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及对安徽的启示

2012-08-15谢培秀庞振月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湖州市美丽乡村湖州

谢培秀 庞振月 郭 云

(1.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2.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3.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宣州,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为沪浙苏皖四省市结合地带,现辖安吉、德清、长兴三县和南浔、吴兴两区,幅员5818平方公里。湖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带著名的鱼米、丝绸、茶文化、湖笔及竹木之乡,自古享有“湖苏熟,天下足”的盛誉。在经济发展史上,湖州的历史地位同样独特。湖商是继徽商、晋商之后,与潮州帮、宁波帮同时涌现的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商人群体,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影响深远。

“十一五”时期,湖州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整体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259.8万,其中市区人口110万人,加上县城和中心镇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8%,年均增长1.9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全国和浙江全省水平。2011年5月中旬,我们去浙江省湖州市对“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进行了考察。

一、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美丽乡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对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和大步提升的目标性和导向性用语。主要内容是:大幅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显著改善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把全市农村打造为“村村优美、家家富裕、户户文明、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的概念,最先起始于安吉县。安吉曾是浙江省20个贫困县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上工业强县之路,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工业崛起,GDP快速增长,很快摘掉了贫困县帽子。然而,人们来不及惊喜就发现:环境破坏、生态恶化、黑烟滚滚、污水横流。1998年,国务院发出黄牌警告:安吉被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县领导通过调查和反思,认为安吉优势在于山清水秀,特色农业鲜明,发挥优势只有走“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之路。为此,县里制定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计划用10年(2008-2017)时间将全县所有农村打造成“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社区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全国新农村建设样板,使安吉处处可憩可游、宜商宜居,将“中国美丽乡村”品牌打造成安吉继“中国竹乡”、“全国首个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经过“十一五”时期拼搏,安吉已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县,15个乡镇中的12个为全国优美乡镇,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5%。

我们在该县参观了观音桥村和尚书村,两个村都是靠发展特色农业(白茶、竹木、向日葵等)、乡村旅游、家庭工业(主要是制茶、竹木加工)等致富的,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其中有的户年收入达几十万元。有一农民办的家庭茶场,每年从安徽阜阳等地招收农民工近百人,而且工资很高。这里的“农家乐”居室,有许多达到星级标准,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旅游度假。安吉县城北新区的“荷花塘美丽乡村”,原先是地势低洼,年年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而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因建立新型工业开发区及安置上游水库移民需要,将此处的7-8个村民组进行了整体拆迁合并,经过短短几年拼搏,数百幢商住房拔地而起,村民纷纷转产转业,办起了各类企业32家,荷花塘村已经建成“经济一流、品位一流、最具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45万元,村级集体收入255万元。

连绵不绝的竹海,漫山遍野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安吉县已成为一个美丽的大花园。2010年安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400元,高出浙江平均水平1000多元,而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26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习近平在考察安吉时感叹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安吉县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同时,相邻的德清县则提出建设“中国和美家园”的构想,规划时间也是10年为期。具体目标是:全县166个行政村普遍“推进农村洁化美化,打造山水美;提升农村经济基础,实现农家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力促社会和;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确保机制新”,并注意提升农产品特色优势,提出“提升水产业,控制和优化畜牧业,稳定蚕桑业,巩固笋竹业,发展茶果蔬和花卉苗木业”的口号,力求把德清县打造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样板区”。德清县从2009年起还制定了“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具体规划,实施“环境整治再提升、经济发展再加快、社会和谐再推进、体制机制再创新”工程,并努力探索县域城市化之路。德清县已连续8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排名从93位跃升至39位。2010年德清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多元。

湖州市长兴县紧靠安徽广德县,过去也是个贫困县。现在这里是新能源和蓄电池等新型工业基地。农村则建成著名的园林花木生产基地。该县总人口62万多人,去年县财政收入达40多亿元。我们参观了该县泗安镇。该镇原先主产水稻、小麦,农民收入很低。从2006年起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现已成为名贵花木香樟树集中产地。全镇10万亩土地种植了8万多亩香樟树,每年花木销售收入达10多亿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708元,家中资产超百万元、千万元的户比比皆是。农民富也增加了政府税收,2010年长兴县财政收入达40多亿元。

