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中对译文读者的关注
2012-08-15周岩
周 岩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403)
翻译过程中对译文读者的关注
周 岩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403)
对译文读者的关注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该文从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话语习惯和对异化的接受程度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接近读者,从而提高翻译质量的问题。
读者反应;认知;话语习惯;异化;归化
在作者、译者、读者的关系链中,译者是中介人,必须兼顾两头,既要进入作者的创作活动,又要进入读者的阅读过程,对于译者的作用,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提法,戴镣铐跳舞的人、一仆二主中的仆人、叛逆者、隐形人等等。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读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作品的调节也是我们翻译学科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与行为召唤结构的相互作用,会激发读者能动地去填补作品中连接的空缺,从而产生新的意义。现代接受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研究文本(语言)与阅读过程之间的联系。接受理论认为,既要考虑翻译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又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译品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对读者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早在16世纪,伊拉斯谟就提出了关注读者的问题,他极力主张《圣经》应译成能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和风格。他写过一段常为人们引用的名言:“但愿能把它们译成所有的语言,不仅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懂得,而且也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懂得。但愿农夫能在犁边吟诵《圣经》,织工能在织布机边用《圣经》驱散心头的烦恼,旅行者能用《圣经》消遣以解除心灵的疲劳。”17世纪的英国文坛巨星德莱顿也表达了对读者的关注。他认为翻译必须考虑读者因素,例如他在翻译古希腊人诗人忒俄克里托斯的作品时,没有生搬硬套原作中的方言土语,“因为忒俄克里托斯是向操那种方言的西细小里人写作,而译文的读者却是我国的女士们,她们既不懂那种方言,也不会欣赏方言的乡土气息。”到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翻译界著名学者兼翻译家纽曼(Francis Newman)和阿诺德(Matthew Arnold)在如何翻译《荷马史诗》的问题上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纽曼认为,衡量译作的标准主要是一般读者而不是学者的反应。阿诺德认为,译品的好坏,应由那些既懂原文又能鉴赏诗文的学者来评判,而不应该是一般的读者。阿诺德赢得了这场争论的胜利。不管是纽曼还是阿诺德,所谈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即对读者的关注,尽管他们在关注什么样读者的问题上有分歧。20世纪,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Nida)的翻译理论是西方现代翻译论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之一,奈达在其理论中经常提到读者反映的问题。他认为翻译的对象是读者,因此要评价译文的好坏,必须要读者来评判,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把读译文的读者的反应和读原文的读者的反应加以对比,如果反应基本相同,那就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关注读者”怎么算关注?关注到什么程度为好?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对读者的关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关注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
不同环境中生活的人有不同的认知观。对一个生活在森林中的人来讲,他对树的认知就比一般的人要丰富和复杂得多。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关于雪的词就有几十个。不同的认知模式,会让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里能表达美好正面的意思,在另一种语言里则不然。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西风,英国是一个岛国,它位于大西洋北部,与欧洲大陆的北海岸隔海相望。一年四季盛行的西风和西南风在冬季从大西洋带来温暖潮湿的空气,使气温适宜。因此,西方人眼里的西风,能带来无限生机,引来美丽春天的温暖。在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里,西风是革命的象征,具有横扫枯枝败叶的无上威力。但是在汉民族眼里,能够给人们带来春天感觉的是东风,具有革命的先进意义的也是东风,如东风浩荡,东风劲吹等等。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是对狗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人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白狗子”。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诚可靠的朋友,英语中有很多关于狗的俗语,其中除了一小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的意义。如Lucky dog喻指“幸运的人”Big dog喻指“要人;大亨;保镖”Sleep a dog-sleep喻指“睡睡醒醒地打盹;抽空睡一会儿。”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狗不乱吠)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翻译是通过认知来构建信息的过程。听话人理解话语实际上是寻找他与说话人的共知信息和认知新信息的过程。成功的译者总是力尽所能,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因为不同环境而产生的不同认知观,把源语所呈现的世界传达给译语读者。我们看杨宪益和Hawkes对《红楼梦》中一句话的不同的处理方法。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曹雪芹)
Even worse are tho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杨宪益译)
Still worse is the“erotic novel”…(Hawkes译)
汉译英的读者对象是英语国家的人,中国读者很容易把“风月笔墨”和一些卿卿我我,矫揉造作的爱情小说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中国人的认知观里,谈恋爱是在花前月下,跟风月有关。而英美读者,由于认知观的不同,很难理解和接受。相比较而言,Hawkes的译文用了地道的英语表达法,读者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亚洲四小龙”在英文中称为“Four Asian Tigers”,这一翻译法也是充分照顾到译文读者认知心理的。龙在中国人心里,是高贵不可侵犯的,威严的。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历代帝王被称为“真龙天子”,关于龙的成语也很多,比如“藏龙卧虎”“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而英语中的龙,是个怪物,是魔鬼和凶残的象征。如果不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直接把“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那会让西方读者诧异,这个“四小龙”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
2 关注译文读者的话语习惯
我们所谓的“翻译腔”带有贬义色彩,是译者没有考虑读者的话语习惯而硬译,死译的结果。英汉民族由于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话语习惯也有很大区别。主张理性的西方哲学的前提是保持物我之间的距离,只有隔开了距离,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冷静的剖析。这种对事物的客观审视的态度,表现在话语里,就是多以事物为主语。这种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重心的差异是很明显的。看下面的例句:
Astonishment,apprehension,and even horror oppressed her.
