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校语文教学美在何方

2012-08-15陈小燕

文教资料 2012年22期
关键词:职校美育意境

陈小燕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浙江 金华 321004)

有人说,人生是一片荒烟蔓草,而美,则是这片荒芜中为数不多的宝石珍珠,人们活着,忍受那巨大的苦痛和失望,为的就是追寻那宝贵而短暂的珍贵。“70后”的孩子把糖纸当做珍宝夹在书里,80后的孩子把变形金刚当成宝贝放在柜头,那么如今“90后”、“00后”的孩子,他们的珍宝是什么呢?充裕的物质生活、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渐渐丧失了寻美的宁静心态,作为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美育的地位又如何呢?

由于职校类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而职校两字的定义,通常认为学生的主要功用是完成某种技能的学习。因此,校方、家长及学生都以实用的观点看待课程的设置,导致长期以来,职校教育中的美育处于被长期忽略的状态,甚至一个成为不被提起的概念。那么美育对职校学生的意义究竟如何呢?

中职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中职教育的美育的缺失,孩子缺少相应的审美能力,就如同没有免疫力的体质,面对当今社会五花八门的缤纷世界,学生没有自己的审美品位,很容易受流俗影响,比如,如今在职校中大为盛行的非主流,怪异的装束,靡靡之音,奇怪的言行举止,如果职校教育从开始就有美育贯穿其中,相信有着独立审美意识的学生就不容易受缺少内涵的所谓潮流所影响。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从前我们的口号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而现如今人性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我们提倡的是“为生活而工作”,由此,教育的重点也应随之转变为人性的教育,这就把美育推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而职校教育的美育长期忽视,使得学生的谋生技能虽然大力提高了,可是作为人的追求美的需求却被掩埋,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也阻碍了学生追求幸福的权利。

此外,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一部分,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得到较好的美育培养,离开校园只会离美育越来越远,这不仅仅使一代人缺失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对我国下一代的教育会造成不良影响。试想一个功利的国家,一个实用主义的民族,怎么能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且,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美的精髓,靠谁来传承发扬光大呢?

美育的忽视会带来如此的危害,那么为什么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改变呢?笔者分析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思想影响,尤其我国刚刚历经艰难的发展初期,上个世纪的贫困生活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虽然有很多人在物质生活丰裕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但美育仍被认为不包括在幸福教育之内。在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下,虽然美充满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有意识地追寻美,让审美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在我们的周围是极少见到的。

此外,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也是明显的。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是我们一贯以功利的眼光去看待课程的设置。而美育是一种不能在短时间内见出效果,也不能用某一标准进行考核,因而,在中国这个考级热的国家美育渐渐被忽视。

(二)职校课程的设置

1.课程比例的不平衡

以中职为例,三年的中专学习,两年在校理论学习,第三学年实习,两年在校学习期间,中专学生共有四门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其余均为专业课程。两年的语文课,如何实施美育也是可想而知了。职校在人们看来本来就是个学技术的地方,因而课程设置也随这种观念确立。这样的课程也许可以培养出生产产品的工人,但难以培养具备完美人格的人才。

2.文化基础课的尴尬处境

四门文化课中,以语文和政治的文学性审美特点略强一些,但是以职校语文为例,课堂仍旧依托在专业课。课堂重视培养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对于审美能力,则一带而过,极少强调。与高中生相比,历史、地理、美术、音乐课的缺失,更是违背青少年成长的身心发展规律,美育的缺失,导致职校学生审美判断力出现严重的偏差,这也是一部分青少年出现道德水准的下降的原因之一。

3.美育教学的特殊性。

此外,美育在我国一直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尚浅,又因职校课程设置所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有目的、系统地进行相应的美育教学,具体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研习文本,提升个人素养,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那么,职校语文老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以一己之力去贯穿美育教学,实现这一理想呢?

(一)在诗歌中品味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寻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其意境美。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就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我国文学史上优良的诗词曲赋,都蕴涵美的意境。想要给学生以美的教学,首要的就是在教学生阅读欣赏诗歌时,要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诗中的意境里感悟作者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含蓄深沉或隐晦的,耳目一旦触及情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审美意味。

同样的现代诗歌也已经讲究意境之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然历来教学都重在其画面美,结构美,音乐美,但不可否认,诗歌之中那淡淡忧愁的意境才是打动万千读者的根本。在授课中,引导学生去品味这种慢节奏的审美心态,一改功利世俗的眼光,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成这种缓慢优雅的对待事物的审美心态。

(二)在散文中体会语言之美

不同文体中,语言有不同的特点,作者语言表述的方式也有些不同。诸如: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记叙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准确。而散文的语言最富有个性,是最能体现作者灵动内心的外壳。诸如《荷花淀》等文章中,作者运用生活化的口语叙事写人,像对老朋友叙谈家常,读起来亲切、自然。

以上为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若从细微之处着手,品味语言就可以多方入手,结合多样的赏析角度发现语言之美。比如教会学生去品味语言;分析修辞,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轻松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所在;品味内涵,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真实旨意所在。总而言之,引领学生,通过散文语言的品析,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飞翔,去追求五彩斑斓的美丽天空。

(三)在小说中理解矛盾之美

小说精巧的结构,体现了严密的逻辑之美,而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是小说的迷人之处。职校学生读书习惯尚未养成,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视觉听觉的感官享乐,二是这些特殊群体,大部分从小就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如果利用职校语文课堂的小说,引导学生体会到小说的美,就会改变学生的读书习惯,对这些学生的一生审美对象都将产生影响。如《项链》小说在结尾处揭示了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强烈的心灵震撼,同时也能感受到小说的魅力之所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远不是那些仅仅刺激感官的画面音乐所能比拟的。

总之,在职校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教学,经过长期熏陶,学生就能具备审美情趣,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会随之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的美育理想。

[1]王方.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0).

[2]费明磊.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初探[J].职业,2011(14).

[3]刘玉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华章,2011(16).

猜你喜欢

职校美育意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我的职校我的梦
美育教师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