在安吉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带动下,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很快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绿色工业”及“农家乐”、“农居房”和各种体育文化建设中来,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相继被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生态县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1个。2010年5月20日,浙江省委常委专题会议充分肯定了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并进而提出了“五美”要求:即“努力做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以充分彰显湖州特色”。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推广湖州经验。

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做法和成就,也逐渐获得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的肯定。中农办、农业部、环保部、国家林业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国家部委领导先后到湖州考察,并积极支持。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多次去湖州调研,帮助总结经验。联合国有关机构组织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官员来湖州考察。西欧荷兰等发达国家也组织本国学者和企业家来湖州参观。2010年11月20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研讨会”在湖州举行。一大批全国经济学、社会学知名学者和“三农”问题专家到会参加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湖州“美丽乡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湖州的成功体现;融汇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成功选择;贯穿了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趋势,是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形式。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综合到会专家学者的意见说: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一条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概括起来可以称作“湖州模式”。

二、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基本经验

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六条:

一是依靠产业支撑,持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其具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十一五”期间,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由640亿元增加到1302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由不足3万元到突破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071亿元增加到2678亿元,年均增长20.1%;二三产业优势明显,三次产业结构为8:54.9:37.1;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增强,全市培育了12个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区域产业集群,如德清的生物医药、安吉的竹业椅业、长兴的蓄电池及新能源、吴兴的金属材料、织里的童装、南浔的木业和节能电梯等,这六大重点特色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市拥有湖州、长兴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有德清、安吉、南浔3个经济开发区,德清、吴兴2个工业园区,以及南太湖产业集聚区。上市企业达到13家,有10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升华拜克、天能集团年营业收入实现超百亿。湖州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占比重大,而农产品加工业又扎根于当地的特色农业是一大特点。如安吉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事木竹加工、食品、皮革、家具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就占到45%左右。该县目前有108万亩竹林、10多万亩白茶,竹产业让农民人均年增收约6500元,白茶让农民人均年增收约2742元,仅此两项全县农民人均年增收就约达9242元。经济实力壮大了,建设 “美丽乡村”的资金投入自然增多。2006-2010年,全市财政预算内用于“三农”资金约达154亿元,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受惠近1.4万元,保持了年均29%的高幅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91.4亿元,平均每个农业人口6万多元。

二是重视富民为先,不断做大扶助农户的“亲农”产业。湖州历史上农业基础较好,有淡水鱼、蚕桑和毛竹,改革开放后又陆续开发出高档水产养殖、茶叶、花卉苗木、农家乐等“亲农”产业。这些产业与农户有着天然联系,产业链条长,方便农业接“二”连“三”,俗称“六次产业”(即一二三产业或加或乘均为六),即以农户为主体,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特色农产品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这一“亲农”产业有利于让农民接近和参与市场,自然有利于农民增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安吉县提出的目标是“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其中“村村优美、家家创业”是关键,为此他们注重抓新村建设的特色和亮点,有的村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有些村发展特色畜禽养殖或现代家庭工业,还有些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蚕桑、白茶、高山蔬菜、笋竹和有机绿色农产品,这些产业与农户的“亲和力”强,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德清县则以“农家富”为抓手,除大力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和农村现代家庭工业外,还通过改造重组、科企联姻、外部引入等方式,培育和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视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有效促进了农村工业转型升级。重视富民为先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3:1,湖州市已缩小到1.9:1。

