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及消解机制
2012-08-15黄闯
黄闯
(南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及消解机制
黄闯
(南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当前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问题严重。其就业边缘化的困境主要源于农村大学生能力缺失导致的竞争型边缘化和制度性障碍导致的非竞争型边缘化。这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教育观念、大学生的社会流动、城乡一体化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消解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在提升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相关政策设计,减少制度性障碍导致的非竞争型边缘化。
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制度性障碍;消解机制
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平提出:“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1]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农村学生是否应该读大学及农村大学生未来的出路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随后《半月谈》杂志在题为《如何引领大学生农民工》的报道中写道,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群体:他们出身农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毕业后与进城打工的父兄汇流,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混同,工资相差无几,生活境遇同样是在城乡之间漂浮[2]。这又一次把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困境推向舆论高潮。为何农村大学生怀着美好的梦想却最终成为同他们父辈一样很难在城市立足的农民工?为何在整体就业困难的情势下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尤为凸显?如何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寻求出路,是摆在当前社会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的困境
当前我国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主要是其就业边缘化。一方面,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体现在农村大学生整体就业率不高,无法实现充分就业。虽然国家没有完整的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统计,但从相关媒体报道及学者个人的调查仍然能够发现,农村大学生就业率较低,部分农村大学生很难顺利实现就业。据调查显示,在已签约和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的大学毕业生中,城镇大学生就业率为61.3%,农村大学生就业率为38.7%;尚未找到接收单位的大学毕业生中,农村大学生占65.4%,城镇大学生占34.6%[3]。另一方面,即使已经顺利实现就业的农村大学生,其整体就业质量偏低,工作环境差、技术含量低、收入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基本上处于与农民工同样的就业层次。如被人们广为熟知的“蚁族”群体,其主要来源就是农村大学生,其很难进入主流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待遇较高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工资收入水平较高的私营企业。农村大学生整体上处于就业边缘化的境地。如果农村大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仍无法顺利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这将直接影响其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影响到农村社会整体的教育观念,甚至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的原因是多维的,政府、社会、个人、学校等各层面都会对其就业产生不良影响。但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的困境尤为明显,这就不能把一些共性的原因归结为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的困境。姚裕群认为,我国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是由于,其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排斥就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约束就业、技术进步挤出就业岗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4]。但这对城乡大学生的就业约束是一致的,并不是只有农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才会面临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的原因时,排除了一些属于共性的因素,如大学生的供需矛盾、教育质量下降及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不匹配等。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的困境主要源于其个人能力缺失导致的竞争型边缘化和制度性障碍导致的非竞争型边缘化[5]。竞争型边缘化是在合法竞争中发生的弱势化。非竞争型边缘化是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不是在合理的竞争之中发生的。
1.能力缺失导致的竞争型边缘化
大学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导致大学生供大于求。据统计,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2005年为280万人,2006年为338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 2008年达到559万人,而2009年超过610万人[6]。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实现稳定就业的关键,而农村大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欠缺则直接影响其就业绩效,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的边缘化。由于农村大学生先天能力不足,如缺乏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文艺特长等就业基本素质,加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下降趋势,导致其在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就业能力普遍缺失和就业能力的结构性失衡。
2.制度性障碍导致的非竞争型边缘化
(1)城乡二元化教育制度。城乡二元化教育制度的存在导致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师资、教学质量及农村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综合能力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一是教育投入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中小学缺乏合格师资及足够的办学经费,限制了农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农村教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农村学生很难进入国家重点大学。据统计,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2005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只占一成左右;同时,据调查显示,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中农村生源占17%,而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7]。虽然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入学率有了较大提高,但农村大学生就读重点大学的数量却没有增加,教育并没有因为扩招而变得更加公平。三是学生的院校出身与就业密切相关,许多就业单位明确规定只招聘“985”、“211”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把大量就读一般院校的农村大学生排斥在外。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没有享受到城乡平等的教育权造成先天不足,影响未来就业,是城乡二元化教育制度的差异在就业质量上的体现。
(2)就业户籍制度。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在户籍制度上归属于不同的身份体系,导致他们在城市就业体系中的不平等。在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更多的就业机会集中在城市,而城市又通过户籍制度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壁垒把大量的不具有当地户籍的农村大学生排斥在就业门槛之外。在就业成为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学生的就业权益,严格以户籍制度限制外地学生的就业市场准入,越是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围墙往往越高大坚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仅以供求总量、结构、预期及扩招等因素简单来解释,而应从其深层原因分析现有制度下城市资源与学历之间的冲突[8]。现有城市拥有的就业机会难以容纳更多的大学生时,农村大学生就被排斥在城市就业体系之外。
