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中的角色研究
2012-08-15孙晓珍高敏芳
孙晓珍 高敏芳
(1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2渭南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文化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察,文化艺术是被打上鲜明烙印的社会现象,引导着小到个体大到国家的精神信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文艺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化观念实现了历史性嬗变。文化艺术利用其生动形象、受众广泛和雅俗兼顾的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百年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艺术:传播思想的重要载体。
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思想不断解放开化、文化日益多元发达、艺术渐趋丰富精彩的动态过程。
(一)价值观影响人类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艺术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根深蒂固的伟大力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作用。在西方资本主义学者看来,文化艺术在人世间的地位,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艺术,而不是政治或其他。[1]在我国,近些年兴起的文化艺术软实力研究向世人传达着一个非常明晰的信号:文化艺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必不可缺的指标。在全世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中西,无论哪种学派,都无一例外地在肯定着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
将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具体化,就是塑造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从而影响社会进步。毋庸置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接纳的文化价值观如何,都能够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权等方方面面极为鲜明地体现出来。戴维·兰德斯在《国富国穷》一书中表示:“文化的重要性及价值观与进步的联系。”并且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根本的是文化、是这个国家的普遍价值观。”
以经济发展为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或者不发达,并不是外界所强加的,而是社会自身的价值观选择。中国能够从贫穷实现温饱进而小康,到如今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最为关键的是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思想解放,换一个角度来说,是价值观的颠覆性转变。马列主义带给我们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思潮,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制度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路线。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义强调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定力量,文化艺术及其所塑造的价值观是属于社会意识的主要内容,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始终如一地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科学思想决定长远未来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未来。文化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价值体系,更是一种对行为起到规范性作用的思想体系。有人说,只有思想才是永垂不朽的。其中,科学思想是决定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在迈向未来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除了必须有强大的经济驱动力外,还需要有一种来自内心世界的文化信念支撑人们的内在精神,以加速推动历史发展步伐。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自产生以来,就持续保持着活力和创新性,是经受住实践多次检验的朴实的、管用的真理,中国现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指导。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未来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指引中国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注重与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不同时代条件下的具体情况相适应,批判性地继承最初的马克思主义,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话语,又能够在实践中突破陈规,超越固定化了的文本,在革命和建设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精神和实践性要求已经内化为追求真理和探索发展的理性的人文精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内在原因。
(三)寓于文化艺术当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20世纪对世界革命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中国传播是从文艺界开始的。追根溯源,李大钊被称为“马克思理论中国传播第一人”,他在1919年5月的《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开启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先河。此后,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吸纳了一大批的文艺界知识分子,如邓中夏、张国焘、瞿秋白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传播关键性一步,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这一科学思想,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今天,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指导下的文学艺术仍然占主流地位,扮演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传播和使其深入民心的重要角色。
二、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品质。
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故步自封的理论最终只会被淘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坚持的优良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在跟随时代的步伐,结合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样也在变化中思索前行,不断创造文学艺术的新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准确地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实质上就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从最初的零碎观点介绍到全面且系统的理论阐述再到逐步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这期间产生了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文艺理论,并在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高举邓小平文艺理论旗帜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使得新时期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加充实和丰富。
(二)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地位
世界知名杂志《时代》在2000年做过一次主题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的调查,马克思以最高票位列第一。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全球的影响之广泛,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最有具影响力的学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文艺理界不可小觑。
从当今世界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建设实践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地位无可撼动,并且会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而继续丰富和发展。当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外,还扩展至今天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即卢卡奇的现实主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理论,等等。[2]马克思文艺理论将会继续保持在世界文艺界的影响,并且一如既往地对社会主义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运动的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三)在多元文化竞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当今世界各个领域竞争激烈,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使得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处在多样化的境况中,各种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活动蓬勃兴起,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受众增多,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电子媒体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兴起和普及,由此引发的新文艺更是日新月异,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生事物和文学艺术现象也催生出许多新的文艺力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面临着因高科技的冲击而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阐述,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和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根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起支撑性作用的主干力量,更是不能掉以轻心。今天出现的新现象,我们不必草木皆兵,但也不能听之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与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争论中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马克思文艺理论要直面现实,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个普遍真理做出合理并有说服力的回答。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稳步发展和文艺政策既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又与中国国情相符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屹立不倒的最好的佐证。因此,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我国文艺建设的指导性地位。
三、提升文化艺术软实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出要推动文化艺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古往今来,文化艺术对于提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公认,中国封建时期辉煌的汉唐文化、风靡当今世界的美国流行文化就是最好的证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今天,文化和艺术“软实力”实际上从侧面反映出了国家发展的“硬道理”。文化艺术是一个国家独有与众不同的资源,是最长久、最可靠、最具有民族情感的竞争优势。打造文化艺术品牌,不能再停留在话语层面,必须及早地将其付诸文艺实践。借用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
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立足之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显得尤为特别。唯有传统的文化艺术才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也才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吸引外来眼光。立足本土文化,宣传本土文化,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续发展,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生存之本。
兼顾文化知名度文化美誉度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之基。在高科技迅猛发达的今天,网络和其他各种电子媒体对于文化的传播影响深远,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全方位传播中国文化,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兴起的中国文化节就是最成功的范例。把最好的、最优秀的、最能为世界所接受的文化传播出去,一方面加深世界各国普通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完善中国的国家形象。
文化艺术创新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进方向。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创新涉及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近年来,文学艺术作品数量众多,但传世精品却极为缺乏,中国的文艺市场经常充斥着西方的文艺作品。任这一形势继续蔓延下去,中国的文艺前程堪忧。因此,着力打造精品文化,不应停留在老思想上,要开拓创新,创造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占据文艺市场的主导地位。文化体制改革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经营性文化事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采用新的文化发展方式,破除原有旧体制对文化发展的束缚,努力用新的文化机制保障文化繁荣。根据文化事业不同的特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以期各自都能够发挥应有的职能,加速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大发展。
文化凝结着历史,艺术与未来对接。中华民族以悠久而卓越的文艺盛名蜚声海外。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伊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为指针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将最大限度地绽放中国文化的璀璨光芒。
[1]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新华出版社,2010.
[2]张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