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 生 六 记》 陈芸形象探析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34期
关键词:陈芸沈复浮生六记

王 静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浮生六记》①是少有的一部以抒情散文笔法写就的回忆录,亦是作者沈复的一部自传。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卒年不详。在三白细腻地笔下,我们寻觅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其中女主人公陈芸的美丽形象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最让我们熟悉的就是“两脚踩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了。他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并且在《译者序》中写下了他对陈芸的由衷赞美:“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她只是我们有时在朋友家中遇见的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顾认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可以不邀自来吃午饭,或当她与她丈夫促膝长谈书画文学腐乳卤瓜之时,你们可以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毡把你的脚腿盖上。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②书中塑造的陈芸形象有什么特点,又是为什么能打动了从清以来到现今世如此多的读者?这应该是陈芸形象的本身魅力和沈复的功劳了。

一、陈芸的美好形象

沈复笔下的陈芸形象美好得让人觉得有点不真实。纵观整个历史文坛,这样的美好的女性形象不在少数,可陈芸留给我们读者的那一份震撼是与众不同的,她的形象魅力深深地感动读者。笔者简单概括来讲,陈芸形象的魅力主要在三个方面。

首先陈芸有着美丽的外表,她的美如清水出芙蓉般的妩媚:“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③俞平伯先生对《浮生六记》的艺术境界曾作这样的评价:“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④俞平伯先生的“明莹”本是用来形容《浮生六记》的文笔意境,但在笔者看来,用在陈芸身上也贴切不过。她的美如水晶一般,不染一丝纤尘。

其次陈芸的乐观豁达。即便在苦难中,陈芸也仍然保持乐观。《坎坷记愁》中记叙他们夫妇被逐出门,与子女生离死别之际,连“陪侍在侧”之旧妪,也“拭泪不已”。将交五鼓,暖粥共啜之。陈芸却强颜笑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可名《吃粥记》⑤矣。”这里的“昔一粥而聚”,指的是二人成婚前在陈芸家,深夜腹饥,沈复嫌婢妪所进枣脯太甜时,“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之事。此刻本是凄恻绵绵的,可是陈芸提到了这件让人暖心暖肺的事,幽默之余,也足以见得其乐观坚强。当沈复的启堂弟妇,催妆时偶缺珠花,芸“出其纳采所受者呈吾母”。“婢妪旁惜之。”芸曰:“凡为妇人,已纯属阴,珠乃纯阴之精,用为首饰,阳气全克矣,何贵焉?”可见其豁达的胸怀。此外,在沈复娶妾一事中,陈芸非但没有哭哭啼啼,横加阻拦,反而主动为之求得美妇。于此种种事迹之中,我们足以窥见陈芸的豁达乐观。

陈芸形象最重要的魅力是多情。自己病卧床榻,都快病入膏肓了,这时仆人跑了,非但没有责备,反而更担心仆人的安危,担心她出事了,担心没办法向其家人交待。为了一个负心的艺妓(憨园),竟然能够念念不忘至死,甚至为之病情加重。为了对公公婆婆尽孝道,自己宁愿蒙冤受屈。因为这样的太过的多情,陈芸为自己招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祸难,最终,也几乎是死于此。

有人将《浮生六记》中陈芸形象与《红楼梦》中的一些女性形象作比。虽然前者是现实中的,后者为虚构中的,且《红楼梦》的名气要大大超过《浮生六记》,相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陈芸的形象显得更小众一些,但是仔细想来,在《浮生六记》里多情薄命的芸娘,是能在《红楼梦》里找到她的影子的。笔者简单总结了一下,比如:为人方面,陈芸的朴素大方、体贴隐忍、顾全大局与薛宝钗相似。性格方面,陈芸的乐观善良与史湘云是很像的,她们都曾女扮男装。在《浮生六记》中沈复怂恿芸娘女扮男装,去水仙庙观看神诞花照,“余得躬逢水仙庙神诞花照之盛。归家向芸娘艳称之。芸曰:‘惜妾非男子,不能往。’余曰:‘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于是易髻为辫,添扫娥眉,加余冠,微露两鬓,尚可掩饰,服余衣一寸又半,于腰尽折而缝之,外加马褂。芸曰:‘脚下将奈何?’余曰:‘坊间有蝴蝶,大小由之,购亦极易,且早晚可代撒鞋之用,不亦善乎?’芸欣然,及晚餐后,装束既毕,效男子拱手阔步良久,忽变卦曰:‘妾不去矣。为人识出既不便,堂上闻之又不可。’余怂恿曰:‘庙中司事者谁不识我,即识出,亦不过付之一笑耳。吾母现在九妹丈家,密去密来,焉得知之?’芸揽镜自照,狂笑不已。余强挽之,悄然径去。遍游庙中,无识出为女子者,或问何人,以表弟对,拱手而已。最后至一处,有少妇幼女坐于所设宝座后,乃杨姓司事之眷属也。芸忽趋彼通款曲,身一侧,而不觉一按少妇之肩。旁有婢媪怒而起曰:‘何物狂生,不法乃尔!’余欲为措词掩饰。芸见势恶,即脱帽跷足示之曰:‘我亦女子耳。’相与愕然,转怒为欢。”⑥

史湘云女扮男装的一段:(薛宝钗):“可记得旧年三四月里,他(史湘云)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带子也系上,猛一瞧,活脱儿就像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椅子后头,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头上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他只是笑,也不过去。后来大家忍不住笑了,老太太才笑了,还说:‘扮作小子样儿,更好看了。’”⑦

如此温婉可人的妻儿:贫寒生活中,一直保持陶然其乐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豁达宁静之心。怎能不引起读者爱怜?

