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重人文结硕果——探源“推剧”

2012-08-15周庆恬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弦子推子清音

周庆恬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推剧”,又叫“四句推子”、“推子戏”,在安徽省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属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剧”的艺术特点是:动作大起大落、奔放滑稽。“推剧”音乐的基本唱腔曲调来自民间,流行于皖北一带的民歌、小调、琴书说唱都是它汲取的艺术营养。“推剧”唱腔音乐风格独具地方特点,使用地方语言,在演唱上有着与众不同的韵味,具有显着的地方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推剧”的伴奏编制强大,既有可演奏“文场”音乐的吹、拉、弹拨弦管乐队也有能为“武场”伴奏的民族打击乐队,在演出“样板戏”时还增添了小提琴、小号、大提琴等西洋乐器,而武场则采用的是京剧的全套打击乐器。“推剧”剧目种类繁多,计有168部(实际数字可能还略多于此),剧本内容多表现淮河儿女对善恶的鲜明爱憎、对是非的褒贬、对美丑的扬抑、对英雄的敬仰和赞美等等。由此可见“推剧”是一门集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对“推剧”形成、现状及发展的研究过程本身就是对一种历史文化的了解过程;“推剧”形成和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体现。

一、孕育“推剧”条件

老辈人常说:“十里乡风各不一,山西的秦腔湖北的渔(渔鼓);安徽的黄梅出安庆,山东的柳琴不稀奇”。从这些顺口溜中可见,地理环境与戏剧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像“水土”一样,在一定的气候下,特定的“水土”,必然长出特出的产物,又叫“特产”。

“推剧”也概莫能外,它是戏曲百花苑中如瑰宝的地方稀有剧种之一。他的出现、发展、成熟,是淮河流域的独特“风水”滋润的结果,而凤台之所以成为“推剧”的产生地,也是由于周围的千年、百里“水土”,即地理、历史、人文、经济等原因使然的“特产”。

1.特定的地理位置是“推剧”产生的重要前提

安徽省凤台县,地处百里长淮的中游,淮北平原的南缘,这一地区出淮水、进江浙、跨皖西、入中原,四通八达,自古至今水陆交通便利。便利的交通使得这儿信息特别发达。1972年以前的凤台县,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当时全国都是罕见的大县之一。发达的信息、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为各种文化元素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史以来,特别是近代,社会的动荡变迁,自然灾害的逼迫,使这里的百姓为生存而出走,但又故土难离,其产生的乡土文化元素“推剧”也跟着他们走出、走回家乡,“并有机会与其它地域文化发生碰撞,产生新的文化形式”[1]。地缘文化吸收外部“营养”后的结晶标志,是乡土气息浓厚的姊妹艺术奇葩——花鼓灯艺术。

2.悠久历史积淀的人文财富,为“推剧”的出现和发展做好了基础准备

凤台,古称“州来国”,夏商地属徐杨二州(徐是淮北,杨为淮南),春秋战国后期改名“下蔡”,至秦设立郡县治县,明清改为凤台,历史有两千多年。

俗语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有“凤凰落地之台”的这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八公山下,淮南王刘安“招八公炼灵丹、聚贤才著书立说”发生在此地。一部《淮南子》从西汉以后对我国特别是对淮河流域的文化影响无法估量。楚文化的代表屈原的《哀郢》中所赋得“郢都”,就是楚国的国都——寿春,即现在的寿县,又是楚文化的故里,距凤台仅咫尺之遥。“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的许多动作来源于武术、杂技,是楚人尚武的精神体现。‘推剧’的优美动听,是楚人知音的民风的延续”[2]。“北方刚烈、雄浑、苍劲的风格,南方宁静、柔婉、轻盈、秀丽的风采,都融入到了淮河流域民众的灵魂深处”[3],楚舞吴风的遗韵,熏陶着淮河两岸的人民。厚重的文化底蕴,给“推剧”早就做好了形象思维的铺垫。

