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2-08-15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学时礼仪

徐 娇

(萍乡市卫生学校,江西 萍乡 337000)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徐 娇

(萍乡市卫生学校,江西 萍乡 337000)

通过剖析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提出强化本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施教措施。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随着医学模式和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已从生物医学领域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扩展。而护理定义的重新界定,也使护理服务对象从“病人”扩大到“人”。护理工作者举止得体、言谈恰当等良好的礼仪行为,对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医药所能及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和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但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1]。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校在总结原有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变革求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护理需求。

1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动因

1.1 教学背景

当前,许多中、高职院校把职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职业培训,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过多地限定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上,造成学生人文素养过于薄弱,以至在人们印象中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亲和力。而一些医学生临床实习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甚至有些实习生做“哑巴操作”,导致病人不满。

1.2 教学意义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及沟通能力是优秀护理人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护理学科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与社会人文科学密切相关,是直接与人打交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2]。而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其寓教于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对培养学生护理礼仪和增强学生护理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不被重视或边缘化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起步较晚,加之受生物医学模式和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使我国现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少弊端,将过多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国家和医学院校对在护生中开展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缺少硬性要求,表现为不开课、少开课,或以演讲与口才、求职与口才、护理导论来取代[3]。

2.2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设置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灵活,理论讲述过多,实践动手能力相对不足,未能顾及学生兴趣和个性化发展需求;(2)教学方法落后,多灌输、少启发,重讲述、轻研讨,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不够;(3)教学考核体系不健全,考核方法重试题测试、轻情景测试,学生只能重知识、轻实践。

2.3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师资配置不足

一些中、高职院校对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师资配置不够重视,大多院校一般让改行的专业课教师、没有课带的教师或行政人员来任教。由于缺乏专业化师资,教学艺术也相对欠缺。

3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方法

3.1 优化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将该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做了相应调整,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理论课学时由原来的28学时减少至21学时;实践课由14学时增至21学时。改革后实践课学时增加到总学时的50%。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由原来的2∶1调整到1∶1。

3.2 改进教学方法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增进师生交流。本课题经常开展教学方法研究与师生交流,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景式实践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操作训练法等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

3.2.1 情景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所谓情景式教学,指学生在模拟的工作情景中扮演一定的工作角色,从而掌握一定工作上的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4]。情景式实践教学法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学生乐意接受并能积极参与,还能解决一些书本上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在讲授社交场合日常见面礼仪的正确运用时,教师先示范,然后要求学生演练,纠正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和动作,还可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设定情景,开展礼仪小品的表演,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实践训练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情景式实践教学中,实行“导入—示范—训练—测评”的教学模式,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进行模拟“与手术病人沟通”的实训活动时,教师先提出训练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教师进行简单讲解、演示,激发学生模仿兴趣;再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自行设计情景进行演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经验,指出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改善措施。此教学模式针对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在轻松氛围中顺利完成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3.2.2 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思考。所谓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通过充分探讨形成共识,达到掌握的一种方法。如在讲授护士与病人沟通的作用和方法时,教师可找一个护患沟通失败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或演讲,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记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实现教学互动。

3.2.3 护理礼仪训练中操练法的运用 护士端庄稳重的仪容、和蔼可亲的态度、高雅大方和训练有素的举止,不但构成护士的外在美,而且还反映其内心境界与情趣[5]。为让护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我们加强了礼仪训练,具体安排为:(1)观看录像,了解要点;(2)教师示范,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口令进行操练;(4)考试,用于评估和检验学生练习效果。

3.2.4 课内活动向课外延伸 礼仪与沟通知识的学习,虽然可在课堂上完成,但若能向课外延伸,则既可培训技能、检验效果,又可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意义更深刻。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如参加校团委发起的校园礼仪知识竞赛、基本文明演讲辩论大赛、学生风采展示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承担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礼仪服务工作,锻炼他们参与社交活动的礼仪能力和自身礼仪形象设计能力等。这样,学生就能不断积累礼仪技巧与经验,大胆表现自我,既有利于理论寓于实践,又能将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发现不足,大大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应用能力,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各种场合,应付自如,表现出良好的礼仪修养。

3.3 改革考核办法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沿用传统考评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轻实践应用、重书本理论,又走上“应试”的老路,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因此,有必要改革考核办法。课程结束后,为更好、更全面地考查学生对护理礼仪知识和人际沟通技能的掌握情况,考试可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侧重考查学生对护理礼仪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面试侧重考查学生对人际沟通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可阶段性地进行,与课堂实践活动结合,循序渐进考查其基本技能掌握及实践运用情况,如服饰礼仪可测护士服的正确穿戴法,仪态礼仪可测坐、立、行的正确姿态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全面检验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礼仪素质。

3.4 提高教师素养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必须专业化、教师学者化。所谓专业化,不是要把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变成专业课,而是教师要有专业水平,用专业眼光讲述课程,深入浅出,领悟礼仪意蕴,学会与人相处;教师学者化,指从事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的教师,应是礼仪与社交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自身具有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较高的知识水平。该课程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艺术,认真备课,并内化为心理品质,这样课堂上才有激情、有感染力,引起学生兴趣。此外,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在讲述的基础上亲自示范礼仪,将规范的礼仪展示给护生[3]。

随着中、高职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中、高职医学类教育必需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调整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既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顺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培养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刘桂英.护理礼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斌,秦东华.人际沟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高燕.《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J].护理研究,2009,23(7):1963~1964.

[4]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5]潘显芳.护生的护士专业礼仪与举止的训练与研究[J].护理研究,2004,8(1):71.

G423.07

B

1671-1246(2012)01-0121-02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学时礼仪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乘车礼仪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影响临床护生沟通满意度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