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变迁研究综述

2012-08-15冯春梅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变迁城镇化

冯春梅

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约18%增长到2006年的约44%,年均提高约0.93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在政府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称: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那么,城镇化的发展对城乡人口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在此对我国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邓海俊(2009)指出:按照某一人口总体中构成要素的不同,将人口结构分为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则较复杂一些,通常可分为人口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地域分布、婚姻家庭结构、劳动力资源结构等。我们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变迁也从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来进行综述。

一、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变迁研究综述

城市人口的变迁我们主要从乡—城转移人口的变迁来进行综述。

(一)自然结构变迁

1.转移阶段

30年来中国农民流动呈现3次浪潮:第一次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目的地的就地转移。第二次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以城市为目的地异地暂居性流动。第三次浪潮则是以长期居住为特征,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 (辜胜阻等,2009)。

李俊(2011)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就地转移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2年:异地转移为主;2003年以来:人口流动出现新趋势:流动主体转换、举家迁移增多、回流少量出现。

2.转移数量变化

2011年国家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长5.9%。辜胜阻等(2009)得出整个“十五”期间,北京市流动人口增加了101.2万人,占常住人口增加总量的58%。

3.转移性别变化

从流动人口性别构成看,(陈正、汤莉莉,2011)认为男性人口在流动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1996—2008年流动人口的性别比在波动中提高,1996年为0.98,2008年上升到1.03。但女性流动人口与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比男性要大。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2010)考察中国流动人口发展史发现,最初的流动大多是男性,但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特征,性别趋于均衡,性别比下降到102。

4.转移年龄变化

农村劳动力流动主体也由第一代向第二代转换,即1980年后出生的农村劳动力。第二代农民工就处于“留不下、回不去”的尴尬境地,成为“新漂一族”(李俊,2011)。中国流动人口报告指出:80后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劳动人口主体,数量达到1亿左右。韩俊(2010)也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流动主体,融入城市的意愿较强。

(二)社会结构变迁

国务院研究室发布了《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正在发生三大转变: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对我国乡—城转移人口的社会结构变迁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综述:

1.行业分布

辜胜阻等(2009)对北京市的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和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 (30.30%)、建筑业(22.90%)、餐饮业(6.70%)、批发和零售业(4.60%)、社会服务业(10.40%)以及其他(25.10%)。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劳动密集行业,其中制造业、建筑业和社会服务业3者就占据了全部人数的60%以上。

2.受教育程度变迁

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高中以上阶段受教育者已成每年新增流动人口主要来源(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

3.流向变动

虽然流动人口流向仍然是东南沿海地区,但近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有所增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同时,回流少量出现。二十多年来,农村劳动力一直是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近几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双向流动的态势,出现农民工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但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回流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如金融危机)和生理退化(老弱病残)造成的被动回流,且数量不多(李俊,2011)。

4.停留时间

国家人口计生委2009年7月对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太原等地流动人口的调查表明,劳动年龄人口中平均在现居住地停留时间为5.3年,有一半的人停留时间超过4年,18.7%的人停留时间超过10年。

5.居住条件

惠彦等(2009)对常熟市流动人口居住地的调查发现,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以租住房屋和集体宿舍为主,分别占42%和41%;自有房屋比例较少,为7%;其他居住方式为10%。

6.家庭式迁移

家庭式迁移是我国人口流动的新趋势,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韩俊(2010)指出:农民工转移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流动的“家庭化”趋势明显。2009年农民工群体带眷系数为0.22。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城镇化率增速将遭遇“硬门槛”,故必须推动农民工家庭进城(相伟,2011)。家庭式迁移的主力军是家中的妻子、孩子及老人。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变迁研究综述

对城镇化进程中乡—城流动人口的变迁研究较多,而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变迁研究却较少,这值得理论界关注。早期学者对农村的变迁主要从家中外出务工人员的汇款可帮助家庭成员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角度来进行研究(Lucas·R·E and O·Stark,1988;Rozelle·Scott,J·Edward Taylor and Alan de Brauw,1999)。 而后期,学者逐渐发现人口外流对农村也有很多的不利,如李若建(2008)指出,人口的流动造成贫困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出现“未富先老”的现象,这很容易造成“马太效应”,贫困地区因人才流失而更加贫困。希望通过下面的综述能够全面阐明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变迁的影响。

(一)自然结构变迁

1.剩余劳动力数量

2008年,农业剩余劳动力下降到0.68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比重自1957年以来保持在较高水平,最高时接近30%,现在降低到10%(李宝元、王泽强,2010)。在一些人口外流严重的地区,留下的多为老人小孩(李若建,2006)。农村多数素质较高的年轻人转移到二、三产业,留在第一产业的劳动者主要是老年人和妇女(沈琴琴、张艳华,2010)。

2.性别分布

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发现农村女性较多,而且出现农业劳动女性化(蔡昉,2007),黄佩芳(2004)对浙江一个农村的调查也发现:80年代以后村中人口女比男多。

3.年龄分布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依然庞大,剩余劳动力主要以中西部地区40岁以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劳动力为主,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邓海骏,2009)。现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留守下来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就是45岁到65岁之间的这部分人口,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年轻一代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和不会从事农业生产,农村主体性人口可能成为小农模式下的最后专职农民(李俊,2011)。河南省农村年龄结构80年代为年轻型,2000年开始进入老年型(张玉周,2011)

