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2-08-15黄国许梅州市丰顺县汤坑中学广东梅州5143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课间课程标准体育教师

□黄国许(梅州市丰顺县汤坑中学 广东 梅州 51430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日益严重的新的威胁。人们对健康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的实施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增强体能,注重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和交流合作,培养发现体育学习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掌握一至两门特长的项目,用于终身锻炼身体”。

1、中学体育课程的不适应性与新课程提出新的要求

1.1、中学的体育课程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体育观念相对滞后,竞技体育观、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还比较盛行,已不适应时代与教育发展的要求;

1.1.2、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的过多过细;

1.1.3、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老师的中心地位;

1.1.4、过分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

1.1.5、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等,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2.1、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1.2.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1.2.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

1.2.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因此,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对现行的体育课程进行重大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上都是全新的,蕴涵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它在教学目标,内容、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在原来基础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这给教育部门和工作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2.1、体育教师文化素养偏低带来实施质量差

一些教师没有考虑高中选项教学的特点,优先安排体育课,长期以来,不少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很少读书学习与业务进修,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失去了既有的教参,不少人不知所从。

2.2、相当多的体育教师教育观念不适应

相当一部分教师思想上难以跨越传统观念和现有教学模式的制约,过分依赖传统的体育课程形式、教学原形、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现代教学观念,缺乏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3、发展水平不平衡

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如城市学校硬件好、师资强、信息灵、而偏远乡村学校设备差、师资弱、信息闭塞;城市在实施体育新课程时迅速扎实,而农村则相对滞后;年轻教师观念转变快,年龄较大的教师适应新教材比较困难等。

2.4、评价相对滞后

体育新的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目前的情况是,不少实验者当务之急是了解“标准”,往往无暇顾及及评价的问题[5]。

3、搞好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向前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己经在全国全面推广实施,它对我们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想方设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要积极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和实验工作,积极总结经验,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1.1、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具有实践经验的课改骨干队伍

如何把新的体育课程体系落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处?需要有一大批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员去做创新性的工作。

3.1.2、让体育教师走上终身教育之路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为了在学生中重塑自己的形象,广大体育教师应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进修培训,主动学习,不应是他人的强求,而应是自我心理的渴望。

3.2、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

体育教师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更加注重参与过程本身,在课程开发中提升自己的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修养。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体育课程资源,在新的体育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正在占据主导地位。

3.3、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呼唤新的评价标准,新的评价标准反过来又会推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所以,在研究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同时,要认真构建与之适应的新的评价体系。体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促使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大胆改革,不断创新。

3.4、落实“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4.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对传统课间操的改革创新。与原有的课间操形式相比,其特点表现在锻炼时间延长、内容形式多、师生全员参与三个方面。大课间体育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以健康的身心、饱满的精神去参与,去迎接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促进了学生自主、自律观念的形成,培养了学生互教互学、互相互助的精神和能力,促进了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集体观念的培养,促进了“健康、活泼、团结、进取”校风的形成。

3.4.2、突出“三性”,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人本性——坚持以生为本,落实“健康第一”;可操作性——注重科学合理,提高可操作性;民族性——秉承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是开展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群体活动,其操作的可行性关键在于时间、人员、内容和形式安排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科学性体现在活动项目的时间与量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其合理性体现在项目的选择,整体的安排和各方面的支持与协调。秉承传统文化开展龙、狮、鼓、武术自编操等为主要内容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一方面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既强身健体,又振奋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赋予体育活动以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寓教于乐之中的作用[8]。

4、结论

无论从事教育理论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实践工作,要想将工作做好,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的认识[9]。在新得课程框架中,体育与健康领域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10]。要改革必须先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始,新课程对体育教师也是一场挑战,要求教师是知识广博,能力较强;是其教学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的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其次是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注重参与过程本身,在课程开发中提升自己的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修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再次是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激励和鼓励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而后在利用大课间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尽快适应体育新课程教学,必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叶小建.关于中学体育学科实施新教材的现状与思考[J].教改前沿,2002.6.

[2]朱万银.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3]刘波.谈体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J].职大学报,2005.1.

[4]常琳.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J].湘南学院学报,2005.4.

[5]李建军.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问题和方略[J].广东教育学院体育系,2002.6.

[6]杨慧才,陈治.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改前沿,2002.6.

[7]王江虹,储秋平.落实[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发展[J].教改前沿,2003.2.

[8]周连绵.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呼唤新的教学智慧[J].教改前沿,2003.4.

[9]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10]钟启泉,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猜你喜欢

课间课程标准体育教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