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无锡地名的水文化内涵

2012-11-23

文教资料 2012年34期
关键词:太湖无锡方言

陈 谦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地名作为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语言词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地名包含不同的语言现象,是不同地点的语言符号标记。地名是不同地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风貌、民族精神等内涵,是社会文化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所主张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构成地名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语言形式所反映的意义又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内容,地名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见证。

无锡,被誉为“太湖明珠”,是我国著名的水乡。无锡境内河湖众多,并贯穿京杭运河,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父亲表示,五六十年代位于现无锡市市中心的家,打开窗便是潺潺河水,整个无锡可谓“百步一桥”,河流密布纵横,建在水上的锡城依水而生、靠水而养、更因这密布的水网交通而富足。但是现如今,由于经济的发展、时代的需要、人民的渴求,无锡市内的河,除运河主干道和个别次干道外,基本全部填平。除了旖旎太湖、秀色蠡湖以及依旧热闹非凡的运河,类似笔者这类未见证过水乡风采的无锡市民,似乎再找不出凭证,来证明曾经的无锡,是地地道道的鱼米水乡。幸运的是,无锡的地名文化,成为了无锡这座水城历史的凭证,从无锡众多源于水而取的地名中,我们可以窥得锡城昔日的样貌和水文化。

1.特色词汇

1.1 绛(实为土字旁,字库中无)

绛,在无锡方言口语和书面语中实为土字旁,在方言中意为河岸高地,方言读作/g蘅∶耷/。此字最早见于宋代范成大《吴郡志》的“桥”条。此字基本上只能在无锡和常州武进的地名中见到,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标准地名表中,无锡市和无锡县地名中含此字的有61个地名,宜兴有6个无锡历史上是由湖荡沼泽地的长期淤积和人类筑堤围垦而成,形成了“水网平原和水网圩田平原的地表形态”[1]。河网纷杂,吴地的祖先自然择高而居以免受洪涝灾害,从而逐渐形成聚落,产生了无锡特有的地名——“绛”。

表1

近几年,土字旁的“绛”字终于被收录进《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gàng,有两个义项:“1.山冈。多用于地名。2.狭长高地。多用于地名。”

1.2 丼

丼,在方言中意为“河、潭、池等”,读作/d蘅∶耷/,具有该字音和字义的“丼”为无锡所特有。《中华大词典》有收录此词,音义项有二:“1.jǐng。 为古字,与“井”同义。 2.dòng。 投入井中的声音。 ”此二者与无锡方言中的音、义皆不同,可谓同形异读异义字。与无锡方言中该字的音、义所对应的字尚未收录入各词典中。

如沙文丼,又名沙坟潭。根据1983年11月版的《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的解说,沙文丼:里弄名,园通路至中山路。据《无锡金匮县志》附图载,愿为“沙盆潭”。后谐为“沙坟丼”,1966年改为“沙文丼”。可见该地名还经过了一系列讹变,方有了今天的名字。如今该地位于市中心崇安寺街道,乃平地。但从“井”字在方言中的字义,可窥得约摸六十年前的沙文井,方是一片水潭。

表2

1.3 宕(荡)

荡,在无锡方言中读作/d蘅∶耷/,普通话读音为dàng,在这里所用的义项为“浅水湖”。

如市中心地名白水荡,历史地名,古有30余亩。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曾于白水荡建行宫。东晋王羲之在此建宅,并留有王右军涤砚池(在老干部活动室)。明天顺年间,盛顒(冰壑)在此建方塘书院。后逐渐淹塞。现还有白水荡地名及白水荡小学之名。现今,在崇安寺城中公园(原名公花园)的池塘一角,有一汪经今人挽救方才复活的水,为最后一方“白水荡”,约一二平方米大、半米深,算作对几十年前并不狭小的白水荡的纪念与保留。

表3

而“宕”字,在无锡方言与普通话中,都与“荡”字同音,但只在无锡方言和江阴方言中与“荡”同义,意为“浅水湖”。这是普通话中的“宕”所没有的义项。

“古时,无锡西北玉祁、前洲及江阴东南等地原为芙蓉湖,一片汪洋。后经治水,筑圩田,水势渐小,留下大大小小的许多浅水荡。人们依水而居,逐渐成为村落。大多以姓为名,附带上“宕”字,故有许多带有“宕”字的地名。 ”[2]

