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加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2-08-15黄文涛

文教资料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新生大学班级

黄文涛

(南京理工大学 紫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如何加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黄文涛

(南京理工大学 紫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知识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之一,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当今社会,大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智力资源,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

大学新生 思想政治教育 全员育人

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而大学新生则从这一阶段的起步,大学生活的开头不仅有难度,而且很重要。如何使新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当前高校新生的特点

当前我国高校大部分新生出生在90年代初期,因而普遍具有90年代青少年的一些特点,俗称“90后”。“90后”生活学习条件普遍较为优越,所处的社会背景较为安定,因而他们能够打下较好的健康基础,身体条件普遍较好,学习接受能力更佳,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速度快,思想相当活跃,敢作敢为。

有着这些特点的“90后”进入高校后,他们将面临人生的新的里程碑。大学是形成他们性格特点的重要阶段,大学一年级就是这一个新起点。当前大学新生普遍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信心高涨却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成为一个大学生,迈入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实现了人生阶段性的重要理想,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加之因考入大学获得了社会广泛的期许,因而大学生对事物普遍有更高的心理预期,希望能在大学得到更为丰富切实的知识,展示其风采。加之大学的各种设施条件较为完备,氛围活跃,大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往往难以抑制。但究竟想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心里还没有太多的想法。未进入大学之前,大学是他们的最重要目标,但进入大学之后,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很多新生不免茫然。

第二,对大学生活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无所适从。在中学时期,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他们形成了严谨守纪的行为习惯,谨慎有余而活泼不足。进入大学之后,撤除了高考这道紧箍咒,升学的警报骤然解除,这既让大学新生感到欣喜异常,又觉得无所适从。是再接再厉,还是从此逍遥无为成为摆在新生面前的一个问题。显然,大学有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特点,既无需像中学那样着重强调以纪律为规范,学习为目标,但也并不意味着从此无忧无虑,紧接而来的依然还有各种学习的任务,而且更高更深。如何调节学习这道压力阀门,并融入大学新生活是新生必须谨慎处理的一项重任。他们此时处于由不适应向适应的过渡期。

第三,对新的人际环境充满憧憬也伴有失落感。进入大学之后,新生需要重新理解和建立人际关系。大学和中学的人际关系圈层很不一样。中学时期,学生离家都不远,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基本不离本土乡亲,生活环境一致,因而语言、思维和习惯都近似,沟通的障碍相对较少。而大学时期,多数学生离家较远,学校的环境和中学的环境相差很大,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语言、思维和习惯差异较大。尤其是师生关系和中学时期大不一样,中学的师生关系类似于保姆型,事无巨细,教师都了如指掌,而大学的管理和教学有很分明的界限。这些既让新生无比憧憬,希望借此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更多的异地风情,然而没有了往日安之若素的熟悉情境,中学和大学鲜明的对比让他们难免感到忐忑和失落。因此,如何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形成自己所适应的生活圈层对新生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当前高校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一年级是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转变的重要阶段,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和大学有巨大的差异,因而大学新生存在着以下这么几种主要的问题。

首先,由于环境应激带来的问题。学校环境的变迁,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甚至生活习惯的改变对刚入大学的新生来说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有的同学往往不能很快、很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本应美好的大学生活变得不堪忍受,产生厌学的情绪,或逃学,或玩乐,有些甚至离校出走。比如家庭贫困的新生,面对大学里各种骤然加剧的开支,费用不菲的各种培训和活动,捉襟见肘的境况与家境优裕的同学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不少贫困新生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各种资助尚能够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是不乏有一些贫困新生在贫困面前缺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人在经济与心理的压力下,自暴自弃,最终导致物质和精神上的“双贫困”。

其次,与自我有关的不适应(如心理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毋庸置疑,能够考入大学的学生在他们的中学时代都是比较优秀的。但上大学以后,在众多的都优秀的同学中间,每个人的优秀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就需要新生能及时调整“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矛盾。很多新同学就是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而经常使自己处于一种压抑状态,甚至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长期如此必然引发心理疾病。而对于刚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更大。

最后,人际关系带来的问题。在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的交际圈,新生尝试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新生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交往出现障碍。值得一提的还有如何处理老生这一参考系的问题。新生进入大学后,茫然之中高校的老生无疑是一个显要的坐标,他们的表现各异,对新生的启示也是各不相同。大学的新生活如同一条河,新生则是趟河的小马,究竟该听谁的是个问题。大学是独立精神的摇篮,因此大学新生应努力树立独立的人格,自立自强的精神。这显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自我实践的同时也要参考别人的意见。

如何使新生顺利地完成角色的转变,是高校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的任务。

三、加强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环境更为复杂,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在方法、手段上要有所创新。

(一)针对新生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当前我国高校新生政治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在理想、信念上,部分高校新生缺乏正确的认识,信仰方面仍然存在着相对混乱的状况;在政治行为和能力上,认识和行为脱节,理论和实际脱节,总体上表现为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应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迅速使新生得以凝聚,为下一步开展正式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做铺垫。

班级是大学新生入校之后最初所属也是大学期间所属的基本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大学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因此尽快发挥班级组织的功能至关重要。必须迅速建立高效团结的班干部队伍,强化班级的团队精神,强化班级管理委员会、团支部、兴趣小组、支部志愿者服务队等班级内部组织的职能。充分依托这些班级组织,根据班级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会、政治学习、团支部民主生活会、班内学科知识比赛、支部志愿服务、班级体育比赛等集政治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于一体的班级集体活动。总之使新生尽快地消除陌生感,并且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不平静的心灵有所归依。

其次,发挥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程在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尽管大学新生基本都已成年,但毕竟年轻,还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新生入学后不久这一关键的阶段展开系统的思想教育,以取得先机,或纠正其以往的思想认识的偏差,或重塑其思想价值体系。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向广大新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停留在以往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该以大学新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为宗旨,立足于大学新生做人成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增强其实效性。帮助大学新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培养大学新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因而,在高校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承担着育人的使命,为高校新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良好习惯的形成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真正落实全员育人的战略。

(二)针对新生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新生思想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如网络的普及之下学生思想状态充满变数,传统教育难入新生的头脑,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等,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高校的很多工作离不开网络,但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很多青少年因网络而迷失人生的方向。由于网络的普及,高校新生在入学之前,对于网络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其中还有不少是个中“高手”,但也由此给其思想状况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因此,注重网络的问题显得极为突出。然而只要应用得法,完全可以趋利避害,并且开辟一条新的思想教育途径。

大学新生入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将直接影响学生四年的在校生活及毕业后面临社会与人生的态度。所以摸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与思考。

[1]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论思政教育工作与辅导员的人际效应[J].思想教育研究,2005,(03).

猜你喜欢

新生大学班级
班级“四小怪”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