她感到心情抑郁,甚至惊恐不安。
The Second World War brought him rapid battle promotion.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屡建奇功,晋升很快。
除了这种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重心的差别,英语汉语还存在着形合和意合的差别,“形合和意合是各种语言都使用的联结手段,但由于语言性质的不同,使用的侧重点也不同。英语是形态型语言,使用的形合手段远比汉语要多;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几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风骨、重凌虚的哲学和美学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素质。”正是由于这一特征,造成了英汉语翻译中一个独特的增译和减译的问题。很多汉语的篇章,尤其是古诗词,只有意象的罗列,没有借助任何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句子意义上的逻辑联系,就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像这些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时候,相应的虚词,连接词是必不可少的。
在翻译过程中,好的译者就能把握住这些差异,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译出很地道的句子。
3 关注译文读者对异化的接受程度
所谓“异化”“归化”是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异化”提倡应当尽量去适应,照顾源语的文化和原文作者的习惯。“归化”则主张为读者着想,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
翻译的归化,异化派在国内外都有各自的理论依据及其代表人物。国外的异化代表首推美国的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归化派则非奈达莫属。前者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其实,无论在翻译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手段,是异化还是归化,都不是很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有没有把原作的风格,意境和在读者中激起的反应对等传递给译语的读者。因为译文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文本接受者。
在翻译中对一些“洋里洋气”的外国话可做适当的“归化”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但是读者的审美倾向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通信交通技术的发展,“地球村”的概念被人们接受,人类文化日益趋向多元化。各国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大量的英语词汇进入汉语,并为人们熟知,比如,pickup(皮卡,敞篷小货车),romance(罗曼史),golf(高尔夫),cartoon(卡通),cigar(雪茄),nicotine(尼古丁),vitamin(维生素)等等。人们有足够开放的心态来接受“遭遇滑铁卢”“时装秀”“去做facial”这样的表达方式。讲中文时候夹进外语(主要是英语)的词语,语调,甚至外国人的姿势,这种现象曾被钱钟书先生称为“牙缝中夹菜叶子”,让人感到不雅不洁。现在被一些年轻人当做是时髦和时尚的象征。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说超女们在PK,说今年的GNP增长有望高于去年等等诸如此类的表达方式。总之,归化还是异化,应该由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读者的接受能力来决定。
比较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反应,关注读者,在操作上是复杂困难的。即使译者充分考虑了本文中所列举的一些因素,接受者会由于年龄、性别、环境、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等等方面的不同而对同一作品反应各异。“100读者有100个哈姆雷特。”在这种状况下,译者要尽可能改变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的“静态意识”“个体意识”和“孤立意识。”不仅关注对原著的理解,还要密切关注读者的接受能力,尽最大努力接近读者,并按照读者的反馈对译文进行调整,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1] 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2] 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 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6]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2004:335.
[7]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 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 卢彩虹.翻译认知过程与翻译偏差[J].上海翻译,2008(4):18-21.
[10] 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5):36-38.
On the Attention Given to Reader of Target Language
ZHOU Yan
(English Teaching Section,Guangzhou Civil Aviation College,Guangzhou 510403,China)
The attention given to the reader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s a key factor in translation.By discussing the reader’s cognitive psychology,way of speaking and acceptability of foreignization,this paper offers ways to approach the readers which result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nslation.
reader’s reaction;cognitive;way of speaking;foreignization;domestication
H 059
A
1671-7880(2012)04-0091-03
2012-04-20
周岩(1974— ),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