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记者的培养
2012-08-15陈娟
陈 娟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基于社会新闻传播行业对于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新闻写作技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不少大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加入记者团。大学生记者的存在,对于个人、学校、社会都有其独特意义,然而,纵观各高校大学生记者的实际作用,加强在校大学生记者的培养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从大学生记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角度出发,浅谈大学生记者的培养。
一、培养好大学生记者的独特意义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竞争力。
校报是学校为大学生记者提供的绝佳锻炼平台,在此他们宣传报道校园文化活动。在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他们提高了新闻报道的采写能力,通过校报编辑部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公关沟通、接物待人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大学生记者的思维更具逻辑性,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优秀品质都得到培养和提升[2],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为成为职业记者打下基础。不少学生在就业时,凭着专业知识和新闻写作实践能力,以发表的新闻报道为依据,顺利就业,南京师范大学报学生记者团的几任团长在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媒体就职就是实例。
2.辅助思想宣传工作,推动校园媒体建设。
校报是校党委、行政的喉舌与耳目,是校领导同全校师生员工联系的纽带与桥梁。除了教工通讯员队伍外,有限的人力、物力必然要求校媒依靠大学生记者补充消息来源。
大学生记者在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把学校的各项政策迅速告诉广大师生,并把师生的需求及时反映出来,为校领导制定政策提供信息与依据,如南师大校报记者团的大学生记者,把学生为纪念建校110周年发行“手绘南师”明信片的活动、图书馆提供新型阅读方式的情况,以及教学楼水电能耗问题、食堂限时令问题等写成新闻,校报刊出后相应地反映给校领导,这就使校领导与师生紧密相连。
学生记者的报道方式贴近学生,相对于师长的教化,他们以平行的视角对事件进行理性解读,报道更有可读性,实际宣传效果更为明显[3]。大学生记者通过每周的时事新闻报道,精心挑选的专题文章,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解读校园政策的变动、国家方针的施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补充。比如“两会”期间,社会媒体的报道令人眼花缭乱,大学生记者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着眼于教育、就业等进行跟踪报道,让同学们获得简洁却最有帮助的“两会”资料。
由此可见,校报大学生记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他们遵循新闻客观规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职业记者的预备役,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据有关新闻系统进人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4],近几年来,进入新闻单位记者队伍的新人,不仅是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还有一些既掌握了理工科等专业知识又有新闻素养的学生。
如此看来,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记者的培养尤为必要。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记者,如果在校期间可以得到专业新闻素质的培养,当他们成为职业记者,将受益无穷。校报为社会培养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仅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满足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在校园中接受基础而又系统的新闻能力培养的人才,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中的主力军,培养在校大学生记者,即是培养中国未来记者队伍的预备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大学生记者存在的一些问题
培养大学生记者的意义非凡,虽然各大高校都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校报及大学生记者的成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实中大学生记者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
1.责任意识淡薄,历史使命感不足。
大学生记者团不同于一般的高校社团组织,大学生记者也不同于一般组织的干事。然而,一些大学生记者缺乏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对所撰写的新闻报道和记者这一职业,都缺乏透彻的理解,责任意识淡薄[5]。
大学生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随意就近采访,甚至自己编造“张同学说”“李同学答”的现象此消彼长,写稿时一旦需要修改,就会流露出“我不想再写了”等态度,甚至因此而萌生退出记者团的打算。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宣传工作对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就担当不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的重任。
2.理论知识匮乏,新闻性不强。
缺少基本新闻知识的学生,进入校报之后,因业务培训的不系统,或是不能将培训中的理论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从新闻选题到采写过程,存在种种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记者的新闻敏感度较低,他们不愿意主动寻找新闻线索,不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总是将目光聚焦于预防季节病、社团活动等老生常谈的话题上,不能够结合社会热点,充分发掘有意义的校园新闻素材。