4.抚养比

河南省统计局(2009)调查发现:河南农村少儿比从1990年的30.4%,下降到2000年的27.2%。河南省农村老年比1990年为6.1%,2000年上升为10.5%。2008年河南省农村人口老少比为38.5%,年龄中位数约为37.3岁。按通用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划分标准,河南省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从2000年开始进入老年型。陈冲(2011)也发现我国农村少儿抚养系数的下降而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但总体来说,我国的抚养比呈现上升趋势。

(二)社会结构变迁

1.产业结构

人口流动与农村各层次产业结构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与第三层次产业结构的相关度最高;与第一层次产业结构相关度次之;与第二层次产业结构的相关度最小。在人口流动的作用下,农村第一层次产业中的经济作物比重提高,第二层次产业中的农林牧渔四业共存并按需发展,第三层次产业中的二、三产业比重增加。总之,使农村各层次产业结构得到全面的优化升级(赵晶晶,2011)。张亚丽(2006)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专业农技人员少、农村劳动力转移趋缓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流动对农村产业结构的短期影响是负面的、不显著的,长期影响是正面的、显著的 (赵晶晶、孙根年,2011)。

2.家庭

农村现以隔代型,半边型、空巢型留守家庭最为普遍(孙慧阳,2008),农村家庭问题较多,家庭结构不稳定。

3.消费

陈冲(2011)利用1993—2008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人口变动对其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少儿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均具有负的影响,即当前我国少儿抚养系数的下降提高了农村居民消费率,而老年抚养系数的上升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另外,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非常稳定,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沈琴琴,张艳华(2010)对河南省的研究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人均消费占人均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2年的7.5%下降到2009年的5.1%,但城市居民消费从1992年的322元增长到2009年的1201.1元,增长了3.73倍,年均递增8.1%。李响等(2010)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从21%左右下降到12%。

三、总结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对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变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促进了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调节了产业分布,同时,又对城市的流动人口定居、融入城市和农村家庭的稳定、农村劳动力的短缺等问题提出了挑战。

(一)稀释效应

1.调节了城乡生育率。农村流出了一部分生育水平相对较低的人,而城市则流入了一部分生育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因此,这种城乡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生育率水平的下降同时起到了一定的减缓效应(朱宝树,2009)。

2.调节了城乡人口性别比。流动人口大多为男性,而我国农村的性别比大于城市,因此,通过男性的流动,可以调节城乡性别比的差距。

3.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城乡合理配置。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劳动力,有缓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

(二)问题视角:

人口的乡—城流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农村家庭的不稳定因素较多。如夫妻分居造成的家庭不和谐;农村老龄化趋势明显,增加了家庭负担;留守妇女和儿童身心健康值得关注。叶敬忠等(2009)对安徽省等5省农村留守人员的调查显示,80.6%的留守老人仍然在从事农业生产;而劳动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缺乏安全感已经成为压在留守妇女身上的新“三座大山”;留守儿童也面对着重体力劳动过多、家庭教育缺位、生理卫生指导缺乏以及不能及时吃饭、看病等基本的生活问题。

2.第二代农民工的诉求不同于他们的上一辈,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融入城市的生活。但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却与城市人存在较大差别,导致心理负担加重。

3.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更加凸显。随着家庭式迁移的增加和第二代农民工的定居意愿加强,为流动人口解决居住问题刻不容缓。我国的住房制度导致房价高企,农民工想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住房希望较小,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政策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4.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村应建立吸引高素质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政策激励措施,促使农业劳动力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城镇化体制机制问题及若干政策建议[J].改革,2007,(11).

[2]2011年我国城镇化进入“50%”历史新阶段[N].河南日报,2012-03-13.

[3]邓海骏.化解农村人口结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企业导报,2009,(8).

[4]辜胜阻,易善策,李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

[5]李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J].兰州学刊,2011,(10).

[6]陈正,汤莉莉.中国流动人口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5).

[7]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57-61.

[8]相伟.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10).

[9]李若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社会结构的变迁——基于人口调查资料的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0]李宝元,王泽强.城镇化、人口区域流动与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J].经济研究参考,2010,(62).

[11]沈琴琴,张艳华.北京农村常住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2).

[12]黄佩芳.擅变中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性别比例及家庭结构和婚姻圈——以浙江省萧山后坛村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4).

[13]韩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J].理论视野,2010,(9).

[14]张玉周.河南省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5).

[15]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省统计局.1949~2009河南六十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6]陈冲.人口结构变动与农村居民消费——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J].农业技术经济,2011,(4).

[17]赵晶晶.人口流动对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8]张亚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探讨[J].农村经济,2006,(11).

[19]赵晶晶,孙根年.中国人口流动与农村产业结构间互动关系实证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1,(2).

[20]孙慧阳.农村留守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8,(2).

[21]李响,王凯,吕美晔.人口年龄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J].江海学刊,2010,(2).

[22]朱宝树.城乡人口结构差别和城市化的差别效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3]叶敬忠,张弘.透视中国农村留守人口[J].社会科学论坛,2009,(3).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变迁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家乡的城镇化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