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2-08-15白树震王建昌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辨证理论体系统一

白树震 王建昌

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审视,来源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社会矛盾的性质、状况、特征、变化态势的科学判断,以及对社会生活主题和价值目标的深刻自觉。缘于理论的诉求以及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现实,“辨证”的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内在结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的辨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社会主义运动的终极目的和价值承诺;即社会主义运动是“为绝大多数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必然性;在于它能更快的解放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所有制”。[2]286建立“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3]20社会主义的伦理追求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649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视角;“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5]7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从邓小平提出的人民“共同富裕”论、江泽民的“人民利益代表”论,到胡锦涛的“以人为本”论,这些思想都直接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原则;从邓小平提出的发展生产力的“硬道理”、江泽民的“第一要务”论到胡锦涛的“第一要义”论,都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一原理。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就坚持了社会主义政权和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际上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原则。坚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伦理追求目标,从邓小平提出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到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变革”论,把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直接动力;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原则,从中国的国情来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下中国特色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经预言: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或国家中社会主义将会出现不同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如此。它以其独有的民族特色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结合,即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言,又成功的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它整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这些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光大,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涵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因此能给予我们以亲近感和历史感,,使这个理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心理的认同,成为人民群众自觉改变中国社会面貌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强大物质力量。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散发着中国这块土壤的浓郁气息。它不仅是当代中国建设、改革与发展实践的理论升华,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同时注意吸收借鉴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的辨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成果。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6]43

从哲学的视角审视,历史逻辑也可以称之为历史发展的规律,通常是指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生、存在、发展的内在根据。它以复杂的历史事变和纷繁的历史现象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它不是偶然历史事件的杂乱堆积,也不是以某些人物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是隐藏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后面的不可抗拒的客观力量。历史逻辑的“逻辑表现”的主要特点,不是直接而是通过“中间性”“曲折性”“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谓思想逻辑,是指人的思想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历史逻辑在人们头脑里的逻辑反映,是人们对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括和思考。

从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阶段看,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探索者。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基于邓小平。邓小平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契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对当代中国国情作出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的判断,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出发点;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重大挫折和失误的深刻反思,果断的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政治路线,及时的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变,全面启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创造性的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致力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双重实践主题的探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

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判断,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我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继启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开始,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到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史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回答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共同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同时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各个部分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辨证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遵循的基本准则,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所独有的特征和魅力。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的实践活动要根据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自觉的服从真理性要求。所谓价值原则,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要根据自我主体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使客观世界经过实践的环节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要求。真理性原则和与价值性原则在人类的实践中有机的统一起来。一方面离开了真理的价值就会使人的实践追求违背客观规律,成为盲目的实践,其实践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另一方面脱离了价值的真理不仅失去了其真理存在的意义,而且无助于人类追求利益目的的实现。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坚持真理性原则与价值性原则的统一,才能确保人类的实践即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又符合实践主体的目的和愿望。由于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它必然要求成功的实践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理性原则与价值性原则的有机统一。

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论,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一方面要在思想上坚信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持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来推进社会主义实践的进程;另一方面在实践上要确保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现实选择,并实现二者在实践中的统一。真理和价值的统一论原则,是形成、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方法。邓小平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用这一原则指导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一方面,他在恢复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作为思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努力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他又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把人民“拥护”、“赞成”、“高兴”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实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确保人民利益的统一,实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科学基础与价值取向彼此渗透、互为表里、相互作用,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内在统一,从历史过程中规律性和目的性关系的角度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诉诸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历史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关系的角度实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的辩证关系的揭示,实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指出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性原则;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原则。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文化传承与面向现实的辨证统一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发展过程的阐明。”[7]680事实正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植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传统。虽然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过一些曲折和失误,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必然的历史传承关系。不承前就不能启后,不继往不能开来。如果没有毛泽东为代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就不可能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的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作为党的根本大法——新修改过的党章,继续将毛泽东思想同其他理论一起“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它的指导思想地位是任何力量也撼动不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毛泽东那些好的思想理论,也都吸纳和包括进去了。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这完全是出于指导实际工作的具体需要,不存在否认毛泽东思想的实际指导地位,或将毛泽东思想“边缘化”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面向现实性,首先表现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初期,即没有一个现成的、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也没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改革方案,更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思想,一切都是在实践中经过探索和“实验”,然后在理论上把实践的经验和教训逐渐总结、逐步成熟,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都是这样。其次表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始终是从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这两个层面同时进行的,其中双重探索始终是交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要实现一种理论创新,首先要实现实践中的创新。因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8]144没有实践的创新,就不可能有理论上的创新,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实践创新又是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理论创新如果仅仅停留在“批判的武器”的层面上,那就失去了理论创新的根本意义。同时理论创新要真正发挥对理论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转化为实践创新,因为只有在理论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才能把理论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正在如此。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着立足当下与超越现实的辨证统一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于当前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应对各种现实的问题、矛盾和困难。但是,不能反过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仅仅归结为对现实问题的回答。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包含着现实性,又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即包含着共产主义的某些“因子”。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这样来看待和审视问题,其目的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放于更加现实、更加坚实的基点上。从更加广阔的时空视界看,当下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动,其实就是为建设共产主义做着奠基性的工作,在这里实现了为现实奋斗和为理想奋斗的统一。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的事业,因此它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如果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没有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支撑,我们现在从事的事业就没有前途和未来,就会迷失方向。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坚持立足当下与超越现实的辨证统一,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统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3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0.

[8]列宁.列宁全集(第 1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4.

猜你喜欢

辨证理论体系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张琦教授临证思维探析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