偏差,致使它在注重感性体验的大众审美中丧失民众的认同,而它在强调理性分析的艺术界也饱受拒斥、唾弃,则是因由其内在的致命缺陷所致——对“生命的尊严感”的恣意亵渎。
艺术世界就正好为自认为卑微而匮乏地生活着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悬置”现世矛盾和不快感情,寄托自身丰富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以及从中获得健康、积极的精神动力的场所。所以人们需要在这一审美维度上寻找到自己现世存在的思想和感情支点,让内心膨胀的私欲在神圣的艺术殿堂中得到化解,从而得到摆脱及超越灰暗人生的勇气和力量,并最终在审美活动中卸下压抑身心的现实重负。这样一来,在艺术理论家的期待预设中,尽管现代艺术可以表现情感判断的零度状态,也可以展现人生的平庸、虚无与荒诞,甚至可以尽情嘲弄既往历史和社会现状,但无论如何,底线始终不容置疑地存在着,即艺术绝不能解构、否定作为艺术根基的审美尊严感和高贵性。一旦根基被毁,艺术就必然坍塌。
达达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荒诞剧等现代艺术,尽管充满着激烈的反叛精神,然而它们的言说基质始终是不变的,那就是要呼喊出作为一个怀有高贵生命的人,在异化社会中的愤懑和痛苦。可中国的行为艺术实施者们却偏偏多以亵渎“生命的尊严感”来起家,直接挑战事关自身合法性的艺术底线,如此一来,他们艺术自杀的宿命怎么能不在一开始时就注定了?90年代以后,在市场化、商品化的冲击下,行为艺术和所有“前卫”的东西一样被打入冷宫,因为人们已经没有心思去演绎这些形而上的、毫无物质附加的东西。“行为艺术”并没有从此消失,反而更加普及起来。如组织一帮子打着某种名义到外面的世界转上一圈,如沿古文明路线、沿黄河或者干脆到南极去凑凑热闹,媒体跟着炒作,冠之以“千禧之旅”、“人文关怀”之类的名堂,即使写不出来像样的东西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是“行为艺术”,重在行为。
有些艺术家非常聪明,他们明明知道喧嚣中的这种现场写作注定成不了文学精品,所以,他们竭力往行为艺术上面靠,所谓“一切只在行为过程中完成,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本来一场无聊的媚俗表演,一旦打着“行为艺术”的旗号便变得神奇起来。其实,他们的行为所指向不是艺术而是金钱。因此,国内的行为艺术者若真的打算获得艺术界以及社会大众的认同,而不只是在短暂喧哗之后草草退场,那就确实需要认真地进行一番反省,仔细考虑艺术作为人类时代精神和审美理想代表,究竟潜在地肩负着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复归其发轫时的庄严批判立场和诗性精神关怀,行为艺术才有可能挣脱现有困境,并最终重新获得坚实的价值依托,真正以反抗存在异化的艺术先锋派别立足于中国艺术界。否则,恐怕他们最终只能被当做反面典型载入华夏艺术史之中。
三、对行为艺术的反思
通过对行为艺术历史的关注,我以为有两种方式可解释其产生的根源,即对走向衰退和程式的古代传统的反叛及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术的归谬。这两种因素在理论解释中也许会在逻辑上有冲突,然而复杂的行为艺术,其中还是有许多矛盾存在的,笔者实在不能舍去其一,不妨悉数列出,让读者自己做出判断,选出自己认同的观点。
先说其反叛的一面:本来“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循作他体,以自解脱”只是对文体而言,可在此我们也不妨将其移到艺术上,自安格尔以后,古典画风中再没出现过大师级别的人物,可其风格流派却依然长期控制画坛左右及画坛舆论。在此基础上,一批有志之士用完全背离古典甚至亵渎古典,(比如,杜桑《带胡须的蒙娜丽莎》)的方式,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期望打破牢笼的呐喊。
再说对现代艺术的归谬。二十世纪,各式各样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术在西方兴起,各种风格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观众也不知其所云。行为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流派,我以为,在表面的跟风之下有一批人对现代艺术是不满的,于是他们便以“现代艺术”的名义比其他流派向前再多走一步,将艺术导入荒谬的境地,从而达到其否定现代艺术的目的。当然,这里说的只是一批有思想的艺术家在行为艺术之初的本意,可“染指遂多自成习套”,创作队伍中难免鱼龙混杂,于是到今天一批为行为而行为的所谓“艺术家”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只是他们永远不知道只有行为而无思想,此行为永远只是哗众取宠。
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公共理念是:人生而平等,无人享有道德特权,艺术家也必须遵守对每个人皆有约束力的道德规则,尊重人类的普通观念,真正的艺术家要以感恩、敬畏、守护之心对待整个世界;将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结合起来,是新世纪对艺术家全新要求的呼唤,中国的行为艺术家只有响应这个要求和呼唤,才能提升自己,创造出真正属于新世纪的作品,艺术应该趋向阳光和健康。
[1]陈履生.以“艺术”的名义.第一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02.
[2]罗塞尔·戈德堡.行为艺术.伦敦:托马斯和赫德森出版社,1988.
[3]刘淳.中国前卫艺术.第一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4]张朝辉.当叛逆沦为时尚.第一版.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08.
[5]河清.艺术的阴谋.第一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