我们读《浮生六记》,都是从沈复的视角去剖析,去了解陈芸的。在沈复眼里,陈芸是贤妻,是得力的生活助手。沈复爱她,更赞赏她。每个人一生追求不同,沈复不爱功名,不攀附权势,妻子愿与自己一道,爱山爱水爱大自然,生活上不抱怨穷苦,不仰慕权贵,安贫乐道。精神上能与自己一起赏画,一起品味生活。如此,沈复所建构出的陈芸形象正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最需要的人生伴侣,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有如此多的读者对陈芸所产生的深深的感动和喜爱了。

二、陈芸的现实遭遇

现实中,陈芸所“收获”的并不是感动与喜爱。她几次失欢于公公婆婆,最终被逐出家门。生活贫困,却要遭“小人之议”、“同室之讥”。

沈复四十四岁时,随父在海宁官舍时,其父让陈芸代写家信,不久因婆婆“疑其述事不当,乃不令代笔”,公公以为是芸傲慢不屑于代书,便大怒,而芸又碍于姑之颜面,“竟不自白”。而在为公公物色小妾时,本出于好意,却遭猜忌,“芸遂并失爱于姑(婆婆)”,后来公公私自拆了芸给三白的信,发现信中芸竟然称自己为“老人”,称婆婆为“令堂”,又有沈复弟借债由陈芸担保的经济纠葛,沈复弟弟对此予以否认,公公更是大怒。更因为芸有与娼家女憨园结盟之事不容于封建道统。遂被沈复之父大发家长威风,斥于沈复:“汝妇不思闺训,结盟娼妓;汝亦不思习上,滥伍小人。”遂一封书把陈芸斥逐。所幸的是沈复陪她一起离开。

在卷三《坎坷记愁》中一开始,沈复便慨叹:“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则非也。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况吾父稼夫公慷慨豪侠,急人之难,成人之事,嫁人之女,抚人之儿,指不胜屈,挥金如土,多为他人。余夫妇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质,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绌。谚云:‘处家人情,非钱不行。’先起小人之议,渐招同室之讥。‘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⑧

细细究其缘由,表面上看是由于陈芸的公公婆婆不容陈芸引起的家庭问题,实则是当时社会的封建意识迫害进步思想、扼杀青年个性自由的深刻反映而已。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的知识分子,沈复不去走一种大多数文人追求的仕途经济的道路,这就注定了他必然为社会和家庭所不容。所以他与陈芸一起离开,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必然的。这样的沈复也不可能去找父亲辩解讲理,去为自己和陈芸争取生活的资本和尊严,和父母妻儿一起过上简单和睦的家庭生活。在沈复自己,他追求一种精神上满足。对物质并没有特别的需求。他希望和陈芸一起生生世世能够“情投意合,白头到老”;追求过上一种高雅的十分洒脱的吟诗绘画、山水放纵的艺术家生活。他的这种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个性解放的要求,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然而现实生活要比他们所想的残酷,容不下他们的个性、自由。因此他的个性自由与社会的矛盾,只能陷入不幸之中。而他的悲剧还不足以引起世人的反省,无法改变当世现状,直到生命的最后也只能抱憾遗恨。而陈芸作为沈复的爱妻良友,在公公婆婆看来并没有尽到做妻子的义务,没有劝丈夫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反而乐于和丈夫一起玩耍嬉戏于山水美景之中,跟着丈夫一起品诗赏画。另外就是,陈芸还是太过单纯,不够世故,不能在长辈叔叔辈中圆滑处事。因而招致了如上的许多不必要的祸患。且她本性如此,当她与沈复在野趣之地赏玩时,她兴高采烈地说:“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其所追求的不过是安于乐道的普通生活,与出仕毫无瓜葛。这样的思想行为也就更为翁、姑所不容。更何况那些小人与同室呢。

《闺房记乐》篇末记有一段陈芸为夫谋娶游妓温冷香之女憨园为妾之事。笔者初不解:陈芸这样做,既违反人之常情,也不像是陈芸这样一个有才有识女子的行径。她如此聪慧,怎会想不到,就算自己和三白再怎样笃于情爱,也不会乐于丈夫再去钟爱怜惜别的女子。当然除非别有他因——如不能生育或身体病弱等,可是,现实是,陈芸有一儿一女身体健康。这事不能不令人感到蹊晓。所以,会不会是因为她有自己的苦衷?

