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开讲的导入
2012-08-15成红美
成红美
(南通市陆洪闸小学,江苏 南通 226000)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而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教者直接点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这种导入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而且增强了其学习的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草虫的村落》的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是精彩的,下面跟我读《草虫的村落》并思考:1.这篇文章写了哪个季节?2.文章中哪个词描述了作者眼中的村落?问题出示后,师生同读,并分析这篇文章,认识《草虫的村落》描述的草虫的生长环境。紧接着老师又用投影仪打出了《动物世界》的片段,要求学生观看,亲身体验。老师说:同学们,你们对草虫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回答自己心中的感受。当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草虫的村落》。
这篇课文的导入,用到了视频和片段及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大约用时9分钟,一堂课总共只有45分钟,教学实践如此紧张,而教师导入就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有效的教学时间还剩余多少,这种兜圈子、做迁移、造气氛的课堂导语其实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可是有的教师还美其名曰“创设氛围,情境导入”。
其实,在上课前,老师已经印发了导学提纲,要求学生在课前根据导学提纲进行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基本上对课文有所了解,也知道老师这堂课讲的是《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试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去慢慢导入吗?这样的导入是徒劳的,只是浪费时间,完全是煽情或者表演,对整个课堂教学没有多大的作用,根本不可能起到创设氛围的作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与其画蛇添足地导入,还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也许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当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导入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直接导入法往往收效甚微。
从上述课堂导入对比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开门见山”式导入的精彩。导入语言精练、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
可见,“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要求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具体而微的感觉。虽然是直接导入,导入时间很短,但教师还是要注意在导入时的语言要做到简短、明白、易懂,以生动有力、简洁明快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那么,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开门见山地导入呢?
一、开门见山可以从标题入文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前奏作为一节课的序曲,其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因此,优秀的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堂前奏的积极设计,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创设情境、乘势而为。
这种导入方法是语文课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标题,即使是“无题”,那也是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透过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构思。从标题导入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要旨,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可以比较顺利地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而且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弄清题意。由审题入手,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直截了当,使学生迅速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学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可以这样导入:这篇文章的文体是记叙文,叙述色彩较浓。通过介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基本情况、地形概貌,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初步扫清理解障碍。了解题目,对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很有帮助。解题式导语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典型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与挖掘,把学生的思路引进题目的中心和课文内容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二、开门见山可以从中心导入
从文章的中心事件、中心思想导入,也是常见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教师先揭示中心事件,后介绍作者,再讲读课文。教案呈现导、读、思、品、写5个环节,环环紧扣,中心明确,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如一位教师在教《詹天佑》时这样开始的:“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为我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当时中国的铁路建设的背景怎样?詹天佑的生平、学习经历如何?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如此发愤图强?我们读完文章就知道了。”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有关詹天佑的知识,同时又牵出了文章的情节线索,提出了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
三、开门见山可用文中诗文、典故、成语导入
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师可用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为导入,先让学生查成语词典弄清成语的意思,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开门见山地运用历史典故或故事进行导入。例如,在教学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时,有一位老师这样导入:“这两首古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学瑰宝。其中,名言警句、诗词、对联、成语故事等,言简意赅,想象丰富,含义深刻,表现力强,影响深远。授课时,巧妙地引用它们作为导语,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再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师可先从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对鲁迅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组织学生讨论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理解。通过这几种方式产生的“合力”教学效果很好。当然,学生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对鲁迅先生本人的生平概况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四、开门见山可用课后练习作为导入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式,重视情境创设,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的亮点。一个好的开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
教师一走上讲台,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读书,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究。有位老师在讲述《落花生》时,这样导入:“大家预习了课文之后,最令你感动的片段是什么?说说落花生取名的含义。”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对课文中心的把握。
还以《詹天佑》一文为例来说明问题。一位教师对课文第六自然段是这样处理的,该教师首先用“读课文,画图表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体会詹天佑杰出的才华,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做统领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理解、交流,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其后,在找典型同学作重点发言时,该教师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升认识水平,加深情感体验:这样开凿隧道有什么好处?都使用中部凿井法行不行,为什么?他能根据不同的山势采取不同的凿井方法,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引导学生感悟詹天佑超常的智慧)这样的细节设计,总体方向明确,细节层次清楚,有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有教师引导提升的过程,是较为理想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文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导入教学,可以给足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满怀信心地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使孩子们的大脑中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有了导入教学,一切又是那么的自在,丝毫不露痕迹,颇有“润物细无声”的味道。
开门见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巧妙而有效地导入,不但使学生瞬间聚焦课堂,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所在。而开门见山就是教师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开门见山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开门见山”式导入的运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师生的情感在上课开始时就得到交融。这就要求老师语言精练、讲解精彩,能抓住重点,切忌拖泥带水、词不达意、吞吞吐吐,甚至自己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情绪。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积极捕捉并有效开掘教学中精妙的细节,定能“于细微处见精彩”。
[1]王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导语[J].新课程学习,2008(7):39.
[2]彭玉华.语文教案创新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