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辅导员再教育的思考
2012-08-15胡智惠
胡智惠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辅导员再教育是指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的需要及其自身发展的需求,组织的针对辅导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且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已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努力推进辅导员进行再教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要课题。
一、推进辅导员再教育的目标
1.实现高校辅导员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实现完全自由地发展才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因此,实现高校辅导员的全面发展正是我们努力推进高校辅导员再教育工作的一大目标。
首先,辅导员再教育是辅导员在工作中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定位,同时也对辅导员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要求,但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这一要求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针对辅导员的再教育工作逐渐成为关注的课题,借此可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让他们在职业中全面发展,逐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其次,辅导员再教育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有利途径。目前,我国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处在转型期,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都处于一种快速更新的动态发展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也不例外,他们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所以必须通过再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该建构合理完善的辅导员再教育体系,帮助辅导员实现再教育,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
2.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职业化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对辅导员对自身岗位的认同感,这一培训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一系列的职业化标准和操守,同时也有利于辅导员获得职业成就感。专业化培训是建设高水平辅导员队伍的必要途径,通过培训可以帮助辅导员认识到个人的能力结构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专业成熟度;专业化培训还能促使辅导员根据工作需要有效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使自己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辅导员。专家化培训是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发展。辅导员再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辅导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成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问题的能手,同时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的方向。
二、辅导员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对辅导员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认识不到位,存在“思想政治工作谁都可以做,谁都可以做好”的错误认识,存在着轻视辅导员培训,重视专业课教师培训的现象。其次,部分辅导员由于个人存在着不明确的发展前途,一些辅导员把自己当前的工作当做发展的跳板,把对辅导员的再教育视为跳槽的捷径,扭曲了对辅导员再教育初衷的认识。再次,当今社会已发展成为学习型社会,一些高校和辅导员没有认识到接受再教育既是辅导员的权利,也是辅导员的义务和高校的责任,辅导员再教育工作与学校办学、辅导员的考核、晋职相脱节,未能形成高校重视辅导员培训,以及辅导员积极主动参加再教育的浓烈氛围。
2.辅导员的职业培训体系还不完善
从当前高校的现状来看,已有部分高校陆续开始重视辅导员再教育培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逐渐开始增强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力度,但其中多数是主要针对新招聘的辅导员进行的培训,对辅导员在岗后进行专门的再教育和培训工作则比较少。现实中,一般来说,针对上岗后的辅导员的再教育,高校采取的较多的方式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日常的工作例会。从调查中发现,这种形式采用的较为普遍,大多数高校坚持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例会,借此机会提出工作要求,激励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举行专题讲座。高校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报告,辅导员通过交流提高经验。三是举办沙龙等各类座谈、交流聚会。少数学校还专门为辅导员搭建一些平台,如沙龙等形式灵活的座谈、交流会,方便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到,目前许多高校层面针对辅导员的集中培训和让个人接受再教育的途径都比较欠缺和不足,例如:学校的日常例会、沙龙等几乎等同于工作安排和部署会议,要么只讲究形式不重视成果,成为闲谈的场所,很难对辅导员素质的提升起到实质的促进和帮助作用。事实上,想要寻求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再教育和业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可以在校本培训上做文章。校本培训的特点是组织方便、形式灵活,因而校本培训完全可以作为高校内部辅导员队伍全员再教育和业务培训的主要途径,但校本培训中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策划安排再教育和业务培训活动,要重视“请进来、走出去”,学校主动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开设一些辅导员再教育课程,或者组织辅导员到其他高校考察交流或挂职学习锻炼,使培训师资得以保证,以克服单个高校相关培训师资力量难以保证的缺陷。
3.辅导员培养的学历教育体系还不完善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招生是从1984年开始的,教育部在我国12所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招收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至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已经有一批高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齐全的专业教育体系,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历史不是很长,尤其是其中关于辅导员工作的研究和教学较为缺乏。还没有建立起以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而且,很多高校都未能形成辅导员培养的学历教育体系。这就使得辅导员的专业化工作研究失去了有力的研究途径和依托,辅导员的再教育也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对高校辅导员再教育的思考
1.精心策划辅导员再教育的培训内容
首先,要以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为进行辅导员再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三个面向”,结合辅导员的培养目标,针对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以提高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落脚点,构建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应高校辅导员个人发展的再教育课程体系。二是要科学规划辅导员的培训内容。辅导员的培训内容可以包括:(1)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2)现代教育理论和网络教育技术培训。(3)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培训。(4)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培训。三是在课程设计时要根据辅导员的知识背景,结合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专业发展需要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培训目标,帮助辅导员掌握针对大学生辅导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
2.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辅导员再教育模式
首先,高校应当把理论提高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把专题讲座与学习培训相结合,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不断创新辅导员再教育形式,可以通过以下六种渠道:一是脱产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二是在职岗位培训,包括岗前培训、选送进修、挂职锻炼等;三是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理论水平;四是确定指导老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包括聘请老同志担任政治辅导员工作研究会顾问、邀请老同志参加辅导员工作讨论会、报告会等教育活动、实施“青年政治辅导员导师制”,聘任老同志指导新上岗的年轻政治辅导员开展工作等;五是组织参观访问,学习先进经验;六是加强自我修养。其次,合理配置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一是把更新观念作为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帮助政治辅导员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二是充分调动辅导员参与培训的自觉性,在参加脱产进修培训的同时,积极通过在职攻读学位、函授、利用电视或网络学习、业余自学等途径,提高学历和能力;三是依据不同岗位特点和政治辅导员个人特点进行培训,因材施教;四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健全完善辅导员再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把加强辅导员再教育工作作为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具体措施之一,列入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开展专题调研。二是高校党委和行政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再教育工作,坚决克服“重教学科研,轻思想工作”、“重学术带头人,轻政工队伍建设”、“重辅导员的使用,轻辅导员的培养”的问题,把辅导员再教育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三是要实行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责任制、督查制、证书制和档案制,把辅导员的再教育培训与聘用、晋级、晋升挂钩,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四是政府和高校要建立辅导员再教育的专项经费,将辅导员再教育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大投入。要按照利益共享、义务共担的原则,改变过去再教育费用完全由政府或高校支付的办法,实行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个人等各受益方共同承担的方式,推动辅导员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田作淳,陈文恩,姚跃传,伍李春.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15.
[3]蔡立彬.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75-76.
[4]毛玲.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的哲学思考[J].成人教育,2010,(10):57-58.
[5]丁贞权.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构建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