娶妾一事的起因,据记载是:“乾隆甲寅七月,亲自粤东归。有同伴携妾回者,曰徐秀峰,余之表妹婿也。艳称新人之美。邀芸往观。芸他日谓秀峰曰:‘美则美矣,韵犹未也。’秀峰曰:‘然则若郎纳妾,必美而韵者乎?’芸日:‘然。’从此痴心物色,而短于资。”

从记载来看,似乎是陈芸一厢情愿的“痴心物色”,并没有提到沈复的观点想法。然而,也就是通过这段似乎沈复置身事外的记述,还是不难推测出沈复自己想要娶妾的心思。从《浪游记快》中,我们可以找出答案。《浪游记快》里写了沈复和徐秀峰招妓一事,返回时“秀峰迷恋于此,因劝其购一妾”。返回后,就有了携芸往观妓之事。且此后,陈芸因为求憨园为妾而不得,之后便生病了,在《浪游记快》中也有所对应:“余自粤东归来后,馆清浦两载,无快游可述。未几,芸、憨相遇,物议沸腾,芸以激愤致病。”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陈芸会乐于为丈夫求妾:丈夫自己想要纳妾。想来也真是悲哀了。作为那个时代的贤良淑德的女子,就算自己对丈夫用情那么专心,还是要忍辱负重,主动为其寻欢作乐提供条件的。而最后,求憨园不得后,陈芸:“竟以之死。”这个也太过夸张了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沈复和陈芸夫妻之间是存在真感情。不可否认,沈复喜欢陈芸,是真心喜欢。从《闺房记乐》里的夫妻间耳鬟鬓厮磨的缠绵之情,到《闲情记趣》里夫妻生活起居的燕好雅兴,再到《坎坷记愁》里记叙的夫妻穷困潦倒但仍然相濡以沫等等,都显示了他们是同欢乐共甘苦的。从结婚到生死离别,他们相亲相爱二十三年。他们演绎了一段凄美的夫妻爱情生活。她至死都惦念着他,让他再娶。而沈复在外嫖妓时,“择一雏年者,身材状筑有类余妇芸娘者”,⑨而后归来,虽是极度喜欢自己的爱妻。但还是避不开时代风气的影响而有娶妾之意,在他自己来看,与他喜欢陈芸,并不是矛盾的。就应该是这样。这就是宗法社会秩序,是根深蒂固的社会传统思想。沈复这样的行为和思想既是宗法社会的文人习性,也体现了宗法社会里妇女无可奈何的深层悲剧。这就是陈芸悲剧的宿命所在。所以陈芸毫无怨言,甚至是“痴心物色”。到最后,求而不得,伤心欲绝,及至自己快死之时,也常在梦中悲呼“憨和负我?”她自己也深深陷在那个封建礼仪之中,深受其害而不觉。这是古代女性的可悲之处。对于这种现象,古代文学中并不少见,鲍宗之妻也是一个典范,与陈芸有同工异曲之妙。对此类现象,马珏玶老师已经有了很好的解释,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一下《中国古典小说女性形象源流考论》中作者对于此类似的相关现象的源流考论:

“鲍宗之妻这一形象与之类似,她以孝媳形象出场,丈夫在外地另觅新欢,她不仅‘养姑愈敬’,而且托人问候丈夫,并厚赠丈夫的新欢。叙事者在这一形象身上贯注了他的妻子理想:对于丈夫的外遇,妻子不仅应该给予理解,并且应当积极支持,同时更加严格的自我约束,决不能因此影响丈夫以及长辈的恭谨态度。叙述者有意淡化这一事件中女性遭遇的利益损害与情感伤害,以男性好色正常的论点为前提。然而,这一前提本身所包含的性别歧视使它的公正性完全丧失,由这一前提推导出的结论自然也就荒谬不经。然而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个错误判断,却长久地蒙蔽了女性群体(后来发展而为整个人类群体)……在此期间,对女性片面的贞洁要求与对男性片面的纵欲宽容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规定者人们性别行为意识与评判标准,抹杀了女性人性欲望的合理性,导致了悲剧的女性生活史。这是《列女传》的立意之一,也的确产生了贻害千年的客观效果。”⑩

现实中的陈芸就是如此的一个深受封建社会礼教毒害的受害者。

陈芸——乐观豁达、勤俭持家,如邻家美妇一般。引起读者的深深怜爱,并带给读者深深地感动。我们喜爱这位质朴可人的女子。但同时我们也同情她,惋惜她生在了那个桎梏人性的时代。

注释:

①③⑤⑥⑧⑨[清]沈复.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②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④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见《俞平伯序跋集》.

⑦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2.第9次印刷.

⑩马珏玶.中国古典小说女性形象源流考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清]沈复.浮生六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黄德烈,张立彦.无奈的悲情——《浮生六记》的美学价值[M].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3]王人恩,谢志煌.《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M].甘肃社会科学,2005(4).

[4]沈林昌.婚姻之美,因何而美?——沈复《浮生六记》解读之一[M].作家,2008.

[5]吴丹,汪小华.浅析《浮生六记》中沈复的悲剧命运[M].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6).

[6]程小青.说沈复的《浮生六记》[M].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7]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8]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9]马珏玶.中国古典小说女性形象源流考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陈芸沈复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陪“断根”男友重振雄风,险境真爱鉴证实录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同性恋倾向刍议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