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傅雷家书》中学习钢琴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傅雷家书傅聪傅雷

卢 杰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一、《傅雷家书》

傅雷(1908—1966年),1908年出生于江南望族,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艺术鉴赏家兼评论家。傅雷还是一个严格、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编汇成册,就是著名的《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可以说是一部能比较真实全面了解傅雷先生的人品、文品、学识的第一手翔实资料。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其毕生重要的著作,因为这是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的苦心孤诣,也体现了傅雷的思想。在傅雷看来,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从与儿子傅聪书信的内容来看,他提倡做一个艺德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正如他给傅聪的信中所说:“先做人,次为做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另外,傅雷是一位良师,指引着傅聪在艺术道路上正确的前进,不厌其烦地为其排忧解难,在学习方面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建议;也是一位益友、知己,与傅聪语重心长地倾心交流,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展示了他无所不通的艺术思想。

《傅雷家书》是一部文学著作,更被人们推崇为“艺术学徒的入门向导”,傅雷对儿子孜孜不倦的教导和对艺术修养的要求,不仅造就了傅聪,而且造就了更多的艺术青年,使其在艺术的道路上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傅雷用他艺术的心灵、理想的境界、自严自尊的人格和他睿智的思想家的内涵执著追求播撒爱的种子。

二、从书中“学”钢琴

(一)论乐理与礼仪

在信中,傅雷多次强调除了要练习钢琴技巧,更要注重加强对乐理方面的学习,他认为:“……琴的问题一时急不来,而且技巧根本要改。乐理却是可以趁早赶一赶,无论如何要有个初步概念……”现在社会钢琴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只注重对钢琴技巧的训练,而完全忽视了对乐理的掌握,以至于问起乐理方面的问题一概不知。傅雷注意到这一点,认为一切都应以理论为基础,进而再谈实践。他还认为一个艺术家要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最好的手段就是作曲,他在信中说道:“……可惜你没有早学好写作的技术,否则过剩的感情就可用写作(作曲)来发泄,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才能于人有益。”此话的目的就是帮助傅聪整理一些心情,用音乐使自己走出苦闷。

“……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这是傅雷在1954年8月16日晚给傅聪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傅雷对傅聪平时的不良习惯进行了批评并使其改正,比如在别人家里脱去大衣的时候也要摘下围巾;和别人特别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的时候“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举止,手该如何放,不要使刀叉掉在盘子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出台行礼或谢幕的时候“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些繁琐的礼仪细节完全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想到了“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

(二)论上台紧张

在家书中,傅雷多次与傅聪谈到了上台紧张的问题。紧张,是在上台演出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也是很多人最难克服的。关于这一话题,在1954年9月4日的谈话中,傅雷就对傅聪比赛紧张进行了分析,认为“场面太严肃”,也是由于没有试琴的原因,最后结出一个结论:“……今后你切须牢记,除非是上台比赛,谁也不能先去摸琴,否则无论在私人家或在同学演奏会中,都得先试试触键与踏板。”第二次谈论紧张是在1954年10月22日,当时傅聪离比赛还有3个月的时间,可能是压力太大,产生了紧张的心理。傅雷是这样回应的:“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除了这一点,还让傅聪“多想想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舒泰,工作反而顺利!”对待紧张问题,傅雷从演出技巧和人生哲理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大难题,给我们提出了最有效的办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三)论演奏技巧