表4

2.常见词汇所构成的地名

无锡地名不计其数,其中与江河湖有关的便有成千上万,在此也只能浅谈。

带有湖、河、池、湾、溪等的地名,多以“专名+通名”式构词,如京杭运河、鼋头渚、太湖等地名皆是以此形式进行构词。

表5

地名 区域 简介东大池 惠山区惠山南麓的大水塘,蓄水灌溉农田,分东西两池,东面的称东大池。惠山南麓的东大池,旧时曾有“小桃源”之称,这里幽雅成趣,曾是无锡的一处胜景。梁溪河源自惠山,流入太湖原称西溪,又名梁清溪。源自惠山,流入太湖。梁溪河是历史悠久的一条河流,誉为无锡的母亲河,无锡因此而别名梁溪。南北朝梁大同年间重浚,故名。旧县志称,汉建无锡子城,西距梁溪,东接运河(城中直河)。“梁溪源出惠山,其袤三十里。”太湖 江苏省南部第二大淡水湖,古称震泽。。《史记正义》载:纵广三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六千顷。或谓之震泽。《禹贡》谓之具区。《山海经》谓之笠泽。《史记正义》曰:五湖,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也,皆大湖东岸五湾。《左传》《职方》《越语》:谓之五湖。其中相传吴王种菱处名菱湖。鼋头渚 滨湖区 无锡名胜。明末,王永积《锡山景物略》称:“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为鼋头状,因呼为鼋头渚。”蠡湖 滨湖区又称五里湖。旧时又称漆湖,亦称小五湖,系太湖(梅梁湖)伸入无锡城区的内湖。相传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于此,故又名蠡湖。十八湾 滨湖区 太湖十八湾由东往西分别为:姚湾、池湾、杨家湾、华藏湾、孔湾、东湾、红湾、杨湾、孟湾、三湾、二湾、头湾。金城湾马蠡港滨湖区位于蠡湖东端,蠡湖两个重要源头——马蠡港、梁塘河在此汇合形成湖湾。筑有马蠡港桥,据笔者多年前所看电视节目调查,原名为“骂蠡港”。传言,越国打败吴国后,越国大臣范蠡带了西施由此港口桥下乘舟驶进五里湖,然后隐入太湖。范蠡的知己好友、越国大臣文种站于桥上骂范蠡背叛国君。后讹变为“马蠡港”。伯渎港 主体贯穿新区原名泰伯渎,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灌溉排洪开凿的运河。位于无锡市清名桥附近,已有3200年历史。…… …… ……

有河,必有桥,无锡众多数不胜数的桥,如今有的已不复存在,而有的依然横跨于未被填没的河流支干之上。这些已消亡或还存在的桥,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它们已成为附近一片地段的地名或是该地段某一特产的专名。

如清名桥、工运桥、亭子桥、钱桥等都已在今天被用来指称该桥所在的一片或大、或小的区域,这样以桥取名的地名在今天的无锡,有上百个;而著名的三凤桥则被用来冠于“三凤桥排骨”的专用名之上。

3.总结

无锡的众多地名,许多能很清晰地表露与水的紧密联系,还有许多讹变至今,导致看不出其中的水文化内涵(如胡埭,古名湖埭)。尤其是本文中探析的三个无锡地名中的特色方言字,更是突显了水文化给无锡打上的特色标记。无论如何,无锡这数量庞大的源自水的地名,无不体现出这个地方的先人靠江、河、湖生养、孕育、繁衍。虽说今天的无锡,已看不出当年“百步一桥”“傍水筑屋”的水城之貌,但是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可以回溯到那个古老的年代,透过这些词汇,看到锡城的历史发展,看到鱼米水乡的繁荣兴旺,看到江湖河之水所生、所养的无锡儿女那弱水三千的温柔情怀。

[1]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江苏地理研究室.江苏城市历史地理[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2.

[2]锡友.无锡怪癖地名透露历史沉积[N].江苏:扬子晚报,2009-7-2.C10版.

[3]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江苏地理研究室.江苏城市历史地理[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2.

猜你喜欢

太湖无锡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
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