三是突出环境和谐,因地制宜搞好农村村庄改造。

湖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自然、个性美。根据各村产业类型、生态特色、村容村貌、人文等特点进行适当分类,如安吉县将187个行政村划分为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和“一村一业(品)、一村一景”要求,抓村容村貌的自然布局,不搞大拆大建,少追求洋气和阔气,彰显出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各类别村中再错位建设,不搞一刀切,做到移步换景、看景辨村,充分体现新村风貌的差异化、多元化。原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周国富介绍说:农村实现城镇化,有一个农业人口向城区和中心小城镇转移问题,但这是一个随着各种产业、企业集聚发展的自然过程,不是靠简单的“拆庄并村”去强制人口集中,那样搞是得不到群众拥护的,也必然是要失败的。即使从建设新农村角度考虑,为了有利于农民过上像城市一样的现代文明生活,通过发展分门别类的农村产业、企业作支撑,正确引导农民向规划布局合理的农村社区集中是必要的,但也要因地制宜,坚持农民自愿原则。浙江农村大多地处山区、水乡,同平原地区差别甚大,我们的办法是按自然区域走向,“顺藤结瓜、天女散花”,因地制宜而又各具特色地发展不同类型的小城镇、中心村、农村社区,这样群众比较拥护,也会较快见到成效。浙江也不是绝对地一概否定和排斥“拆庄并村”,这要看具体情况。那种单纯为了城市扩张用地,实施“占补平衡”,甚至单纯为了“土地财政”收益而“拆庄并村”,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至于按照科学规划并遵循合理合法程序而兴办的工业园区,需要“拆庄并村”,则必须和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起来,一般来说这会得到群众拥护。

四是着力机制创新,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新农村建设。湖州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十分重视机制创新,提出“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各方参与”的推进机制,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真正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采取“市校合作”、“军民共建”、“省部联建”、“村企合建”等多种方式,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如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学(长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湖州农民学院。与湖州驻军合作开展了“百连结对百村、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实施“村企心连心、共建新农村”工程,促成千家企业与千村结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美欣达集团、大港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用于结对村建设。安吉县共有186个行政村,目前已有175个行政村与200多家企业实行合作共建。湖州市还十分重视调动各级政府力量参与,共有农业部等中央7个部委局、43个省级部门积极支持湖州“美丽乡村”建设。如市公安系统积极构建“三好六有”农村警务新模式,团市委开展了“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市妇联开展“新农村、新女性、新家园”活动,市卫生系统组建卫生支农医学专家服务团,市科协组织千名专家结对千户农业科技示范户,等等。在“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上,着重建立和完善了“财政引导、多元筹措、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除不断增加财政投入,还通过“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投入,部门投资也逐年增加,如市电信部门投资2亿多元改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市电力部门投资4亿多元用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五是抓好项目切入,分批、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采取抓点连线成片方法,实施“全域规划、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推进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分批推进。县区按照规划的近中远期目标,按年发布重点建设区域,由符合条件的行政村自主申报,再由乡镇推荐,领导小组确认后即作为创建村立项。立项村庄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两规合一”要求,编制创建村实施方案,使项目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整个过程中。如安吉县2008年通过考核验收的50个创建村,共实施了各类项目562个,建成379个,完成总投资2.74亿元。“美丽乡村”建设投资巨大,德清县有效整合各部门资金,仅2010年就整合了14个县级部门支农涉农项目200余项,资金1.25亿元。

六是强化考核评比,有效实现“美丽乡村”的科学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湖州市实施了“明确目标、强化考核、鼓励先进”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美丽乡村”的长效管理机制。安吉县按36项考核指标对创建村进行百分制打分,考核总分在80分以上的按等级(增加5分晋一级)分别授予特色村、重点村和精品村称号,以奖代补奖励额在37-300万之间。建立“美丽乡村物业管理基金”,采取县财政拨一点、乡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办法,用于日常村容卫生保洁和公共设施维护。每年度进行一次授牌村复评,合格的按等级给予奖励,二次复评不合格的取消称号。德清县则从以奖代补资金中扣除5%作为保证金,用于精品村长效管理考核奖励。考核合格的村按等级给予奖励,不合格的通报批评并扣取50%的保证金,连续两年不合格的取消称号。

三、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对我省的启示

对照湖州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安徽省新农村建设,我们觉得以下几点值得认真思考:

