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职业能力强化训练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2012-09-15钱丹浩
钱丹浩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职业能力强化训练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钱丹浩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围绕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展开研究和探索,从能力体系、核心课程和工作岗位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突出职业能力的强化训练培养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要,增强就业竞争力。
能力体系;核心课程;工作岗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形式、及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机电类专业在众多的高职专业中技能性人才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众多理工类应用型高职院校开设的普适性专业,具备横向拓展性。因此如何提升机电专业的教学绩效,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机电产业是机电教育工作者应该着手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电专业具体的情况出发,深入研究后,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机电专业的特点、定位及能力特色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跨学科性技术,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机电一体化专业则是高度融合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等学科的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群相互交结而来的专业学科,因此它需要学生学习很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而对高职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则是让他们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内学会更多的、更实用的专业技能,便于将来更好就业。当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准则“机、电并举”,依然沿用原先的教育模式,没有从新时代的角度进行思考。由此而来出现的后果是,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里就掌握这么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太现实的,往往造成“机也模糊、电也模糊、机电更模糊”的尴尬局面,失去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应有的特色。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改变传统的专业定位,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我院而言,由于我院是化工型的高职院校,因此我院的机电专业基本上都是为化工企业生产制造服务的,因此我院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目标定位于化工机电设备的控制与应用上。在此基础上建立 “以机电控制为主体、以运动控制为主导、以传感检测为两翼,以微机控制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来适应当前社会的岗位需求。根据市场的调研和我院通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和教学实践,我院认为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要能力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①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建模能力;②伺服电机的运动控制能力;③机电设备的检测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④计算机控制的软硬集成能力。而对此“四个能力”培养的关键主要是通过深化“相关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强化动手实验和实训,再整合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来进行培养和训练的。我院从教育部规定的若干课程中进行挑选、分析、量化,最后归纳出符合我院机电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课程,并且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只能在这些核心课程中挑选。这些核心课程学习,又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①基础核心课程;②专业核心课程;③关联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教学是在实验室里分组进行学习的,通过“产品化”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的递进方式,重点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备简单机电控制技术的独立工作能力。其能力系统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能力系统体系结构图Fig.1 Architecture diagram of capacity system
从上面的能力系统体系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能力结构、核心课程和工作岗位是相互对应的,相互之间既关联又融合,具备系统性和可执行性。学生可以寻找自己的理想工作岗位,并以此类推寻找该岗位所对应的核心课程和能力加以强化训练,进一步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进而突出其职业能力素质。
2 学生的心理状况及职业取向
作为高职教育主体对象的学生,他们的职业、就业取向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必要因素。所以,对高职教育而言,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职业取向也必须进行调研和分析,进而制定出符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确保专业、能力、知识、和岗位的忠诚性。笔者从工作能力、企业性质、职业薪资等5个方面调查了学院200多名机电专业学生,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就业取向特别不一样:①80后、90后的不一样;②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不一样;③男生和女生对职业的看法也不一样;他们的思想、价值理念差异很大,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得出,在当前形势下,高职机电专业的教学应从就业、兴趣等方面进行逆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一套自主学习的目标和体系,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这些必须进行区分处理和对待。因为学许多门课要花的时间很多,而且一旦学习不够彻底,那么还会造成“一学就懂、一懂就会、一会就忘”的尴尬局面。与其这样,不如集中精力学习核心课程,而且是与工作岗位关联性很强的核心课程,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就业竞争力。
表1 学生就业取向调研表Tab.1 Research of student employment oriented
3 针对性的创新模块强化训练
综合学生的就业取向和能力系统体系图,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能力强化训练。以核心课程训练为指导思想,理论、实践相结合,并重在进行实训动手的工程化、产品化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训练,引导他们在实训上下工夫,并在实训的过程中,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为任务进行训练,从机电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维护等环节进行系统的学习,最后辅之以毕业设计等一整套环节,从系统体系方面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确保能力体系、核心课程和工作岗位之间的对应。另外,在强化训练过程中,还必须以模块化的创新实训为主导,通过模块之间的相互组合,有效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核心能力及岗位技能这三方面的掌握;与此同时,分小组的方式进行不同创新模块之间的训练,可以加大本创新模块项目的训练内容,避免学生都做同一个项目模块,弥补了原先教育方式的差异性;而且,可随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进行模块的升级,丰富更多的创新项目模块内容,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技能的深度。
以PLC设计师这一工作岗位为例,它所对应的核心课程是PLC程序设计,其在机电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对象是伺服电机。所以要胜任这一工作岗位,必须对PLC的硬件、软件程序设计和伺服电机都有一定的认识,而这正好与运动控制、变频传动、PLC等这些核心课有关联。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和学生都以这三门核心课为主,采取强化性的模块训练,锻炼其职业能力,强化机电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电机控制能力。具体而言就是:①首先进行项目化的模块理论教学,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点和原理结构;②紧接着进行多重创新实训模块练习,突出PLC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控制伺服电机的;③最后再用PLC为核心控制伺服电机为毕业设计题目,从系统的角度强化PLC实现运动控制的功能。这样的好处不仅仅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了解电机控制,而且集中了所有的资源(含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从而更加有利于掌握伺服电机的运动控制能力,进而更好地服务于PLC设计师、电机维修工、试验员等工作。
4 小 结
本文从能力体系、核心课程和岗位能力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探索了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训练机制,使学生在明确自己的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能基本掌握其所对应的核心课程、能力体系。拓展了学生的就业空间,适应了当前市场的变化,扩大了专业技能培养的范围,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基础。
[1] 钟波.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62-65.
[2] 虞付进.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41-43.
[3] 刘晓魁.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建设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8(2):108-109.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Mechatronic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tensive Training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QIAN Danhao
(Nanjing College of Chemical Technology,Nanjing 210048,China)
The paper focus on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mechanical training to expand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discussed from the capacity system,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ore courses and jobs,intensive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raining system,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students employment needs,to enhance the employ 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ability system;core curriculum;jobs
G 712
A
1671-7880(2012)04-0043-03
2012-03-19
钱丹浩(1979— ),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机电设备嵌入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