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亡人逸事》对记叙文选材的借鉴意义

2012-08-15胡飞萍

文教资料 2012年3期
关键词:逸事亡妻孙犁

胡飞萍

(邳州市八义集中学,江苏 邳州 221361)

从干校回到家中,孙犁在临近被解放之际,他的妻子却去世了。她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引起心脏病,1970年4月15日去世。没有等她看见光明,甚至也没有看见丈夫的“解放”,她就永远地合上眼睛。“四十年的恩爱夫妻,一朝成为隔世之别,他感到了一种从未经历过的孤独。确切些说,他的悲伤,不是一次闪电的袭击,而是一种持续而深沉的哀痛”。[1]又过了七年,悼亡文字也有了,这就是那篇《亡人逸事》。作者悼念亡妻,写似淡淡,读者读也凄凄,思念亡妻之情,深深嵌入读者心灵的沃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的选材。作者从对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回忆入手,选择了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鲁迅先生曾说:“一切大师的作品都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因此,对于苦于生活平淡、没有东西可写的学生来说,多读一些这样的作品,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记叙文的选材水平有很大帮助。那么选择材料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小”

很多同学写作文,总想写大事,觉得小事不值得写,写了也没有多大意义。可是,我们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人,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有意义的大事”可写。看看《亡人逸事》的选材,作者精心选择了亡妻一生中四个横断面“缘定”“初识”“持家”“临别”,都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短片”,作者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思念亡妻之情深深嵌入读者心灵的沃野。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因为以小见大,本身就是文章最好的写作方法,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是这样写的。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人类世界,这个世界中时时刻刻都存在我们写作所需要的素材,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自身细腻的心灵世界,用心灵去发现,用心灵去体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文章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

二、“真”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选材要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

“孙犁散文之精髓,以‘真’、‘美’二字即可囊括:它以真的心底写真的景象,直抵‘真’的极致(一切虚构、编织、矫饰、雕凿者面对孙犁散文都将无地自容)。《亡人逸事》就是最好的例证”。[2]

首先是事件真实。选材必须符合当时的环境、氛围,必须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底蕴。且看《亡人逸事》的选材,作者就是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饱含着对亡妻的深情。比如作者在文中刻画了这样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结婚多年后她回娘家,作者路过她娘家,叫她顺便一同回家,她却“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这一细节就极为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特殊背景,很容易使读者置身于当时的特殊年代,感受到妻子作为一位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但是有些同学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到了作文课上,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信笔写来。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不要说不能打动别人,恐怕就是自己读了也要反胃,当然更不会以情动人了。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其次是感情的真实。作家李准说:“一个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亚于一场戏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一个生动感人的典型细节就像一粒闪亮的珍珠,照亮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

要做到感情真实,就要选择能够凸显人物鲜明个性的典型细节,避免没有具体内容,空喊口号,缺少具体的细节描写。表达激越的情感,不—定非得浓墨重彩,也不—定惊呼感叹,采取细腻轻巧的笔触,把整个心思倾注在并不显眼的文字上,在缠绵与隽永的情味里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四十多年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记忆之海的深处,作者最难忘未婚妻的初次印象:“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盯”“跳”“走”“钻”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未婚妻腼腆羞涩的神情姿态。

要做到感情真实,在记叙文写作上就要寓情于事。在《亡人逸事》中,作者寓泣血铭心之至情于平淡朴素的叙述。文章把人间最珍贵的深情寓于质朴无华的叙述中,言浅意深情浓,耐人寻味。“初见‘亡人逸事’四字,以为又要肝肠寸断地叙写悲哀,但读下去,走入孙犁淡笔素描出来的世界,也就走入了别一种悼亡的艺术境界,也许你不会泪流满面,但一种悠远的温馨眷恋,一种淡淡的悲凉,使你心动,宛如露天广场上一部镜头缓缓更迭的黑白旧片,那种涵容着沧桑的平淡,那种沉甸甸的美丽,那种情歌唱不出的绵邈深情,给人以既重且轻、无法言明的感觉”。[3]这种抒情方式很是切合传统的“含蓄”为美的审美观点。如果作者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就会让读者产生肉麻的反面效果。

三、“新”

人们看作文,一直是喜新厌旧的。这就决定我们要选择新颖之材。很多同学在写文章时,所举事例很多,但都是别人写过的,不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因此不能体现出所写人物的鲜明个性。别人写过的材料,自己再写,本身就有抄袭之嫌;而且所写的人和事总是给人一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之感。再写别人写过的材料,这是典型的费力不讨好。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工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而且要用脑去思考,只有细致地、用心地去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独特感受,才能获得生动的细节。

只要我们肯观察,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用心去注意生活,就一定能发现有意义的、新鲜的材料。在平常的事物中有不平常的发现。材料要力争做到人人眼中皆有,而人人笔下皆无。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和事,才能使读者眼前一亮,使读者有阅读的兴趣。

在《亡人逸事》中,作者所选的素材,是从夫妻四十多年相濡以沫岁月中的精心挑选的,因此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第二对夫妻和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一样的,因此这些素材在其他作家的笔下是没有的。

写好记叙文,最关键的是选材,选择了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们必须在具体的习作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争取在今后的记叙文写作中用小、真、新的素材使整篇文章大放异彩。

[1]郭志刚,章无忌.悼亡.孙犁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

[2]刘锡庆.散文应“取信后世”(节选).《中国教育报》,2000-11-21-.

[3]王向东.别一种抒情的艺术境界——孙犁《亡人逸事》赏析·名作欣赏,1996,(02).

猜你喜欢

逸事亡妻孙犁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孙犁装外行
再婚相处有讲究
情到深处自然浓
——评孙犁散文《亡人逸事》的结尾艺术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旅行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