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2012-08-15杨琳
杨 琳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因此,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基本内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灵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主题。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再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1]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几个主要特征:(1)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主导性的原因在于它的先进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了一元化指导思想,明确了共同追求,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先进性要求。(2)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当今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只有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时代发展特点,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2](3)包容性。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3]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但同时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必须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引领,才不至于导致价值失序甚至社会秩序的紊乱。因而,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倡导积极、改造落后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4)超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源于一般价值体系,又高于一般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一般价值体系的哲学概括和理论升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要素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较之其他价值体系的差异所在。(5)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具有稳定性,但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开放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为马克思主义伴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和彻底的开放性,能够始终正确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因而,它才能够永葆旺盛的理论生机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反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从根本上达到团结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指导。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行动指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态。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八十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利益群体形成,人们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新思想、新观念大量涌现,整个思想领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的显著特征。在众多价值取向和社会思想中,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够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为指导,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崇洋媚外心理等不断滋生。如果对这种现实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任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消融在多元文化之中,丢掉了自己的旗帜和灵魂,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对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判断事物,指导工作,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理论工作的生命,这是由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当代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把握引导得好,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对人民的事业起重大促进作用,把握引导得不好,就可能涣散人心、激化矛盾、干扰大局、影响稳定,给事业带来不利影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是为解除群众头脑中的各种疑惑,回答群众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因此,必须努力克服理论与实际脱节、与群众脱节的现象,坚持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它成为群众愿意接受、听得明白、能够把握的理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服群众,拥有群众。必须正确处理“一元化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关系。
[1]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新华文摘,2007,(4):56-58.
[2]朱华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实践[J].理论与当代,2008,(8).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8-12-18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