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茶道之“一期一会”——无常观在日本茶道中的体现

2012-08-15潘洁敏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茶会茶室茶道

潘洁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一、引言

茶文化源于中国,据茶圣陆羽的《茶经》的记载,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日本的遣唐使已经作为礼物把茶带回日本。所以可以想象在奈良时代日本人已经把茶当饮品。而茶树开始移植到日本是在平安时代 (公元794—1192年),在中国学习了近30年的日本僧侣永忠(公元743—816年)于805年携带茶种回国,并把它种在坂本这个地方。但因为当时因为种植水平低,不太成功,加上公元894年日本终止了遣唐使的派遣,中日文化交流中断,茶叶也无法从中国进口,于是饮茶的风俗一度衰退了。到了平安末期到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日本重新与中国进行交流,从中国回来的日本僧人荣西明庵(公元1141—1215年)在把禅文化带回日本的同时把中国茶籽也带回了日本,并把上等的中国茶籽赠给了京都栂尾明惠上人,大概是由于栂尾这个地方很适合于种茶,上等的茶叶产量不小。随着日本与中国的交流扩大,饮茶的风气在僧侣和武士的这样的上流阶层盛行。之后到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年)初期都是流行“斗茶”的游戏。室町时代中期,村田珠光(公元1423—1502年)在华丽的贵族茶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茶汤简素的风格,提出了“詫び茶”的概念。他的审美观的不仅表现外在的形式美,更注重宗教的还原式的内省美,他将追求华丽的书院茶风改成了尊崇自然和乡间茶具的草庵茶风。继珠光之后,武野绍鸥 (公元1502—1555年)将日本的和歌理论导入茶道,将日本文化生活中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草庵茶道。绍鸥之后,由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集前者之大成,从形式到内容上确立了草庵茶道,为茶道礼仪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5世纪末,茶道完全脱离了宗教,成为独立的礼法,茶道由此正式确立。在接下来的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8年),千利休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茶道,建立了“家元制度”,最有名望的是“三千家流”①。这一时期是日本茶道的辉煌时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点的茶道。明治维新(1865—1889年)以来,茶道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其文化内涵的加深,时代感的增强,以及形式上更具民族特色,形成了现代的茶道。

二、“一期一会”与无常观

日本茶文化是由禅师从中国引进、传播,并经过改造、发展,从而确立的。这就决定了日本茶道从一开始就具有与禅宗不可分离的性格。“茶禅一味”的思想经武野绍鸥、千利休、千宗旦的发展、完善,最后明确下来了。“茶意は即ち禅意也。故に禅意をおきてほかに茶意なく、禅味を知らざれば茶味も知らざれず”②,大意是:茶意即禅意。抛开了禅意则无茶意可言。不懂禅味,就不懂茶味。正因为日本茶道与禅宗的不可分割性,所以,日本茶道的基本思想“一期一会”即源自佛教的无常观。

无常观是指世事无常。原始佛教为了论证人生无常,提出了三个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是为“三法印”。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各种物质现象、心理活动,都是迁流转变、不遑安住的“有为法”。有为法由众因缘凑合而成,没有不变的自性,而且终将坏灭。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无常迅速,念念迁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③《金刚经》著名的金刚六如揭,形象地表达了佛教的无常体验。诸法无常,人生为无常患累所逼,不能自主,便产生了种种痛苦。佛教对人生痛苦的深切感悟既然没有一样事物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与人的每一次交会也是绝无仅有的。

“一期一会”的含义是:“一期”是指人的一生,“一会”表示仅有一次的相会。茶事活动亦如此。茶会的宾主在此时、此地相遇,一生之中仅有一次机会,所以要珍惜这一瞬间,应付出全部真情来对待。

“一期一会”的思想是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公元1544—1590年)在其著作《山上宗二记》里作为绍鸥的教诲首次提出的。后经江户时代后期的茶人井伊直弼(公元1815—1860年)的《茶汤一会集》引用、发展,而作为茶道的基本精神广泛流传。