(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提出在今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这对加快安徽经济发展很有针对性、操作性,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建立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沿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不断壮大安徽经济实力,可以有效推动安徽省新农村建设,这应充分肯定。但相比之下,安徽农业现代化滞后问题更加突出,如不赶快补齐,势必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安徽是个农业大省、产粮大省,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若干年来倾注于抓粮食产量提升行动,也确实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遗憾的是并没有使农民富裕起来。单从农业资源方面分析,安徽比浙江丰厚得多,浙江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5亩,户均2.1亩,安徽是浙江的好几倍,而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则反过来,浙江是安徽的两三倍。近10年来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虽增收较多,人均也只有5200多元,相当于湖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稍多一些。这说明,单是粮食丰产、高产,还说不上是现代农业;只有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能够使农民快速致富的农业,才能称得上是现代农业。而“湖州模式”的启示是:除应当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外,加快农业转型还要具备“亲农”特点。在促进农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时,在招商引资兴建现代农业试验园时,在引入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当坚持农业家庭承包这一基本经营制度而不是去削弱它,应警惕和避免迎合某些利益集团的需要引起农地过量流失,应当注意加强而不是削弱农民与要素及市场的联系。只有采取“亲农”方式发展的现代农业,才可以有效起到促进我省农民增收作用,也必然会加快安徽省的新农村建设。当然,安徽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如何实现新的突破,需要省委、省政府组织专题研究。

(二)要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安徽省户籍人口为6862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也就是说有900多万人在省外流动,这主要是农民工。大批相对较高素质的农民工外出,导致安徽省务农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农业劳动力岁数偏大、文化较低、妇女居多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一些农村已经很难找到40岁以下的劳动力,个别地区甚至已经出现劳动力绝对短缺现象。这种情况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农村“空心化”。这种情况在安徽与浙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浙江也有农民工,但他们主要是就地就近打工,随着当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融入为当地的城镇人口。安徽的农民工则主要到外省区打工。在这样一种形势和背景下,与浙江相比安徽省农村“空心化”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这对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重大挑战。安徽新农村建设起步并不晚,5年前即提出和实施“千村百镇”示范计划,也不乏有若干好的典型,如处于第一梯队的宁国、桐城、霍山、广德、肥西等县,以及沿江江南的当涂、繁昌、芜湖、泾县、舒城、潜山、歙县、休宁等,其地理地貌、县域工业、特色农业及农村家庭工业发展与湖州市有关县区颇为类似,但目前差距在拉大,关键在提高农业效益上成果还不明显,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联系不紧密;在培养新型农民上还没有大的突破,农业农村发展缺少“主力军”;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上措施还不得力,好的典型示范效应还不强;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上,大多数县(区)目标还不够高,劲头还不足,方向上还在犹豫,这使得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从整个面上观察,可以说尚未破题。在推进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要重视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要扶持农民发展“亲农”产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力促进农民非农增收;要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着眼于长远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力军”问题,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

(三)要不断巩固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与湖州农村比较,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农业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路网、交通、电力、能源、供水、排污、电话、电视、电信宽带网络等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研发、服务推广体系不完善,这些都对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成制约。学习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经验,需要在总结教训、正视差距的基础上增强信心。要加强安徽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积极推进安徽省农地流转,加快农业资源向现代经营主体集中;要大力发展安徽省的高效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和保障食品安全;要加快安徽省农村村庄改造,促进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区集中;要树立“经营村庄”理念和鼓励“村企结对”,加快推出安徽省本土化的“美丽乡村”建设亮点,吸引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和农村;要大力促进农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功能区集中,加快安徽省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大幅度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1]翁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创新的典范——“湖州·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湖州模式)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1,(2).

[2]王慧敏.安吉白茶是怎么“红”起来的?[N].人民日报,2011-08-21(5).

[3]金建新.推进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1,(2).

[4]夏燕.合唱新农村——湖州市农办主任卞利强访谈[J].观察与思考,2008,(20).

[5]卞利强.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J].浙江经济,2011,(8).

猜你喜欢

湖州市美丽乡村湖州
还小
My family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