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武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研究
2012-08-15吴虹
吴 虹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 文法教研部,湖北武汉 43008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面临的一场深刻变革,其内容涉及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机制改革和民生事业建设等诸多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一、武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1.强大的教育科研优势
武汉有一批著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高校人力资源数量居全国第三,各类国家级科研基地数量位居全国前五名,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364个,现拥有政府部门属科学技术研究机构100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两院院士59人。国家级孵化器15家、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26个,高新技术企业597家。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研体系,这对发展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极为有利。
2.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在中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在发展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光电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制造产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等方面,已经有相当好的产业基础。武汉东湖高新区,已经成为产业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高新区之一,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武汉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了前列,在光通信、激光、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电力环保、数控系统、移动道路测量系统、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双低油菜、超级水稻等领域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并且与世界水平并驾齐驱。
3.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
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使其成为东连“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依“大三峡”、北承“大中原”的纽带。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运输都极其便利,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以及华中最大的物资贸易中心。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和高速铁路的建设,使武汉在物流方面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从而使武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具市场竞争力。
4.良好的制度环境优势
国务院批准在武汉城市圈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将东湖高新区列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武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制度环境。随着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将进一步在武汉集中,示范区的制度优势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入高新区,参与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推动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武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规划及目标
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要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突破性、跨越式发展,较早提出了“十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2009年9月武汉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原则性通过了15个战略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武汉方案”被认为是首个系统性地方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方案。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武汉制定了包括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等15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将分 2011年、2015 年、2020年“三步走”,到2015年形成2个千亿元以上产业,即新材料产业2300亿元、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1200亿元。到2015年,实现500亿元以上产业5个,分别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显示等;实现100亿元以上产业6个,分别是新动力汽车、动漫、地球空间信息、数控机床、激光、集成电路等。
优先发展新能源、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数控机床、新材料、新动力汽车、地球空间信息、动漫、半导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激光、软件服务外包、金融服务、新型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产业。通过政府、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四方协调互动,力争使这15个产业的规模每年呈20%到30%的速度增长,形成一批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企业集群,在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主要产品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重点产品领域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建立规模在30亿元以上的投资基金,通过扶持重点企业、实施“院士工程”、引进人才、招商引资、培育市场等,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并不断深化完善新兴产业实施方案,加快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多渠道筹集支持资金,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实施更加优惠的新兴产业激励政策。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
武汉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40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16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700亿元;新能源产业产值550亿元;生物产业产值4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42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135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380亿元。
三、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2009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15个新兴产业战略发展规划,从税费优惠、人才支持、配套建设、融资等多方面给予一揽子优惠政策,瞄准战略重点,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十大科技项为抓手,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战略性新兴产业呈良好发展态势
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集成电路、新能源、动漫等部分新兴产业呈现超常规增长,地球空间信息、数控机床、新动力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成为拉动武汉市工业发展的一支劲旅。201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675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448.90亿元,增幅达到30.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74.11亿元,增长29.7%。高新技术产业对武汉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50%。
2.重点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迅速
武汉一大批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2011年上半年富士康(武汉)产能不断增加,实现产值104.87亿元,同比增长46.09%;武汉新芯产值3.87亿元,增长1.77倍;天马微电子产值5.5亿元,增长2.67倍。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华工科技产值25.26亿元,增长55.1%,传感器日产从85万支增加到150万支,稳占全球同行业7成市场。在新能源领域,珈伟太阳能产值2.7亿元,增长4.3倍。在生物医药领域,人福医药产值12.28亿元,增长38.76%。
3.核心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增长
核心技术是新兴产业强势增长的关键,华工科技自主研发的系列CO2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填补了国内空白,2011年上半年仅激光装备利润就达4000万元。凯迪电力通过生物质发电核心技术,201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8亿元,净利润6.06亿元、同比增长4.52倍。
4.创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
一些战略性新兴企业还将触角伸向新的市场和领域。人福医药向美国普克增资实现控股,瞄准美国专利药到期后转变为仿制药的机遇,在汉设立生产出口基地,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武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之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武汉市工业基础雄厚,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汽车等产业有着明显的产业优势。近几年武汉依托科教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强市优势,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主动退出一些产业层次低、缺乏竞争力的产业,优化了产业成长结构,增强了二三产业的实力,同时也带动了武汉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研发、设计、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和现代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为战略性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强化了自主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自主创新是关键。2009年12月8日,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获国务院批准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通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新兴企业成长迅速、高素质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相对完善的重要阵地。东湖高新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主力,充分发挥了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在产业政策、财税和金融手段的调控下,使创新要素不断向区内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了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了两型社会建设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提出了较高要求。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其主要任务是积极发展两型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既是两型的首选产业,又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等,不仅给武汉市的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减少了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新兴产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作用和地位也极为重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靠新兴产业去推动和加速,新兴产业的价值也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得到体现。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邹德文,姜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理论月刊,2011,(1).
[2]沈坤荣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江苏经济发展内生动力[J].江苏社会科学,2011,(1).
[3]陈月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龚慧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培育经验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
[5]温兴琦.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武汉市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望,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