“一期一会”思想的出发点是茶会时间与空间的及茶会作法的变化。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曾有某人向千利休请教关于做好夏日茶会与冬日茶会的秘诀。千利休答道:“夏ハイカニモシキヤウニ、冬ハイカニモアタタカナルヤウニ、炭ハ湯ノワクヤウニ、茶ハ服ノヨキヤウニ。”④(夏天的茶会秘诀是要让人感觉到多么的清凉,而冬天的茶会秘诀则是多么的温暖。)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考虑,利休规定11月到来年的5月茶会,要用“炉”。于茶室点茶座的榻榻米中,设计了可活动的、可放置“炉”的地方,以供取暖;在夏季则要将“风炉”置于茶室角落的榻榻米上,以免热气侵袭客人。

除此以外,在茶会的空间变化上,千利休在谈到野外举行的茶会时强调:“……手わざ諸具ともに定法なし。定法なきがゆへに定法大法あり。”⑤(这时候操作的手法和道具都没有一定的法则。正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则,所以是超越一定的法则之上的大法则。)可见,千利休在钻研草庵茶道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茶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并根据种种变化在他所规定的茶道各式中做相应的调整。这种茶道大法正体现了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的思想。虽然千利休并没有提出“一期一会”的观念,但是他在草庵茶道茶会的种种论述已为这种观念的提出做了铺垫。

“一期一会”的思想将外在环境、客观事物的变化最终归结到人生的变化无常。既然茶会发生在不同的季节、地点,茶人用心经营的每一次茶会便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成了为达成茶道“大法则”而做的即兴的表演,那么世间也不可能出现两次相同的茶会。比如说,点茶的抹茶分量,注入茶碗的水量,道具摆放的位置,茶花插的位置都有少许不同,主人和客人因种种偶然因素的伴随,油然而生一种不期而遇喜悦之情。所以,即使是极亲密的友人之间的茶会也被视为“唯一”加以珍惜。这种认识最终使时间、空间的变化与人世间的无常统一于草庵茶道中。

三、“一期一会”与“一座建立”

“一期一会”具体体现在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营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小入口进来。在整个茶的仪式中,崇尚的是平等,不论客人的地位高下,即使是武士,也要放下剑膝行着穿过低于三尺的“にじり口”进入茶室。座次也是客人们在门廊静候时商定的,必须依次进入茶室。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为了达到“一座建立”,珍惜这“一期一会”,主客双方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它体现为主客双方的“礼法”。

关于主人的“礼法”,《利休百首》第95首⑥道:“水と湯と茶巾茶筅に箸楊枝柄杓と心あたらしきよし。”说的就是每次茶会,不仅水、茶巾、茶筅、筷子、水勺等要焕然一新,主人的待客之心也要一样。另外,主人要以“七则”作为指导思想接待客人。“七则”的内容是:要把茶的味道点好,炭要准备好能马上把水烧开,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保持自然美,时间以早为宜,即使不下雨,也要备好雨具,以心待客⑦。从露地到茶室的摆设,主人悉心布置;在点茶缓慢的、严格规范的一系列作法中,客人也能体会到主人的待客的诚意。

而客人的“礼法”主要表现在对主人的感谢。茶道的茶事讲究前礼、后礼、总礼等。如果被邀请参加茶会,那么首先要向邀请方的主人以信件方式通知或承诺是否出席,同时对主人能够邀请自己表示感谢,这是前礼;等到茶事结束后的第二天,还要去对前一天得到主人邀请做出答谢,这就是后礼;而总礼则是茶事结束时的一种礼节。另外在品茶的过程中,当主人送茶时,客人要回敬“四礼”⑧。一礼是对端茶人的谢意;二礼是对在座长辈、同伴的致谢;三礼是对自己获得饮茶机会的感谢;四礼是对茶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除此之外,“鉴赏”这个环节,也是是对主人回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拜见”充满野趣的茶庭,飘荡着禅气息的茶室、挂轴、插花,以及朴实无华的茶具,在对各个茶道元素的鉴赏之中,充分读懂主人的诚心、茶禅一味的内涵。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即“一座建立”,主客互敬、互爱,享受世间的美好,从而达到主客心灵的和谐交流和“一期一会”的效果。

四、“一期一会”与“余情残心”

所谓的“余情残心”,指的是眷恋、依依不舍。“残心”原来是剑道、弓道等武道的用语,指的是一回合的与对手交锋结束后保持最后的姿势,准备下一回合。用在茶道上,指的是无论是对待茶具还是对待客人都要像对待恋人一般,离开、离别时要依依不舍。这一点在点茶过程和茶会结束时得到充分的体现。