3.繁荣的物质基础必然推动旺盛精神需求

淮河是南北地理的分界线,凤台县就处在淮河拐弯的地方。该县无霜期216天∕年,气候四季分明,空气滋润;境内的焦岗湖、城北湖、花家湖、姬沟湖是天然的大水库:另有过境的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是水源丰富活水。历代兴修水利,五谷旱涝保收。鱼虾蟹蚌,瓢舀棒打,俯拾皆是。素有“江南不如淮南,淮南要数硖石湾(即凤台县)”的美誉。

古人云:“富贵识礼节,饱暖思淫欲”,解决基本温饱农民自古以来形成的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惰性,养成了“忙时拼命,闲时看戏”的习惯。农闲时就喜欢两件事:赌钱、看戏。赌场里也离不开唱戏。戏,就是“推剧”。直到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的今天,而精神生活始终没能忘却伴随了他们世代的“四句推子”。

二、“推剧”的形成过程

“推剧”在未定名之前有很多名称,如:后场小戏、推剧、清音、四句推子、弦子灯等。从这些名称的形成过程,也是其逐步完善的过程。他经过了雏形、成型、发展、成熟四个阶段。

1.初始阶段

在宋朝年间,百里长淮就流行这一种叫“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它是地方老百姓的主要娱乐活动,老百姓叫“玩灯”,且边歌边舞,在农闲、红白喜事、请神、还原等这些时候都会有“花鼓灯”表演。总之,农民的喜怒哀乐都与“花鼓灯”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淮河流域出现了短暂的民安物阜现象,于是“盛世玩灯”,热闹非常。人们把暂时的安定看作是来之不易的“幸福”,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歌以咏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用说,运用花鼓灯歌舞,抒发情怀,占据了这里的人们生存之外的主要业余生活。

“花鼓灯”歌舞由于肢体动作多,消耗体力严重。凤台花鼓灯艺人在玩灯的过程中,为了增加上演节目单数量、减轻歌舞时玩友们的劳动强度、满足观众在娱乐中追求情节的要求,他们便以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为依据,编排出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小戏,后场小戏应运而生。

2.完善阶段

三十年代初,淮凤一带,军阀混战、连年洪泛、颗粒无收、民不聊生。花鼓灯艺人陈敬之、宋挺香等人,为养家糊口,相继组班,在凤台和周边的寿县、颍上等地玩“花鼓灯”。在演出的过程中,他们结识了艺名叫“白穗子”的戴张集人氏白玉山。她演唱一种小调叫“清音”,姊妹艺术中的有益营养,让陈敬之、宋挺香大开了眼界,将其运用到后场小戏中时取得了显着的艺术效果。

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清音”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在20世纪30年代末,这个“清音”调还不那么完整,曲调简单、音域较窄,表现力较弱。后来在语言上,由于唱词使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群众也更加欣赏;其次在音调上,拓宽了音域,丰富了旋律。“清音”调里揉进了“凤阳歌”、“十月空”、“孟姜女”及说书音乐“琴书”的某些音乐成份,使唱腔更加优美、流畅;再次在节奏上,也更加活泼、自由。常根据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而进行多样的变化。有时使用“垛句子”、“头咬尾”等节奏,使唱腔紧紧相连,很紧凑;有时则无板无眼袋散唱、拖长唱腔,使旋律变为婉转悠扬、亢丽起伏;最后在乐器的演奏使用上,陈敬之灯班里的乐手韩运辉、梁金传受其他艺人影响在演唱中了使用板胡、笛子伴奏。不仅“使用了乐队,而且使用民歌伴奏中少有的管、笙、琐呐、三弦、小钗等乐器,从而具有了戏剧伴奏性质及伴奏规模,并向开始向戏剧性方向起步”。[4]这样的改革使“清音”调结构变得更为合理、起承转合富有章法、情节内容更戏剧化了。从此,观众便称陈敬之演唱的“清音”为“一条线调”,称他们的花鼓灯灯班子为“弦子灯”。

30年代中后期随着唱腔的进一步戏剧化,弦子灯不再是作为花鼓灯“后场小戏”的从属艺术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显的戏曲因素。随后弦子灯已基本脱离花鼓灯开始独立存在。40年代末的弦子灯后场已经有了戏曲的雏形,演出剧目也大大增加,剧情内容更加多样性,实现了“推剧”的成型阶段。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以前凤台县就有“弦子灯”班二十多个。

