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教学在高校人文素养培育中的导向作用
2012-08-15荣文龙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 荣文龙(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1、武术文化的人文内涵
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造就的是人文意识浓厚的文化性格,奠定着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势。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教授认为中华人文精神包括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溯本探源的辨证精神,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博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并指出讲道德、讲文明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石,为天下着想的道德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命脉所在,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哲学的永恒主题。
2、高校人文教育滞后的成因分析
2.1、人文教育的环境
人文教育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部分,二者关系密不可分。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当今一些高校“片面地强调和发展自然科学的教育,而忽视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心理素质的发展以及伦理道德的教育,都受到削弱。”由于人们在观念上对人文知识和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至于某些院校只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片面追求单一的能力培养,教学成为机械训练,学生主体性缺失,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的人”的目标难以实现,由此导致知识、能力和素质不能形成一种合力。
2.2、人文教育的方式
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认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它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愚,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当今高校经常把人文教育的方式约化为“两课”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语文教育、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办人文知识讲座,虽然这些教育方式能够使学生在人文知识层面丰富自身,其构建人文教育体系的作用也无可厚非,但这些方式都属于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形式上略显单一,教师依然充当着居高临下的说教士,只是进行简单层面的单向教学灌输,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和对话,互动式教学不明显,尤其缺乏学生自我内化与心灵体验。
3、武术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培育中的导向作用
3.1、塑造健全人格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武术特有的文化功能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操意志、气质性格等有着良好的影响。武术讲武德,即崇武尚德,追求“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武术品行,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勇”等方面,“这反映出中国武术文化顺应自然的价值意识形态,以及和谐统一、中庸守常、内向含蓄的文化特质,突出地表达了中国武术不只是身体的训练更是灵魂的涤荡。”
3.2、提高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大,容易对未来产生焦虑、疑虑的情绪,内心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突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学生通过习练武术,把内心积郁之情发泄出来,转移心理抑郁感,消除紧张压抑、郁愁烦躁等不良情绪。比如学生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需意会集中、动静结合、心态平稳,逐渐使人保持精神愉悦、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不同的习练形式和内容都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习武中要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使自身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3.3、激励进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心理要素,体现出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气息。学生习练武术,从外在技艺和内在心境都具有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习练武术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也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
结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大环境和高等教育唯专业化、实用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等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着边缘化的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武术文化,作为一种富含人文内涵的文化形式,能够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新载体,武术文化教学也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教学形式。
[1]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87-289.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9-81.
[3]张玉芳.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2):64-65.
[4]王美英.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棚[J].兰州学刊,2007,(7):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