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学”是“要学”的前提——谈如何激发农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3期
关键词:乐学对联课文

张 静

(桃源县第四中学,湖南 桃源 415705)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育要作出六大“改变”,其中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这一改变为如何增强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这一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要增强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为农村高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只有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也才有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合作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下面从课前导入和课中互动两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课前趣味性导入,先入为主,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融知识性、思考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导语,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状态时进行课堂教学,就能达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目的。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平时听课所得,下面我从十个方面具体阐述。

1.先声夺人,音乐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陶冶人的性情,激活人的情感。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很爱听音乐,许多人有MP3、MP4等,有的甚至上课时都放不下。我们不妨投其所好,课前选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音乐,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如《琵琶行》的导入,可先让学生欣赏“琵琶”古乐曲——《春江花月夜》,或古典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从而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这样的导入既能让学生欣赏琵琶曲的音乐美,又能对琵琶乐曲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再进入古诗的鉴赏,其中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描写,也就不难理解了。

2.先入为主,影视导入。

学生大都对影视很感兴趣,因为它直观、简洁。如今网络电视给了他们广阔的视觉空间,对于一些影视剧,他们多少有所接触。所以我们在教课文时,应尽量利用这些资源。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还有课本中的古典戏曲、中外话剧和历史故事等,网上都可以搜到相关的电影,让他们产生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后再研读课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激趣设疑,悬念导入。

导入时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有的老师在一堂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中,就用“三十六计”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以“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这一问题来设置悬念。

4.妙语巧思,对联导入。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学生从小就会在父母的教导下熟读唐诗,却不甚理解,他们一般认为这些古诗词很难理解。教过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后,我给他们讲了一些古代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他们明白了对联与生活密切相关,加上前几年高考卷中就考过,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兴趣,很想自己也写出很有诗意的对联。教学《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写一副对联,而不是对对子了,同学们都慌了神。我写出上联:“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让学生想该怎样写下联后,我写出了下联:“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学生发现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写,于是兴趣就激发了,很快从文章中摘出了对仗的句子,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对联。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写过上联或下联让学生对对子,促使学生预习课文,理解文中的知识内容。根据对联,学生理解文章就方便了很多。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学生更加理解了课文,概括了内容,锤炼了语言,并提高了仿写的能力。

5.高考作文,素材导入。

学生经常会为写作文没有材料而发愁,其实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高考满分作文中也经常见到以文本为材料写作文。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我让学生提前了解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目,最后还给学生看了当年的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教学《离骚》时,因高考作文中常常有屈原的影子,所以我先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找出有关屈原的作文,特别是2002年高考福建卷一考生写的《给屈公的一封信》。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参考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以“薛宝钗”为题的作文。这样,通过这些优秀高考作文,学生提高了对课文的兴趣,深深感受了语文课本的重要性,从而明白了优秀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准备,且导入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学习。

6.新闻时事,热点导入。

高中生的在校生活都是固定的“三点一线”,有很多作业需要完成,没有多少机会积累材料,更谈不上了解时事了。这一导入方式就是让学生把时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既了解时事,又增强时代感。如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当时正值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我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对于那些与时事有关的课文,都可以事先让学生查相关的资料,或老师自己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7.学科渗透,联系导入。

语文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它的知识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这是其他学科无法表现的。而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导入。如在教《短歌行》时,我在投影上打出了“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让学生翻译,学生有的还在琢磨,有的已经译了出来,激动地说:“说曹操,曹操到。”其他学生马上反应过来。我借问:“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刘备或者孙权?”由此导入对曹操为人的认识。这是语文与英语的相通,都是语言教学。在教《兰亭集序》时,我从高一年级的美术课导入,从王羲之的《妹至帖》谈到他的书法。在上《飞向太空的航程》时,我把火箭升空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其实语文课并不单纯是属于文学的,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只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

8.前后串联,轻松导入。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把历史故事和散文作为例子,教学时可以相互串联照应,这样既可以用熟悉的内容来提起他们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我结合已学过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而且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注意,引起了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新课学习中。

9.新奇有趣,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导入课文,无疑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拿来主义》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10.留有余地,联想导入。

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无穷的空间,使人无限遐想,是一种特殊的审美需求。语文教学的导入,提倡概括简练的粗线条设计,以便给予学生教学的整体感,并留出“足够”的空白,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如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可如此导入:“本文可用三句话概括,即‘一间破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三句话进入文本,寻找感觉。”而在教学《逍遥游》时,导语可这样设计:“本文中有‘四笑’,它们是谁‘笑’谁呢?又是为何而‘笑’呢?请同学们在这些‘笑’中去揣摩庄子的大智慧,领会庄子的思想。”

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因为新课程教学非常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只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些闪光点,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教学。课堂生成是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用它来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是无论怎样设计,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围绕语文教学的目的精心设“导”;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设“导”;

(3)导入要短小精悍,以三至五分钟为好,在“精”上下工夫;

(4)因文制宜,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

当然,教无定法,一切都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否则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有了良好的开端,接下来便是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好这堂课。

二、课中互动,学生是主角,教师是主导。

课前导入时,教师是主角,可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师只能是主导。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真情地朗读。平时老师们对于课文朗读,要么自己范读,要么听录音,总是让学生模仿,这样他们既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又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在教古今诗文时,尽可能教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进入角色的真情朗读。

2.让学生尽情表演。现在的学生爱表现自己,课本剧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在熟悉课文内容和剧情的基础上,各自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分组进行表演,老师可以适当进行指导,然后分出优劣,鼓励下次更好地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表演不得不认真阅读课文,揣摩剧中人物的语言,并从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多思善问巧引导。让他们在课堂上放飞思想,畅所欲言、享受成功的喜悦。一部分学生上课时懒于思考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从来就没有思考问题的习惯,总觉得其他同学回答的,轮不到我;二是基础差不敢答,生怕答错了老师批评、同学笑话;三是老师提问范围太宽,学生不知道从何答起。这些现象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养成懒于思考害怕提问的坏习惯。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不良学风?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把握难度,因人而异;

(2)留有时间,充分思考;

(3)适当点拨,多点鼓励。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恰当地、富有技巧地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提问巧妙引导,不但应该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做法,而且应该是一种让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活动。

总之,学生乐学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有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成绩提高了才有成就感,也才能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乐学对联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