再者,即使老师安排好了新闻采访,他们写新闻稿仍缺乏一定的思考,大多只是生硬模仿,囿于“大标题+三个小标题”的布局,报道成了干巴巴的“豆腐块”,创新意识薄弱,新闻可读性差。而一些大学生记者抱着新闻专业基础业务知识不必钻研也能应付实际工作的观点,新闻报道往往浮于表面,没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指导,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度不够,只是新闻事实的平面再现,不能给广大受众正确的立场引导。
3.实战经验欠缺,综合素质较低。
大学生记者兼具大学生和记者的双重身份,他们的报道范围局限于大学校园里的各项活动,很少可以接触一些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活动,与校外媒体交流合作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实战经验的欠缺必然导致大学生记者与职业记者之间仍存在差距,如果不采取措施去缩小,当他们走上职业记者岗位,社会还得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去培养实战人才,这无疑是双重开销。
除了专业素质较低外,90后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是另一大问题。有些大学生记者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在接物待人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影响记者工作效能的问题。基本礼仪规范的缺失,联系采访对象时可能遭对方拒绝,采访过程中会让对方产生消极情绪,口语交流中如不能正确沟通,可能造成无意中曲解事实真相,这些给整个新闻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估量。
三、如何加强记者队伍的培养
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从编辑部老师、大学生记者自身两方面出发,提升大学生记者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
1.编辑部老师肩负重任。
(1)言传身教理论知识
培养大学生记者,首先要使其遵守记者的职业道德、让他们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政治意识,引导大学生记者,找寻时事重点、热点进行专题报道。例如在老师建议下,南师大一位大学生记者写了关于“蚁族”的新闻评论,另一位在鲁迅诞辰周年纪念日之际,专题讨论鲁迅精神在当代的价值,都斩获了“江苏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
其次,要针对大学生记者以往对新闻工作接触少、新闻写作知识有限等实际情况,采取“学中练,练中学”的速成教育方法,业余时间为其举办新闻知识辅导,请校内外专家培训指导。
(2)实践出真知
理论学习之外,实践锻炼同样重要。老师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多渠道地为大学生记者提供采写新闻的实践机会,可以允许他们参加学校一般的工作会议,与会者讨论的问题可能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老师还可以扩大学生专版专栏的范围,使大学生记者在校报制作中享有参与决策权。例如南师大校报的网博在线、影视评论等专栏,激发了学生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热情,这些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专栏正是大学生记者的用武之地。
同时,老师社会资源丰富,可以为大学生记者提供去社会媒体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增强业务能力。
2.大学生记者的自我完善。
(1)明确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
大学生记者有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才能充分认识采访活动的意义,并能在采访中有明确的目的性,使自己服从于校党委宣传部的要求,自觉地、持续地克服采访中的困难,想方设法地写就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以旺盛的精力和坚定的毅力投身到学校乃至社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
新闻真实性是大学生记者应遵循的原则,在娱乐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记者要保持自身的正义感,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是对学校声誉和广大师生负责。讲真话、让事实说话,是科学的态度,更是宣传的艺术。
(2)提高新闻敏感度
虽然大学生记者的报道范围多局限于校园,但是校园也即小社会,新闻工作者应该紧扣大社会的舆论焦点,结合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发掘新闻素材,这样的报道才能积极促进高校校风、学风的建设,才有真正的社会价值。
大学生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主动方,要时刻怀有“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学会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处理好人际关系,从经常接触的人当中获得新闻线索。当然社会媒体、宣传资料、校园论坛、活动海报也是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之一。
(3)新闻采访道中有道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相处实质就是人际交往,采访之道也即待人接物之礼。从采访对象的选择、联系对方、商定采访时间地点到采访过程中话语权的交接、采访完毕新闻稿的互审,都要礼貌待人,互相尊重,学会换位思考,不让彼此尴尬,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完成采访,只有做到及时恰当沟通,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1]李良荣,沈莉.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J].新闻大学,1995(夏):6-8.
[2]罗艳.论高校校报大学生记者团的育人作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61-62.
[3]何磊.传统媒体吸引青年读者的成功尝试——《中国青年报》与中国高校传媒联盟[J]中国记者,2010(3):78-79.
[4]吴延俊.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J].新闻大学,2002(春):25-28.
[5]杨洪波.论高校校报大学生记者的基本修养[J].新闻传播,2011(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