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与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比较及启示

2012-08-15岳磊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利奥波德自然界马克思

岳磊

(浙江财经学院 人文学院, 杭州 310018)

马克思与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比较及启示

岳磊

(浙江财经学院 人文学院, 杭州 310018)

马克思与利奥波德生态思想各具特色。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的交往方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个层面,对马克思与利奥波德的生态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指导当今生态建设实践。

马克思;利奥波德;生态思想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恶化日益凸显,环境污染、资源衰竭、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怎样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探讨如何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与利奥波德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思想。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散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他在《沙乡年鉴》中论述的大地伦理学已成为生态伦理学的经典之作。马克思与利奥波德的生态思想既具有共性又存在显著差异。比较二者生态思想的异同,可以从中获得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启示,对于指导当今生态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每种生态思想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与利奥波德都认为,人类首先是自然界的一员,自然界具有无可争辩的先在性和优先性,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但二者的生态思想也存在明显分歧。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体的,自然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6-57马克思坚持用辩证的方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对自然能动的反作用,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人处于更突出的位置。马克思提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思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是靠无机界生活,但人比动物更具有普遍性,利用无机界的范围也更广阔。人类将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作为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对象,对其进行加工,变成属于人的精神食粮;同时,也将其作为人类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通过食物、燃料、衣着、住房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人的直接的肉体需要。人类将“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56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56这就决定了人为了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更深层次上与自然这一“无机的身体”相结合。在历史发展层面,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90也就是说,历史是在人类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与自然不断的交往过程。而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的联系日益密切、人类的普遍性日益广泛的过程。“自然界生成为人”即“自然的人化”,强调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可见,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关系持辩证的看法,既肯定自然的先在性、优先性,又重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

利奥波德利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处于更突出的位置。利奥波德提出“大地共同体”概念,扩展了土地概念的范围,认为土地不仅包括土壤,在它上面生长的植物、动物以及水、气候等都是土地的一部分。他认为人也是这个由自然界万事万物构成的“大地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只是其中一个普通成员,不应具有任何特殊性。人类与“大地共同体”的其它成员都享有继续存在的权利,人类也应承担“尊重这个集体的内部成员”和“尊重这个集体”的义务[2]196。在历史发展层面,他还强调自然环境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性。首先,他指出,纵观历史,充当自然征服者的人类最终都败在自己手上。因为人类只是关心自身的价值,通常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可以判断“共同体”中其它成员的价值,“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决定了他失败的命运”[2]196。其次,他认为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不应该只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去分析,应该认识到这其实是人类和土地互动的结果。显然,在利奥波德看来,土地影响历史进程的能力不亚于人类活动。虽然他强调:“在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方面,土地的特质和居住在土地上的人类的特征产生的作用相同。”[2]197但他重视的是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可见,利奥波德生态思想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持系统论整体性的看法,认为人与自然万物组成“大地共同体”,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二、人与自然的交往方式

马克思与利奥波德都主张现实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消极地适应自然。面对人类发展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二者都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并在自然规律的指导下形成人与自然合理的交往方式。

