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及建设路径
2012-08-15王庄越
王庄越
(南京工业大学 法律与行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及建设路径
王庄越
(南京工业大学 法律与行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风气、学校氛围,代表着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 大学生素质 作用 建设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素质教育理念是我国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与大学生素质发展息息相关,这就要求高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之中。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容纷繁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分类上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有学者从空间范围来说:“认为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一样属于社会先进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但它处于社会文化的最高层,凡是校园里发生的事情都可以纳入校园文化的范畴。”[2]还有学者从主次上划分,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即“第二课堂说”、“课外活动说”或社团活动,认为学校课堂教学之外一切自发的或有组织的“第二课堂”或社团活动,就是校园文化。还有人把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整体进行研究,即“校园精神说”、“文化氛围说”和“规范说”等,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图等因素的综合”。[3]
以上几种说法,都从某一个角度或者层面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了界定,不可否认它们都揭示了校园文化的部分本质内涵,但由于其片面性,不免存在着一些缺憾和不足。我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存在于高校校园中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所有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形成并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它是在学校创造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学校特色的,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目标的总和,更是维系学校的一种精神力量。
二、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
校园文化表现为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开放的思想观念、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格、情操、行为方式等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多年来,以苦啃书本、追求升学率为第一目的的中学生活,“高分低能”型学生几乎存在于每一所学校。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生活不能自理、对集体生活不能适应、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等问题频频出现。复杂的社会生活要求大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交际能力,否则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可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大学生学习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自身,这就为学生施展能力与才华提供了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是促使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在“象牙塔”内的单纯和幻想,大大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2.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知识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刻板的“满堂灌”、“填鸭式”、“我讲你听,我写你抄”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要,因此,校园文化一方面成为高校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另一方面直接成为常规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补充。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是不平衡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也是不同的,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一方面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表现、提高自己的领域,另一方面能为大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一个广阔天地。
当下社会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仅仅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一定的人文素养更是必不可少。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进一步实现自然科学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开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领域,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丰富他们的哲学思维、形象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3.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传统的“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大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他们更需要一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大学校园增添了一种气氛、一种活力。而在大学生们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时,大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相互接触、了解的机会和场所,在相处交往和交流中,他们不但了解了别人,而且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增强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缺乏必要的心理适应能力,变得焦虑紧张,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高校校园文化的多种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社会活动、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让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正确定位,了解自己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同时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座谈会及大学生心理协会等进行思想感情沟通,提高心理素质。
4.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培养进取精神。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着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学校及其成员,引导个体把自己的追求置于学校总体目标之下。校园文化以熏陶为手段,是对自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校园里每年的节日文化,例如“五四”、“七一”、“十一”等,历来都是从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出发,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教育,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信仰进行审视,达到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进取心的目的。
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潜在性的特点,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基础上,以形成高层次、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作为必要补充,潜移默化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校园社区里得到充分的显示,尤其是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伴随其行为修养的表现得以展现。
三、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努力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适应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必要补充,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
1.明确定位,有的放矢。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根植于她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每个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特性表现在她自己的生命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我国高校数量多,种类杂,各自肩负着培养祖国所需的不同人才的使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针对本校的办校历史、地理区位环境、学科优势等条件,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明确校园文化的定位,着重打造适合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才能使自己的文化闪闪发光、持续延伸。如南京工业大学以体育文化为校园文化品牌,该校女子垒球队名震全国。南京工业大学凭借该优势,承办多项重大体育活动,其江浦校区正在建设亚青会运动员村。
2.机制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保驾护航。规范不仅是作风问题,也不仅是效率问题,规范体现的是意志和习惯,进而是一种文化。[4]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加以引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地进行。[5]由于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牵涉面宽、参加人员多、影响广泛,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和制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该制度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和鼓励学生趋向教育目标和规格,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目的的规章制度;第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规定,如社团组织管理规定等;第三,校园文化活动经费的划拨和管理办法。此外,还有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以及学校一些非程序化制度。
3.与时俱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纵观我国大学精神文化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发展到近代孙中山的‘立志做大事’、‘天下为公’的新大学精神,再到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和竺可桢在我国积极传播的欧美大学精神,最后发展到建国后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大学理念”。[6]可见校园文化并非是停滞不前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体现。而如今的大学生面对着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科技化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校园文化活动需要新鲜的元素。与时代接轨,不断更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让他们享受最新的文化成果,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光明日报,2007-10-25.
[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光明日报,2006-8-6.
[3]于英焕.对加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
[4]袁小明.大学文化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4-9-21.
[5]朱兴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VOL2,(3).
[6]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