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小班化实践教学探索
——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2-09-15徐金凤彭锡明
徐金凤, 彭锡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中心,江苏 无锡 214121)
高职小班化实践教学探索
——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徐金凤, 彭锡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中心,江苏 无锡 214121)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文章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小班化的实践教学为例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小班化;技能比赛;创新制作;探索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的畅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保证在市场上具有持续的竞争力,归根到底是要有创新的产品,创新的人才。为适应今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具有创新知识的高技能人才,我院在2010级学生中设立了“小班化”试点教育,也称为“精品教育”。所谓“小班”是学校通过对普招生面试、心理测试、技能测试等环节遴选出来的一些优秀学生且只有24人组成的班级。现在已运行一年多了,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现以“小班”数控10901四周车工实训教学为例,我们在实训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方面做的一些探索。
1 小班化的实训教学模式
1.1 尝试教学模式
所谓“尝试教学模式”就是在实训中,指导教师不直接讲授某一课题的理论知识,而是直接在机床上示范操作,让学生尝试练习,凭自己现有的知识初步去解决加工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遇到的难点,有针对性的集中讲解或个别辅导。
“小班”相对于大班,学生人数减少了一半,因而教学资源明显充足。教师有条件,有精力让每个学生展开尝试练习。
车工实训中,我们具体的教学做法是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自检-互检-发现问题-学生讨论-老师答疑-总结-上升到必要的理论知识。巡回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关心到每台机床,每个学生的操作安全,操作规范,要耐心解惑答疑。工件加工检验合格的学生会将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动力。工件不合格的学生会有迫切找到原因的欲望,从而激发他的思考,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1.2 分组教学法
所谓“分组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个性特征进行相同和不同编组,相同:有利于教师重点指导,使每个学生操作获得成功。不同: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帮助,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师针对每组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的指导及不同的考核方法。
实现小班化教学,教学的组织方式就可以面向学生个体而开展,使学生对实训操作技能的学习人人有兴趣,人人有所得。
车工实训中,我们将班级学生分成四组,其中第一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6人),第二组操作能力一般的学生(10人),第三组操作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3人),第四组是性格相对外向和内向的学生(5人)。将学生细分成组后,教学方法也有有所不同,对第一组学生主要是采用“设疑引思”,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第二组学生采用循序渐进,以旧引新(即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用于新的技能学习中);第三组学生采用手把手教,逐个过关。第四组学生则采用有的放矢,区别对待,生生互动。在单项技能训练如车外圆、车圆锥、车孔、割槽、车螺纹、车特形面等,我们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都能及时地得到不同层次的指导,优生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教学过程
2.1 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入手,实训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例如,老师在讲车床结构时,可采用对比方法将车床和铣床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车床外形、工件的运动、刀具的运动,再和铣床的外形比较,让学生观察到车床属于卧式机床,工件的旋转运动是主运动,刀具的进给运动是辅助运动,而铣床属于立式机床,刀具旋转的运动是主运动,工件的进给运动是辅助运动。最后通过留思考题,如果车床上工件的回转半径大于主轴中心到导轨间的距离怎么办?有的学生课余会去查资料,有的学生会将车床、铣床外形联系起来想象,如果将车床竖起来这问题不就得到解决了吗,自然会想到立式车床、龙门铣床等。结合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我们会及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机床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更进一步证实自己头脑中所想象的,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教师根据实训计划,有选择地将相关内容编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能拓展知识面,又能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2.2 消除学生对创新思维的神秘感
从字面上看,创新思维似乎很神秘,其实创新思维人人都有。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新方法的思维形式。
它可以很复杂,例如:“物联网感知”工程项目,它需要由各方面专业人才组成一个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集合大量的创新思维成果。也可以很简单,一个学生独立采用新工艺加工某一零件,也属于创新思维,甚至一个新思路、新点子也属于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力,只要战胜自我,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建立起创新、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就能开发出自己创新的潜力。
2.3 安排阶段性操作比赛
在学生完成了枯燥的单项练习后,为了把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综合技能技巧,达到更高的程度,车工实训进行到第3周时,指导教师给出带有综合类型的零件图,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考件每组互评。为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将学生原有的分组取消,重新分组,原则是每组的成员各方面能力要大致均衡。部分比赛作品见下图1。
2.4 创新制作
在学生在已具备了一定的车工基本操作技能后,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采用了指导性、提示性和启发性思维方式开设了创新制作内容。这次制作不同于操作比赛,老师不给出特定的图纸,只对学生只提出要求,要求所做课件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又能包含车工的基本训练项目。学生以5-6人一组,首先要积极思考寻找课件,再根据现有设备、材料确定用料尺寸,最后讨论分析拟订工艺路线,刃磨刀具,指老师在制作过程中只需要提醒学生加工细节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有的组制作了葫芦,有的制作了带弧线的高脚酒杯。学生看见自己设想的课件能加工出来,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部分创新制作作品见下图2。
图1 操作比赛作品Fig.1 Game works
图2 创新作品Fig.2 Innovation works
3 小班化教学管理
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管理上也需要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3.1 选择富有创新精神的指导教师
首先,指导教师要对创新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创新教育不是培养绝对的、具有重要贡献或巨大成就的人才的教育,而是重在创造性教育的过程。只有重视创造性的过程,才能诱导学生的创造性。其次,指导教师本身富有创新精神,作为一个创造型教师,要能够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开展创造性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把握和处理实训内容,注重将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启发性优化和取舍,重视知识的发展和探索。
3.2 设备对学生进行全面开放
学生制作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的在规定时间内不能顺利完成,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有的虽已制作出来,但学生还不够满意,需要重新加工制作。因此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完成零件的制作,将机床对学生进行全面开放,但要进行预约登记,实训场所可安排值班老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3 学生成绩的考核
为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思维,创新制作,我们将小班成绩的评定结构也与大班有所区分。学生成绩的考核分为四部分:即文明操作(10分)、基本训练成绩(50分)、创新成绩(30分)、实训报告(10分),其中创新成绩分为:作品创意(10分)、加工工艺(10分)、加工质量(10分)。
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小班化”实践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指导老师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更能体现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小班化”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学生逐步养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当然这只是刚刚起步,有些地方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1] 曾萍,张亚君,蒋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8-10.
[2] 李世伟.创新实践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6):82-83.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mall Classes:To Take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XU Jinfeng, PENG Ximing
(Center of Industry,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xi 214121,China)
Practice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necessary teaching links,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should be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from the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anagement aspects about innov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our classes.
small class;skills competition;innovative making;explore
G 712
A
1671-7880(2012)04-0049-03
2012-04-02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课题(ZJJX11ZZ010)
徐金凤(1964— ),女,江苏丹阳人,实验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