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与高校体育教学对接的思考
2012-08-15龚婉敏张林宝项建民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西上饶334000
□ 龚婉敏 张林宝 项建民(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0)
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就必须进行体育课程深化改革,改变固有和保守的教学模式。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以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体质及心理健康水平。美国健康、教育、娱乐协会在关于不同学段学校体育任务的分析中提出:“在高中学段和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才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终身从事运动的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学生已有十多年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经验以及具有一定的运动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又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高校体育教学与高中新课程能否对接是尤为重要。教育部体卫艺司强调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研究制定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体育、艺术标准,建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为更好的促进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对接,认为应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
1、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定位思考
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实现除课余训练外的学校体育目标而选择的体育内容总和。它包括体育课堂教学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现在把体育课程定位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不同于简单的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是为健康服务的,但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如饮食、医疗卫生、行为等。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明白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其健康发展,为将来幸福生活提供保障。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情感。为此,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应是: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要,使学生懂得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对健康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重要意义的认识,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卫生保健的方法,学会运用体育等手段增进健康;在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比赛;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够运用已学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自主设计锻炼计划,自我调控、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加强学生安全、国防、环境等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按课程计划实行学生选课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体育教学内容,学校领导要亲自监管,并加强引导,要对体育教师的课堂进行定期评价。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贯彻的思考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倡四个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是多年来体育教学研究的结果,是对体育教学的总的指导性的要求。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学校教育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工作中,贯彻好“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3、学校体育课重视程度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强调,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高中要每周2课时的体育课。通过抽取江西师范大学等11所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对高中体育课开展情况的调查统计发现,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每周两次课的分别占65%、62%、52%,每周一次课分别占35%、38%、10%,38%的学校到了高三没有上体育课,也就是说从学校的体育课课时就可以反映出体育课在高中未能很好实施。有的高校的领导甚至流露出删减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态度。说明体育课已严重边缘化。这将会进一步加重青少年体质的下降,不利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体育课可有可无思想会严重制约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必须重视体育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且应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加以监督和约束。
4、体育教学中教材选编的思考
有专家认为体育教材选编是依据社会的需要,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的。[2]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划分课程学习维度,按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并以五个方面的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用)和水平的目标统领学习内容,建立全新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在课程内容上,突出生活、自然、环境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的体育观和价值观。
5、加强体育师资力量、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思考
良好体育教育功能和价值的体现,需要素质全面的体育师资。体育教师应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相当广博的体育知识与健康理论知识和坚实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透彻的理解,;能把握教学方向,能及时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倾向性的缺点和错误等。
体育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健康发展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打破应试教育思想下体育不重要的“潜意识”的影响,剔除很多学校和老师采用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模式,并树立规范的体育教学组织体系,让学生在安全有序的氛围中得到体育锻炼。
6、休闲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教学的思考
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培育身体,在于不断的加强生命的活力。休闲体育教学降低了体育运动的“机械灌输”。学生在体验体育运动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分享彼此的感受。这样既可增强体质,亦可满足心理需求。休闲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再作一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那么效果就是可以轻松地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加强其体育锻炼的频率,有利于健康的延续性。休闲体育教学过程中力求内容的多样性、目标的多层次性。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从休闲体育教学中受益。
休闲体育教学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教条主义”,让体育活动意识自然有机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中。符合不断发展中的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休闲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应做到:休闲体育教学组织要到位;教学内容应多样且花样;学习评价标准和模式要全面和科学;定期举办休闲体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建立健全休闲体育教学网络平台和休闲体育文化长廊等。
7、基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特点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始终坚持“健康第一”思想,重视素质教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高中体育新课改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与健康的结合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处理应急事件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等。高校校园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让体育插上知识的翅膀”等作为体育教学发展的导向。认为“实用主义”思想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鉴于新课改的特点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融合;能力培养上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技能为主模式,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渗透。强化学生的体验认知,培养学生快乐情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8、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思考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高中生怕脏怕累,因此,对体育课教学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厌恶感”。因此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断调整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反超越”的效果。即让其感觉体育的价值远远超越脏累的感觉。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体现乐趣化、生活化、情趣化、游戏化、媒体化、科学化。达到视觉、触觉等多感觉通道的冲击,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得法的论断。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提倡融通式激励 、勉励式激励 、参与式激励 、期望式激励 、宽容式激励 、影响式激励等课堂缴励艺术。不断探索适合体育教学的结合实际、生活化体育教学方式市体育教学发挥其应有价值的源泉。
[1]管水法,夏积仁.对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1,23(6):32-35.
[2]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五十年[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3]张林宝.对于阳光体育活动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9,(6):95-96.
[4]《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2006]5号文.
[5]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6]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版社,2001.
[7]毛振明.探素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版社,2003.
[8]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9]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