《利休百首》第50首道:“茶入れより茶掬ふには心得て初中後すくへそれが秘事也。”和歌中的“初、中、后”也称“序、破、急”,说的是掬茶用三勺,分三阶段:一勺要量少为序,二勺略多为破,三勺最多为急。“序、破、急”也应用到打茶等各环节。点茶每个细节都有缓急节奏,以此充分体现主人的“一心一意”、“一丝不苟”的待客之心。而在每个环节结束放下茶勺、水勺、茶碗、茶罐等茶具时,《利休百首》第9首道:“何にても置き付けかへる手離れは恋しき人にわかる々と知れ。”即放茶具的时候,要像和恋人分别时那样,眷恋不舍,缓慢地放下。其郑重的手法,可谓是主人珍惜这“一期一会”的体现。

不仅在点茶时是如此,在茶会结束后,井伊直弼在《茶汤一会集》中提出了“独坐观”,“主客とも余情残心を催し”、“客も静かニあと見かへり出行けは亭主ハ猶更のこと、客の見へさるまても見送る也”、“炉前ニ獨座して今暫く御話も有るへきニ、もはや何方まて可被参哉、今日一期一会済みて、ふたたひけへさる事を観念シ、或ハ獨服をもいたす事、是一会極意の習いなり”⑨,意即主客双方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客人一步一回头地恋恋不舍离去,主人则一直目送到客人的身影消失为止。主人在送走客人后,独坐炉前,孤独地为自己一人点着茶,独思:要是现在可以和客人再倾心而谈就好了,但客人却不知走到了何方。今天的一期一会结束,就不再复来。这才是真正领会到“一期一会”的深刻含义。井伊直弼的“独坐观”,充分体现了茶道的“一期一会”思想。

五、结语

公元6世纪佛教传到日本后,无常观深深地渗透到了日本国民的精神生活里,日本人对于无常的理解,不是仅具有佛教上的消极思想,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虽承认世事无常,却不消极回避,而是积极追求,在变化中寻求新生。佛教的无常否定今世,希冀来生;而日本人的无常观是否定今世的过去,肯定今世的未来。日本人将无常的观念实践化,又将这种实践活动日常化。14世纪纪吉田兼好的名作《徒然草》⑩充溢着人生无常和飘然出世的思想。但吉田无常的描写并不全是消极的,反而更多的是克服消极、超脱的无常观。他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肯定现实和人生的角度赋予无常观以新的积极的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不仅如此,他还从其所持的无常观出发,提倡一种新的日本美意识——“无常之美”“不完全之美”“简约之美”。这种美意识,虽与传统的王朝贵族情趣有许多相通之处,然而它已涂上一层世间无常观的色彩,在茶道中则称为“詫び”美。由于篇幅的关系,其将作为今后的课题加以探讨。

注释:

①三千流,指千利休家族的三个儿子继承父业并各自形成独立的茶道流派,即里千家流、表千家流、武者小路千家流.这三大流派构成日本茶道的三大支柱。

②寂庵宗泽.禅茶录[M].1828.

③肖静.论寒山子诗的禅宗思想及佛教的无常观.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M]:129.

④千宗室,千玄室.里千家茶道[M].財団法人今日庵,2011:61.

⑤筒井紘一.スラスラ読める南方録[M].講談社,2007:181.

⑥里千家11代家元玄玄斋宗室把千利休的关于茶道思想、作法的教诲,用和歌的形式,总结出来的的和歌集。井口海仙著,綾村坦園書[M].淡交社刊,1973.

⑦千宗室,千玄室.里千家茶道[M].財団法人今日庵,2011:26.

⑧松井宗幸.茶道入门[M].成美堂出版社,2004:24-27.

⑨千宗室,千玄室.里千家茶道[M].財団法人今日庵,2011:67.

⑩秋山虔,三好行雄.日本文学史[M].日本文真堂,1984:66-67.

[1]千宗室,千玄室.里千家茶道[M].財団法人今日庵,2011.

[2]筒井紘一.スラスラ読める南方録[M].講談社,2007.

[3]秋山虔,三好行雄.日本文学史[M].日本文真堂,1984.

猜你喜欢

茶会茶室茶道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息心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茶道人生
《茶道六百年》
“茶会”九问九答
偏离的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