3.定名阶段

1950年底,凤台县文教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以各“弦子灯”班为基础,在当时十几个较大一点的“弦子灯”班、“推子社”的基础上,挑选了各班、社的精英,成立了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从此,在凤台县有了专业的演出团体。虽然当时的演员只有15人,乐队9人,但就是这个组织的建立,将“推剧”艺术推到了民间传统戏剧演出的浪尖之上。

真正给“推剧”定名的历史时刻是在1951年。安徽省召开了首届皖北戏曲研究会,在申报剧种名称时,工作人员高光兆等同志,认真研究了凤台大众剧团的申报,详细剖析“清音”调四句一反复的音乐特点,为其定名为“四句推”。从此,源流了几十年的后场小戏有了正式的名称。直到1957年,凤台县文教科才为这一剧种更名为“推剧”。

4.改革阶段

建国以后文化主管部门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了 “三改”(改人、改戏、改制),一批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进入剧团,为剧团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剧”声腔艺术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适应多种剧目、不同人物形象、表达复杂情感的需要,凤台大众推剧团的第一代“推剧”音乐工作者张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推剧”的曲调进行了改革。保持原骨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紧缩小节,改变“四句推子”唱词安排规律并延伸了旋律。同时对器乐的组配也进行了改革,引进了京剧乐器。虽然改革遇到了一些阻力,但还是为演职人员和观众所接受,效果不错。

20世纪60年代,第二代音乐工作者王亚替代了张羽的工作,继续在“推剧”的唱腔上进行改革。为丰富发展“推剧”唱腔,他以老艺人唱腔为素材,在“四句推子”的唱腔基础上,大量吸收京剧、评剧、清音戏等声腔的艺术“营养”,陆续编创出一些新的四句声腔(称做“新豆腐块”),如:创编了【慢四推】、【快四推】,为弥补“推剧”声腔色彩单调、表现力弱的问题,王亚在创编“快、慢四推”的基础上又编写出了分别由男、女演员演唱的【反四推】。这样使“推剧”的声腔表现力更强,音色更具有穿透力。“快、慢四推”及“反四推”的创新,区别了“推剧”声腔的角色分工。

随着第三代、第四代音乐工作者的努力,调式连接与板式变化相结合的综合性“推剧”唱腔体制终于成熟定型。创编了【散版】、【垛版】、【紧拉慢唱】等板腔体唱腔,以及【哎呀哟调】、【句句双】等曲牌体唱腔,以及“气氛音乐”曲牌【新油葫芦】、【喜罗汉】等,至此,“推剧”的唱腔音乐系统基本形成,并相对稳定下来。

纵观“推剧”的流变过程,推剧的形成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从产生之日起就反映着人民喜怒哀乐,为淮河两岸的人民生存繁衍“锦上添花”;它的发展离不开热爱它的人们的追求和探索,它是从淮河两岸方圆近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流行的民间歌舞花鼓灯的拉场小戏中演变、融汇发展而形成。“推剧”的艺术特点是:动作大起大落、奔放滑稽。这一民间剧种从兴起到成熟,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锤炼,终于以一个崭新的姿态,成为皖北最有影响的艺术形式之一。认真研究推剧,有利于更好的传承、发展地方音乐,透过它,我们仿佛看到了我国传统戏曲剧种在其形成旅程中的变化的脉络轨迹。

[1]郭磊.凤台推剧唱腔音乐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张芳.漫话花鼓灯-五[N].淮河早报,2006-11-01(16).

[3]李庆楠.推剧欣赏杂谈[N].淮河早报,2009-11-17(16).

[4]周朝生,陈敬芝.推剧形成概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弦子推子清音
《山水清音》
《园林清音》
马未都忆旧——手推子
浅析“清音”的发展历程
试论藏族弦子舞被冠以“古道神韵”的历史由来
Allen&Heath 96kHz SQ系列调音台
一百七十七级台阶
理发推子
阿莲
父亲的理发推子