在乐器演奏的音色、音强、音质方面,傅雷就“柯子歧送来奥艾斯脱拉与奥勃林的FrankSonata”,根据自己的听觉感受,进行了对音色、音强、音质等方面的分析。他通过对小提琴、钢琴及两种乐器的合奏,提出了好与不好的地方,他在信中说道:“第一印象是太火爆,不够Franck味。Volume太大,而melody应付得太粗糙。第三乐章不够神秘味儿。第四乐章violin转弯处显然出了角,不圆润……钢琴也有一个地方,tone的变化与上面不调和……”傅雷又和别的演奏家演奏的作品进行了对比,显出了他的修养与对钢琴的了解。通过他对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傅雷对音乐方面了解的深入,傅雷的这种对艺术的一丝不苟及追求完美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1954年11月17日的信中,傅雷去音乐学院听了一场苏联钢琴专家的个人演奏会,除了对演奏效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之外,还对其教学与傅聪进行了交谈,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不合理。(一)背谱的快慢,人各不同,与音乐才具的高低无关;背不出即不上第一课,太机械化。(二)改正不许看谱,也大可商榷。因为这种改法不够发挥理智的力量,学生必须在理智上认识错的原因与改正的道理,才谈得上‘消化’,‘吸收’。”并且十分想知道傅聪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看法。

对于情感、技巧和音乐三方面的处理,傅雷在信中说:“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是傅雷的观点,也是音乐存在于世的最终意义,而现在的很多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曲目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个人弹的如何,像弹琴的机器一般,从不带半点感情,使音乐变得那么枯燥乏味,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关于技巧方面,傅雷在信中说:“音乐主要是用你的脑子,把你朦朦胧胧的感情(对每一个乐曲,每一章,每一段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技巧自会跟踪而来的。”“……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多么深刻的语言,多么深刻的教训,给现在的艺术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在艺术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阐释了艺术的真谛。

在信中,傅雷就傅聪在弹琴时的表情和动作方面也进行了讨论。当时傅聪在弹琴时的动作和表情过于剧烈,傅雷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并以李斯特为例加以说明,他说:“传说李斯特在琴上的戏剧式动作,实在是不可靠的;我读过一段当时人描写他的弹琴,说像磐石一样。”最后做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唯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是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当今的钢琴演奏家也有很多在表情和动作上过于夸张的人,导致了很多钢琴初学者的盲目崇拜,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融入到音乐当中,而并不是做几个表情和动作才算融入进去,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个音符,理解作曲家赋予这首曲子的真正内涵。

(四)论文学与音乐

中国音乐与文字之间的关系,恐怕很多人都不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傅雷在1954年12月31日晚的信中就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解说,他认为:“加泛音的唱才有音乐可言,后人把泛音填上实字,反而是音乐的大阻碍。昆曲之所以如此费力、做作,中国音乐被文字束缚到如此地步;都是因为古人太重文字,不大懂音乐;懂音乐的人又不是士大夫,士大夫视音乐为工匠之事,所以弄来弄去,发展不出。”如果不对文字和音乐的历史有相当了解和深厚的积累,是很难做出这样的评价的。这封信足以说明傅雷对中国音乐史学及其文学知识功底的深厚,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把音乐与文字拿来对比,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傅雷在音乐上的造诣除了上述的方面之外,还对古今中外音乐家和作品风格,对外国音乐术语,以及肢体的动作、哼唱对弹琴所起到的影响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其专业程度让很多专业的音乐人士都自叹不如。傅雷渊博的知识深深地影响着傅聪,像指路标一样指引着傅聪前进的方向。

三、结语

傅聪在回忆《傅雷家书》时,说了几句这样的话:“我觉得‘家书’的意义最简单来说,就是我父亲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价值,就是这个东西,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精神的东西。这个精神价值包含了很多东西,东方的西方的,是一个很博大的精神价值,可是绝对不是物欲横流的世界。有时候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很悲观,我父亲其实也是,你们看‘家书’可以看出这点来。可是,只要我还活一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还是干下去,坚持我的这种理想,坚持我的追求,坚持我的精神价值。”

《傅雷家书》由傅聪一个人的精神食粮演变成今天我们大家的精神食粮,那些坦诚的语句,循循善诱的教导,让我们鼓起了勇气,挑战我们的梦想,让我们懂得了精神的力量是不可磨灭的。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真正解读艺术、解读钢琴,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个人,怎样做好一个人。

猜你喜欢

傅雷家书傅聪傅雷
孩子气,赤子心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钢琴天才傅聪:黑白键上有我的“终身”情人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新版《傅雷家书》中的人文情怀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从《傅雷家书》看傅雷音乐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