马克思根据人与自然交往的普遍形式,提出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是人与自然交往的主要手段。马克思认为,实践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人与自然实现物质变换的主要手段。劳动实践“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如果停止实践,人类社会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动力。同时,实践也将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57。虽然动物也有生产活动,但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具有本质的不同。“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1]58因此,人类实践的方式如何、结果怎样,都直接影响到人与自然的交往。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58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指出实践中“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性,一方面肯定在实践中要发挥主体能动性,以主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标杆,达到实践的合目的性;另一方面又肯定客观规律的重要性,要求在实践中必须考虑对象的性质,充分认识客观制约性,达到实践的合规律性。因此,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的交往方式,应该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利奥波德则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在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以及改善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首先提出,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条件是要消解现今土地伦理规范中经济上的利己主义价值取向,重新认识和构建土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价值。同时,他认为,迄今为止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只是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自然的价值,滥用自然资源,而对维持生态系统完整、平衡、有序所具有的价值知之甚少。当人类与自然交往的基础建立在经济目的之上时,必然将自然成员人为地分成两部分:具有经济价值的部分和不具有经济价值的部分。由于自然系统中大多数成员没有经济价值,因而它们也常常处于人类与自然交往的视野之外,无法成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对象。利奥波德从“大地共同体”的概念出发,揭示了在人类看来不具有经济利益的自然物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在我看来,生物群落要保持稳定,就必须先保持完整,而这就是那些动植物存在的理由之一。”[2]202因此,必须改变在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导向,从哲学和生态学的高度确立自然存在物自身的价值以及自然群落完整性的价值,使经济利益导向转向自然价值导向。此外,为了改善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利奥波德对土地机制问题有正确认识。他提出“生物金字塔”概念,认为土地机制可以描绘成由不同自然物构成的金字塔模样。“生物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土壤,上面依次是植物层、昆虫层、动物层等,每一层都从它的下层获取食物,从顶层到底层存在着数目差异,人类只是处于中间层。“这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体系。它的各个部分既合作又竞争,共同维持着系统的稳定运转。”[2]206“生物金字塔”以土地作为能量源泉,时刻进行能量的循环,而这种“能量循环流动的速度和特质与动植物群落结构的复杂性有关”[1]207,同时也与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消耗有关。如果人类活动破坏生物群落的复杂结构,过度透支土壤肥力,则必然会破坏“生物金字塔”能量循环的能力,造成土地侵蚀,引发环境问题。因此,人类发展经济,必须认识到土地机制的运行规律,客观把握人与土地的联系,在最大程度上预测人类行为后果,做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表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对不和谐的原因,马克思与利奥波德分别从不同角度予以探讨,二者都认为生态环境危机之所以出现并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过分强调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忽视自然界的生态价值,最大限度地掠夺自然资源、污染自然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以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方法论基础的[4],因而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之所以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价值,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掠夺资源、污染环境,是积累资本、节约成本的最佳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盲目性决定它无暇顾及自然环境的保护,而资本自私自利的本性也决定它不会保护自然环境。在剥削自然界的同时,资本也奴役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1]58异化劳动不仅使人与自身相异化,也使人与自然界相异化。人类在对待自然界这一“无机的身体”时,不是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念出发,而是将自身作为自然统治者,不断扩展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和范围,使人与自然形成尖锐的对立。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必须首先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即超越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81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5]可见,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利奥波德认为,人类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坚持经济上的利己主义价值取向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大地共同体”以及“土地金字塔”等概念的含义,不能正确把握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以及理解自然生态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为了提升人类对自然界的道德标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利奥波德提出要扩展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首先,他指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已经从最早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发展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现在应当更进一步,将人类的伦理关怀扩大到处理“人和土地的关系,处理人和土地上动植物的关系方面”[2]195,即扩展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将生态之维引入人类伦理道德规范,是促使人类形成自然视角,放弃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经济上的利己主义价值取向。其次,他从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提出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三项原则,即完整、稳定和美感。“完整”是指人类要尊重自身所在的生物群落中所有自然存在物的生存权利,放弃人类是自然征服者的思想。“人类要尊重这个集体的内部成员,也要尊重这个集体。”[2]196“完整”原则是其“大地共同体”概念的集中体现。“稳定”是指人类在处理经济发展与土地的关系时,不能够破坏土地的生物构成机制。土地的生物构成机制非常复杂,分为不同的层级,构成复杂的生物链。人类只是处于中间层,只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如果人类经济发展破坏土地层级的完整性,则整个生态系统会面临崩溃的危险。“稳定”原则是其“土地金字塔”概念的根本要求。“美感”要求人类在与自然相处时,不能单纯考虑自然的经济价值,还要从更高的价值层面,即美学的层面来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美感”原则是其发自内心地喜爱、尊敬和赞赏自然,是对自然价值高度理解的具体表现。这三个原则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生物群落“整体”的完备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整体”的多样性;“美感”是只有人类才能欣赏的、自然本身的内在价值,是“整体”原则和“稳定”原则实现的标志。可见,利奥波德认为,只有将人类伦理道德规范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同时坚持体现自然要求的三项原则,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对当今生态建设实践的启示

1.正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一方面人不应当站在自然界之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另一方面人也要对非“人类中心主义”或“泛自然主义”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借口恢复和保持世界的自然状态,就否定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正当性,把人下降到动物的地位。只有坚持尊重与利用自然、保护与改造自然的统一,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工业化程度日益加深,人类利用自然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与旧的生产方式相比,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工业大发展也使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超过了自然所能承载的极限,生态危机也随之出现。自然界自身的净化、循环再生能力已无法消除人类对自然所施加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人类充分发挥自然所赋予的能动性,认识自然界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合理规划人类的实践活动,恢复已遭破坏的自然环境,保护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生态。

3.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交往的基本方式,而无论是开发利用自然的实践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都需要从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入手,在自然规律指导下进行。如果人类在同自然交往过程中忽视自然规律,只重视“人的尺度”而忽视“物的尺度”,则必然引发灾难性的生态后果。重视自然规律,提倡按自然规律办事,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的发展应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如果人类的生产实践不以“物的尺度”来规范,而单纯以“人的尺度”为发展的标准,开始时可能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必然引发生态危机。

4.运用美的规律保护自然

人具有丰富的感知能力,能够从美的角度去感受自然界的伟大;人也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是追求美的能动的存在物,能够自觉运用美的规律保护自然、改造自然。对自然本身蕴含的美的把握,是人与自然交往的重要前提。人只有从内心深处感知到自然界所具有的美的价值,才能积极主动地爱护自然,并将美的感受作为规律运用于实践中。人们应当在美的原则的指引下,按照美的规律去保护自然、改造自然。对已遭人类破坏的自然,应当按照其原有的美的标准加以恢复;对人类将要去利用、去改造自然,也应当以美的规律去指导实践,使“人化的自然”也能够成为美的载体。按照美的原则和美的规律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自然价值以及人类实践价值的双重肯定。

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社会代表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能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精华,因而相较于资本主义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现在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时期。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对立的产物,它脱胎于工业文明又高于工业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优越性。只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郭丹妮,译.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

[4]韩立新.马克思的物质代谢概念与环境保护思想[J].哲学研究,2002(2):6-1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责任编辑:曹小荣]

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of Marx and Leopold’s Ecological Thoughts

YUE Lei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Marx and Leopold’s ecological thought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 comparison between Marx and Leopold’s ecological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and harmonious contact between the human and nature can provide us some useful hints, which will benefi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ecological system.

Marx; Leopold; Ecological thoughts

B82-058

A

1671-4326(2012)03-0068-04

2012-01-17

岳 磊(1987—),男,山东青岛人,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利奥波德自然界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例说“自然界的水”
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
最强魔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