(3)就业潜规则。就业潜规则的存在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进一步剥夺了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农村大学生就业机会。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群体本身的社会化程度较弱,社会关系网稀少,而其家庭也缺乏就业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本。在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竞争出现白热化状态的情况下,社会强势阶层可动用各种资源为其子女或亲戚就业,弱势阶层的子女却只能靠自己的实力与其竞争,而且往往处于劣势。所谓的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农二代及萝卜招聘等都已显示出就业潜规则的存在远比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更加重要。据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会公务员队伍中,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父母是“普通职工”的占26%,而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最小,仅占2.8%,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已沦为“拼爹游戏”,父辈社会地位的高低,掌握社会资源的多少,成为子女就业的决定性因素[9]。当前我国社会普遍的权力垄断与世袭、国有企业资源的垄断严重破坏了机会均等,使缺乏社会资本的农民子弟处于劣势地位[10],最终导致农村大学生无需竞争直接排斥在高端的就业市场之外。
在城乡二元化教育体制及教育发展非均衡的作用下,导致农村大学生先天营养不良,整体就业素质不高、能力结构失衡,与同时期城市大学生相比,其已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准备中处于边缘化。当他们步入社会选择就业时,由于缺乏社会资本,没有城市户籍等却又导致其在就业中再次陷入边缘化。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的消解机制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社会结构出现危机的一种表现,是城市与乡村进一步隔离疏远的体现。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他们自身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社会整体结构的固化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社会中公平就业的机会。因此,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的消解除了需要提高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以外,还需要调整社会结构,改变就业户籍制度限制。
1.提升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是加强就业指导,明确学业规划。学业规划是大学生在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基础上,对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安排和计划,它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将由此影响到大学生的成才和今后的发展。二是加强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由于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固有矛盾导致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因而加强农村大学生职前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成为其改变就业弱势的重要手段。三是加强社会实践,完善就业能力结构。强化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其实际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问题不能单纯依赖其整体素质的提升得到改变,而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地位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不公导致的,为改变制度性设计缺陷,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为农村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1)改变二元化教育制度,均衡发展教育。二元化教育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村学生在大扩招的背景下仍很难进入国家重点大学就读,难以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因而为了不让农村学生在高考前的知识能力储备落后于城市学生就必须改变二元化教育制度,均衡发展教育,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在重点大学就读。
(2)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公平的就业环境包括改变就业户籍限制,降低以至消除就业潜规则等。公平的就业环境排除了其非能力以外的就业行为,可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条件。在就业潜规则盛行的情况下,就业素质的提升很难改变其缺乏各种社会资本的现实,直接影响农村大学生提升其就业素质的动力,通过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让更多的农村大学生有机会通过个人素质的提升获得理想的工作,对农村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有着很强的激励作用。当然,公平的就业环境的构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是很难实现的,但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减少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
(3)实施倾斜性的就业保护政策。农村大学生作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政府有义务为每一位农村大学生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政府可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把农村大学生培养成农村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如果其愿意在农村就业,要为其工资福利等实施倾斜性的就业保护政策。如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并没有户籍政策的限制,但城市大学生很难扎根下去,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增加未来就业的砝码,而农村大学生对农村有着更深的情感,对农村的认知能力更强,更容易在农村社会深扎根。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把农村大学生吸引到农村就业,使其成长为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农村社会整体的教育观念、农村大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城乡一体化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解决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制度性障碍导致的非竞争型边缘化,通过政策设计为农村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尽量减少其就业过程中的非能力原因而导致的就业边缘化,为农村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黄艳,张玉琴,朱小勇,等.全国政协委员王平:“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EB/OL].(2011-03-08)[2012-02-10].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1-03/08/content_1285189.htm###.
[2]刘健,李亚彪.大学生农民工调查:论知识是大学生,讲身份是农民工[J].半月谈,2011(2):48-51.
[3]刘宗南.社会资本与农村大学生就业[J].中国科学教育,2005(16):4-6.
[4]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10-14.
[5]李强,孟蕾.“边缘化”与社会公正[J].天津社会科学,2011(1):63-65.
[6]赖德胜,李长安.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分析及政策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9(2):83-87.
[7]潘晓凌.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EB/OL].(2011-08-05)[2012-02-10].http://www.infzm.com/content/61888.
[8]谭庆刚.制度性失业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J].人口与经济,2011(3):22-26.
[9]黄豁.消解“阶层固化”隐忧[J].瞭望,2011(2):23-24.
[10]王文龙,赵妍.农村读书无用论:非理性的理性[J].继续教育研究,2011(2):43-46.
[责任编辑:王世斌]
Rur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Marginalization and its Solutions
HUANG Chu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Nanyang Normal Univerity, Nanyang, 473061, China)
At present the issue of employment marginalization of rural college students is serious,which results from the competitive marginalization due to the lack of competence of rur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non-competitive marginalization due to the system obstacle. This directly affects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the rural society, the flow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ability, play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perfect the relevant policy and reduce the non-competitive marginalization due to the system obstacle.
Rur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marginalization; System obstacle; Solutions
C913.2
A
1671-4326(2012)03-0089-04
2012-02-24
南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QN2011019)
黄 闯(1981—),男,河南淮滨人,南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