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康复教学方式初探

2012-08-15王康玲赵一瑾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10期
关键词:残疾人康复社区

王康玲,吴 文,赵一瑾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康复科,广东 广州 510280)

社区康复教学方式初探

王康玲,吴 文,赵一瑾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康复科,广东 广州 510280)

社区;康复医学;教学方式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数为8 29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4%[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老年残疾问题、残疾人功能恢复、慢性病康复的需求量也会逐年递增。在我国目前人口多、医生少,需要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社区康复无疑是一种最佳方式。2002年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确定了社区康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关键。值得关注的是,社区康复在我国发展数十年,成效欠理想。究其原因,社会化工作方式运用不充分,基层康复服务能力薄弱,保障手段和救助机制不完善,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未得到解决,康复服务内容有待丰富,康复服务质量尚需提高等问题都是社区康复发展中面临的挑战[2]。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队伍老化程度高,知识面窄,专业特点不明显[3],也很难为康复患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社区康复服务。因此,大力推行高等学校社区康复人才的培养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 我校社区康复教学中的瓶颈与不足

我校自2009年开始招收康复治疗学本科生,学制为4年,目前已招收3届,至今在校学生有160人。课程设置如下:公共课10门,共770学时;专业基础课16门,共1 102学时;专业课18门,共1 108学时。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课程繁重,学生不仅需要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并掌握康复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还需要学习和接触基本的医学理论和常规知识。考虑到课程学时数有限,我校并未专门设置社区康复这一课程,而社区康复的内容仅在专业课程康复医学概论中有3个学时的理论授课,并在随后的实习阶段中安排了两周的社区康复实践。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理论授课及实习中系统规范地让学生对社区康复有本质认识,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深入地思索、探讨和研究。

2 教学探讨与思考

康复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学科,需要把各种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对社区康复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在将来积极投身社区事业,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社区康复教学模式,将课堂面授、多媒体课件演示、实地考察、实践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交互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想方设法使现有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激发和调动教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1 应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在3个学时的课堂面授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社区康复的发展概况与现状。通过学习社区康复的定义与内涵,使学生认识到在我国残疾人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发展社区康复是实现康复“人人共享”的必由之路。社区康复的主要内容受到学生的高度关注,残疾普查、残疾预防、康复训练、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独立生活指导,虽然这些工作看起来烦琐、枯燥,但都与残疾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残疾人正常生活与工作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针对社区管理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及我国社区康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学生均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思考和热烈讨论。他们认识到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不合理大大限制了社区医疗的发展,康复人才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十分突出。最后,我们通过列举一些成功的社区康复实例,如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服务工作、香港地区社区康复自我管理的模式等,使学生对社区康复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增强了他们钻研学科理论、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

2.2 合理制订实践内容,课内、课外教学相辅相成

在有限的理论授课后,学生对社区康复的一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他们对康复服务颇感兴趣,渴望深入钻研学科知识,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将来投身社区康复工作的本领和技能。我们对2010级学生进行了课后问卷调查,有82.98%的学生有意愿增设课程进一步对社区康复加深了解,有57.45%的学生表示将来愿意从事社区康复工作。因此,在完成常规课堂教学后,我们给那些对社区康复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额外的、补充的教育与实践,使这些学生更深入、客观、科学地了解社区工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外教学与实践的开展使他们更早、更真实客观地认识到了社区康复的特点、管理模式、工作内容等,这些知识可以使他们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做出更理智、更客观的决定,有助于他们克服今后职业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挫折和坎坷。另外,参与课外教学与实践的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用他们的学习心得、体会感想和知识收获影响周围的学生,从而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支持并投身社区康复工作。

我们的课外教学多在周末、寒暑假或闲暇时间进行,教师可带领感兴趣的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站,了解社区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运作方式,帮助社区开展居民康复服务,为居民普及康复知识和健康教育等。现在许多社区居民仍停留在有病打针、吃药的传统模式,对康复医学观念、怎样预防残疾及有了残疾怎样进行康复治疗等一无所知。我们将残疾预防和普及康复知识纳入社区居民健康教育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举办普及班、专题讲座等,由浅入深地讲解疾病发生的诱因及危险因素、疾病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如何进行预防、出现功能障碍和残疾后如何进行康复治疗、预防疾病要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等。为居民定期开展康复咨询活动,给患者制订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给予个体化的康复教育和指导;反复强调康复训练的目的、要求以及最终要达到的康复效果。同时还发动学生通过墙报、发放普及读物等方式向居民讲解康复知识,把深奥的康复知识和技能通俗化、简单化,让学生学有所得,终身受益。课外教学的开展,让学生深入社区,与居民充分接触,获取社区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居民的健康需求,同时也对社区工作有了质的认识。我们在2009级学生中招收了部分学生展开社区康复的实践活动,他们进入医院附近的社区中心了解康复服务的常规运作与经营、服务开展实施的情况,并对居民进行社区康复服务中心需求调查。他们解读国家政策,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目前本地社区康复模式的实际情况,大胆设想了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数字化社区康复新模式,并撰写了大批论文,丰富了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理论认识。

2.3 充分规划实践学习,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

康复医疗实践性很强,而实习是将康复医学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就业。同时,实习也是学生认识社区工作,开阔知识视野,积累实践经验的直接途径。因此,合理而充分地规划社区实践是康复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中之重。

2.3.1 细化实习大纲与考核计划 实习大纲不明确以及考核计划缺乏可行性,是造成不规范实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只有细化实习大纲的主要内容,明确培养的具体目标,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临床和实践能力,才能实施灵活而有效的实习教学,培养学生康复服务的整体素质,提高其康复治疗的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从而确保实习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3.2 甄选实习基地 首先应考虑实习基地的综合实力、临床带教水平、接收能力,尽量选择能较好地落实实习大纲与考核计划的社区工作站。对实习基地,学校应实地考察、综合评价、密切合作并给予具体指导:(1)要增强带教教师的临床教学责任感,强化其实习教学意识,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逐步纠正个别带教教师重医疗、轻教学的思想倾向;(2)要加强带教教师的培训、选拔和考核,总结和积累实习教学经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3)要改进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性、形象性的教学手段,注意教学时段的连续性,教学环节的多层次性等。其次还应该充分考虑实习基地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培养学生更加贴近用人单位的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3.3 合理安排实习时机 与综合医院康复科、专业康复机构不同,社区康复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疾病恢复期患者,更多的是疾病中晚期、后遗症期患者,他们需要提供的服务具有多样性和长期性;康复方式不单局限在医院内的门诊、病房,对行动不便的患者需要到站点里或者上门服务;康复服务以一对一的形式为主,同时还需要以集体康复、小组康复等形式作为补充;康复干预内容不仅需要运动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关注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调动患者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参与其中,对生活环境提出改造建议等。由于社区康复要求实习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较广,因此实习时机应选在学生掌握一定康复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只有在充分掌握康复各方面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充分渗透社区康复服务的精神,灵活有效地将康复实用技术应用到患者身上。

2.4 职业规划

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治疗师的工作,走上工作岗位后与本科学历的学生相比,工作性质和社会地位大不相同,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自卑感,社区康复工作者地位低、报酬少、工作繁琐、社会认可度不足等,都将影响学生的就业信心。因此,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定位自我,培养其奉献精神,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民众认可度的提高及残疾人服务需求的增加,社区康复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环境和施展才华的天地。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张金明,赵悌尊.国际社区康复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社区康复工作的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2):184-186.

[3]严文强,王克利,傅华.社区卫生服务职工工作满意度与稳定性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6):351-355.

G420

A

1671-1246(2012)10-0073-02

猜你喜欢

残疾人康复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