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考量

2012-08-15邵宪梅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恩格斯马克思

邵宪梅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考量

邵宪梅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

马克思主义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创立,并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分法”却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弱化其功能与性质。通过回顾与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特征,确立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需要从其理论体系入手。正像一切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理论与实践相互影响的规律、认识的规律、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纵观其发展史,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时起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开始创立至今,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不断地对其理论进行补充与完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自我丰富、超越,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

由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前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孕育发展。

1.思想转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前提

1843年和1844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转变的重要时期。通常认为,马克思于1843年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其思想转变的标志;而恩格斯于1844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也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对自己所创建的革命理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1]9即是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进行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这一思想的提出为以后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但却是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新革命理论的第一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正发源地。在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的思想理论、法国当时的各派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继承,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方法;马克思首次把哲学、政治经济学与共产主义学说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造成压迫与不平等,并且使劳动者与其他人的关系也产生异化,进而产生了私有制。异化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作为人的本质的丧失,异化的主体是苦难的无产阶级。如何消除异化?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恢复人的本质,消除异化。在此,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一个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强调:“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2]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短暂性与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全面地肯定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功绩。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现实经济运动过程中,通过对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方法。可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形成及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马克思对历史之谜与理论之谜做出科学解答的开端,也为其后来的继续论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

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马克思于1845年发表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6年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与历史观的基础,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于1847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和其后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则被称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3]。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而《资本论》的发表不仅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而且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确认。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二个伟大发现。随着这些著作的相继问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得以确立。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提出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意义非凡。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出来。《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4]。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所主张的哲学称之为“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56-57。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6,这就使马克思主义与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实践观,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第一次准确完整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与辩证关系;从社会发展的高度,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世界观与历史观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马克思于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虽然是马克思在同蒲鲁东的论战中完成的,但他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的作用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这篇著作侧重于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展示了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主要内容。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主义的系统揭露和深刻批判,第一次阐明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触及到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第一次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进一步勾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马克思指出:“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5]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概括了自己的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成果,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首次把唯物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应用于正在进行的工人运动,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的特点,论述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包括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树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的成熟。在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阐述自己的理论和适应工人运动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此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3.劳动价值论的创立

1843—1883年,马克思历经40年的时间进行《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资本论》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广泛的考察,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柱。劳动价值论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基本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前提和方法论基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而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却又证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正确性,并大大地丰富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对此,列宁指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6]10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完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二个伟大发现。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的两大发现已经全部完成。而《资本论》也使政治经济学真正成为科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进一步得到确认。对此,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经过了二十余年的潜伏时间,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以日益增长的速度,扩大它的影响,并为日益广大的阶层所接受。”[7]347也就是说,《资本论》的问世,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与完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基本形成后,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得以深化与完善。恩格斯《反杜林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紧密联系;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逻辑结构进行说明。这无疑为后人提纲挈领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

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出版的《反杜林论》是一部极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也是恩格斯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了这部著作:“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能够从恩格斯的正面阐述中吸取许多东西。”[8]列宁认为,这部著作“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十分有益的书”[6]94,它与《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9]。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采取了既破又立的方法,在批判过程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及其内在联系,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即系统地论述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以哲学、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反杜林论》成为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发展,也使其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深化。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体系的创立,依据并吸收18世纪和19世纪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光辉成就,为我们勾画出新世界观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19世纪70年代后期,这个理论体系已经大体完成,但关于古代原始社会阶段,也就是从人类出现到形成文明史的这段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具体研究。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关于人类原始史,直到1877年,摩尔根才给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历史的关键。”[7]348在吸收摩尔根关于原始社会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恩格斯于1884年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最后一个缺失部分,使其理论体系更加完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一生都在不停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无暇对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总结。在他们辞世以后,因此造成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断章取义的片面理解。对此,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出发,列宁于1913年3月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在此,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系统的、完备的世界观,然后又分别追溯三个部分的理论来源。实际上,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的说明,即各个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解释,指出不但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内容是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而且它的每个组成部分、每个方面也是有机整体。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宣传,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为若干部分,并探求其思想来源,对人们提纲挈领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反思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立至今,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却被分割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板块,这对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造成困难。走进本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1.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分法”的反思

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分法”的影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也是通过不同的分支学科领域来进行的,这种研究方式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但又不限于三大部分,更不是三大部分板块式的简单结合,而是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分法”却不自觉地模糊了这一理论的本质,从而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与性质。只有完整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由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分法”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促使人们不断地反思: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些问题的驱使下,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被提上日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一些新的提法对我们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力量薄弱,并没有达成普遍共识而引起重视。

2.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分法”的弊端日渐明显地暴露出来,促使人们不断地反思。回归最初的马克思主义,准确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成为普遍的呼声。本着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则,学者们跨越历史的尘埃,追寻着本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集开放性、发展性、整体性于一体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包括两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经典作家对人类文明普遍关注并充分吸收了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它在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不断地吸收同时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有价值的优秀成果;二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会背离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但是它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制度的形态演变,马克思主义也在这个演进历程中,不断地自我扬弃、自我突破。

马克思主义是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丰富,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者的统一;二是马克思主义内部各个要素间的统一;三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脉络,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创立的理论体系,且在实践发展与现实斗争的进程中又不断地充实完善,最终发展为一种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尚有很多难点与疑问需要我们逐一解答。因此,走进马克思,读懂马克思,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不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特征,确立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3.

[3]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6]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2.

[9]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

[责任编辑:王浩斌]

Study on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m

SHAO Xianmei
(School of Marxism,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erbin, 150080, China)

Established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Marxism is a scientific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 which is turning to be mature and perfect in the practice.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arxism theory.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three-division approach” of Marxism theory neglects this feature, and weakens its role. Reviewing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Marxism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y and set up the though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for our Party.

Marxism; Theoretical system; Integration; Historic development

A81

A

1671-4326(2012)03-0057-04

2012-03-29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552203)

邵宪梅(1971—),女,黑龙江海伦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